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①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②,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③相如于市,武安君④十万众压邯郸⑤,而责⑥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若其劲渑池⑦,柔廉颇⑧,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同情弱者和败者,大约是人的天性吧。 所以,人们虽然承认战国一统于秦是历史规律,也承认七雄中唯秦最具一统的资格,但对于与此规律相逆的事件,如鲁仲连义不帝秦,如蔺相如完璧归赵,如荆轲刺秦王,却依然称美传诵,千古不衰。非特战国,于其他朝代,亦复如此: 项羽分封割据,开历史倒车,但在后人心目中,却不失为悲剧英雄;凭区区蜀中之力,实难混一宇内,但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死而后已,却也是三国鼎立时最为人乐道的壮举…… 由这种热烈的同情心,人们对弱者的偶一胜利,又不免鼓尽全力以夸张其意义: 唯鲁仲连之仗义执言,赵国始免沦为附庸;唯蔺相如之大智大勇,和氏璧始得复归于赵…… 真所谓邦国之兴亡,系于一人之身了! 然而,是否也有人作过如下假设: 若荆轲奋匕首一击,致秦王殒命,于是秦乃大乱,商鞅变法以来之成果荡然无存;于是七雄鼎立之势如故,甚或秦分于六国,甚或由燕或其他什么国家来完成统一大业? 大约不会有人作此推理吧! 既如此,既然荆轲一人不能亡秦,那么,对鲁、蔺等公一人兴赵的说法,是否亦当另作考虑呢? 这种考虑,热烈的同情者自不屑为之,亦不愿为之。于是,此际就需要冷静的史论家了。在北宋,苏洵、苏轼诸公,就曾以文学家而兼为史论家,如今,独步当时的有明大文豪王弇州,也要步他所看不上眼的宋贤之后尘了。 他的步后尘,非特是为史论而已,更步了为翻案史论的后尘,而所寻的目标,正是千古已成定案、翻了将令许多人不快的“蔺相如完璧归赵”! 千古以降的人都信了,偏他不信。看他的文意笔势,分明是要跟古人干一仗: 让咱们来作个简单快直的推理!秦要璧,用十五城换,是真还是假?赵若以为假,可以不给,也不算无理。既今派人送璧到秦,那就是以为真。若既以为假而又送璧,那赵的第一步就错了! 再推理下去: 既已送璧到秦,那就给罢!给了,秦不交十五城,那就是秦理亏。而当时,秦设九宾以见相如,还不曾说不交十五城,相如倒先派人怀璧而逃,白白把一个“理”字奉送给了秦。相如这第二步,也错了! 现在秦理直气壮了,自可大举进兵,讨伐理亏无信的赵。弱赵不敌强秦,一败再败,于是乖乖奉上玉璧,相如也作为替罪羊而传首秦廷——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推理结论吧? 然而,秦却一兵不发,一矢不加,相如的头安然长在脖子上,还回国成了英雄。理不顺了,章不成了,推理全乱了。那么,是谁从中捣乱呢? 王世贞找到了,他冷静地寻绎,逮住了捣乱者,并给它起名为“天”。 就这篇文章而言,大半篇幅用在推理上,作者自得处大约也在这环环相扣的推理上;但值得佩服者,却是这作者找到的“天”。 “天”者,用现代的话说,客观形势也,唯因秦尚无力伐赵或出于战略考虑尚不愿激怒于赵的客观形势,相如始得成其壮举,即作者所言“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是也。同理,唯因信陵君窃符救赵,鲁仲连之言始能奏效,不然,秦挟长平大捷之余威攻下邯郸,赵欲求帝秦以自保,也不可得了。反过来了,即使荆轲一击成功,而秦另立新君,也未始不能“秦王扫六合”,何则?“天”——客观形势已是如此: 此时,秦之混一之势,已不可阻挡,君不见那相如悉心以辅的赵国,不已先燕而亡了吗?所以,真是如作者所言,相如能保全赵国,也是“天固曲全之”而已。 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背后实有某种客观形势在助其成。前者如波涛,后者如潜流。惊骇于波涛易,明见乎潜流难。本文中作者的推理,自亦有许多可以反诘之处,但这些皆为枝节,无关一篇宏旨。唯作者拈出一个“天”字,才是全文的精华之处。读者于此中若能有所领悟,则读史之际,必能去许多浮嚣,添几分深沉。 字数:2126 沈维藩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之完璧①,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 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 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②,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③,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④,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⑤,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蔺相如:战国时赵人。完璧:指完璧归赵。完,保全。璧,美玉,即和氏璧。②九宾: 即 《周礼》九仪,是一种隆重的礼仪,指设傧相九人接待来人。宾,通“傧”。③绐(dai): 欺骗。④僇: 即 “戮”。武安君: 秦国名将白起,封武安君。⑤劲渑(mian) 池: 赵惠文王二十年 (前278),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 (今属河南) 会盟,秦君臣几次侮辱赵王,都遭到了蔺相如的还击。柔廉颇: 蔺相如立功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蔺相如就处处谦让,终于感动了廉颇。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 “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鉴赏】 本文为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座城相交换,赵王于是令蔺相如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兑现诺言,终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文章始以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即表示了异议,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指出赵国有诸多失策之处,而蔺相如完璧归赵实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此论,言辞咄咄,非纯为凿空之谈。 字数:1642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550-552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