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葛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葛生》


妻子失去了丈夫,凄凉悲伤,岁月难熬。
葛生蒙楚,葛藤掩盖着荆树,
蔹蔓于野。(一) 蔹草蔓延在野地。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儿去了,
谁与独处! (二) 谁伴我呀,我独个儿住在这里!

葛生蒙棘,葛藤掩盖着枣树,
蔹蔓于域。(三) 蔹草蔓延在墓地。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儿去了,
谁与独息! 谁伴我呀,我独个儿歇在这里!

角枕粲兮,(四) 角枕呀多漂亮,
锦衾烂兮。绸被呀闪闪发光。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儿去了,
谁与独旦! (五) 谁伴我呀,我独宿到天亮!

夏之日,长长的夏昼,
冬之夜。漫漫的冬夜。
百岁之后,只有百年后,
归于其居。(六) 到他的坟里相会啊!

冬之夜,漫漫的冬夜,
夏之日。长长的夏昼。
百岁之后,只有百年后,
归于其室。(七) 到他的墓里相会啊!


注 释
(一)朱熹:“蔹,草名,似括楼。”
(二)严粲:“我其谁与乎?独处而已。茕然无所依矣!”
(三)朱熹:“域,茔域也。”
(四)朱熹:“粲、烂,华美鲜明之貌。”
(五)严粲:“独旦,独宿至旦也。”
(六)郑玄:“居,坟墓也。”
(七)郑玄:“室,冢圹也。”

注 音
蔹lian脸,又读lian帘 衾qin侵

《葛生》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葛生蒙楚,葛藤爬满荆树上,


蔹蔓于野。蔹草蔓延野外长。


予美亡此,我爱已离人间去,


谁与独处! 谁人伴我守空房!



葛生蒙棘,葛藤爬满枣树上,


蔹蔓于域。蔹草蔓延墓地旁。


予美亡此,我爱已离人间去,


谁与独息! 谁人伴我睡空房!



角枕粲兮,角枕晶莹作陪葬,


锦衾烂兮。敛尸锦被闪闪光。


予美亡此,我爱已离人间去,


谁与独旦! 谁人伴我到天亮!



夏之日,夏嫌白昼长,


冬之夜。冬季夜漫漫。


百岁之后,但愿百年我死后,


归于其居! 到你坟里再相见!



冬之夜,冬季夜漫漫,


夏之日。夏嫌白昼长。


百岁之后,但愿百年我死后,


归于其室! 到你墓里共相傍!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蒙:覆盖。②蔹(lian):似栝楼,叶盛而细。蔓生,草本。③域:葬地。④居、室:均指亡夫墓穴。



[赏析] 《葛生》这首诗,是女子在墓前哭悼亡夫的诗,是一篇最古老的悼亡诗,也可说是一首充满血泪的哀歌。


全诗共五章。一至三章用比兴手法,从葛藤蒙盖着荆树和枣树,蔹草引蔓于山野和墓地,以及忆念灿烂的角枕、锦衾,悲叹心爱的亡人独处、独息和独旦,情怀凄怆,感人肺腑。


第一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起兴,引起下文女子凄清独处之情。葛是藤本植物,楚即荆树,是植株矮小的丛木。蔹草叶盛而细,广阔的空间,细矮的荆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画面给人以荒芜冷落之感,更加衬托出主人公悲怆凄凉的心境,也喻有女子失其所依之意。紧接着写“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我心爱的人离开人世,谁伴他在这荒野之中,不致孤孤单单地长眠地下。“谁与?”自问之辞。这发自心灵深处的深情自问,更见其愁思之苦。第二章,继续写她在想象亲人孤单地睡在坟墓之中,有谁伴着他寝息,不致使他孤独凄清! 从旷野到墓地,字的变换,景的推移,感情逐步加深。第三章更变为“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晶莹的角枕,发光的锦衾,想象这些纪情之物,一定还是光辉夺目,犹如“遗挂在壁”,流芳未歇;犹如“帷屏”“翰墨”,赫然在目,真是促人感伤,令人泪下。谁伴心爱的人,不致让他独自到天明! “独旦”用得特别新,这深情之思,无限凄苦之想,凝聚着多么浓厚的爱恋! 这章诗把三个场景连接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主人公绵绵不尽的哀思。


