《虾球传》的发表与讨论
1947年10月10日, 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开始连载于夏衍主编的香港《华商报》文艺副刊。作品通过流浪无产者少年虾球的曲折经历, 描写了香港、国统区、广东游击区的错综复杂的生活,指出了一条通向光明与解放之路。作品发表后, 受到文坛的嘱目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茅盾曾说: “一九四八年, 在华南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 恐怕第一要数《虾球传》的第一二部了。 ” (《关于〈虾球传〉》)1949年春, 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和《文汇报》等报刊曾开展讨论, 楼适夷、周钢鸣、 秋云等人纷纷撰文予以评论。 同年7月, 茅盾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报告中指出, 《虾球传》“从城市市民现实生活的表现中激发了读者的不满、 反抗与追求新的前途的情绪”, 艺术上则“打破了五四传统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