四、五两章,由“夏之日,冬之夜”,变换为“冬之夜,夏之日”,这不仅是字句的变化,实在是通过描绘时间的推移,展示无限愁绪:悠悠夏日心发慌,漫漫长夜愁绪长;冬天夜长长漫漫,夏天天长长悠悠,通过词语的巧妙变换,既描绘出时光的流转,更增强了时间漫漫的形象感,突出了主人公度日艰辛,渲染了女子的悲思苦恨。曲调低回,令人凄怆不已,夫妻深情,跃然于纸上。


在夏日冬夜句后,陡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居”和“室”均指纹,的确是“奇峻”至极。正如姚际恒所说:“夏之日,冬之夜,不露思字,妙!”妙就妙在不言思,而思之深长,寓情于景,情溢笔端。更重要的是把这蓄积的深情一下子都归结到居室相会,墓穴同眠,真是哀恻沉痛,一字一泪。


《葛生》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内心独白,精心安排的结构形式以及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女子对亡夫的坚贞、持久、炽烈的爱情,确是最早的感人至深的悼亡诗章。自晋代诗人潘岳写了《悼亡诗》三首,悼亡诗似成为悼念亡妻的特指。后人悼亡诗作不绝,南北朝梁代沈约有《悼亡诗》作,江淹更有《悼室人诗》十首,隋代的薛德音也有悼亡诗章。唐宋诗人也不断有作。宋代诗人梅尧臣对爱妻情深似海,所以在《悼亡诗》的第 一首便写道:“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悲怀》中写道:“此身今尚在,竟当共为土。”《悲书》中写道:“吾身行将衰,同穴诗可诵。”这“终当与同穴”,“竟当共为土”与“归于其居”,“归于其室”,不仅是诗意相同,更重要的是情意相通。

《葛生》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 夏之日。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

——《诗经·唐风》

这是一首悼念亡夫的诗篇。诗作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凄怆哀婉地抒写了未亡人的深切悲痛和绵绵哀思。五章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三章痛悼亡夫独眠地下的孤苦,后部两章自伤日后岁月的难熬,并表述了矢志与夫同穴的心愿。

一、二两章都是以写景起兴:葛藤缠绕荆楚,蔹草蔓延茔域。这荒芜凄冷的坟地景象,使诗歌一开始就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葛藤附荆楚的描写,又是民歌中常用的夫妻相依的喻征。现在,恩爱夫妻已经死别,她的丈夫正头靠角枕、身盖锦被静静地躺在域下。这第三章开首“角枕粲兮,锦衾烂兮”的二句诗,效果强烈。鲜艳光灿的牛角枕锦缎被中,却装裹着一具冰冷的遗骨,绚丽的词采反衬着阴惨的实体,如此画面令人心颤。

前三章的后半部分是诗意完全相同的重唱。叙写的是悼亡者的典型心态:“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我爱人离开了我,谁与他相伴?还不是他单个儿独处。丈夫虽已作古却依然活在她的心中。她爱他,挂念他,情不自禁地为他的孤单而伤痛。

荒坟埋孤魂,寂寥度余生。第四、五两章叙写了未亡人苦度余生的种种心理感受。首先一个感觉是日子变得太长了, “夏之日,冬之夜。”就像夏天的白日迟迟,冬日的黑夜漫漫。再者是苦日子无有尽头。这层意思,由第五章“冬之夜,夏之日”句序的变换,举重若轻地表现了出来,正如姚际恒所说“此换句特妙,时光流转。”(《诗经通论》)五章与四章首二句的这一颠倒,写出了夏去冬来,冬去夏来,岁岁年年时光流转、漫长难熬的真切感。

那么,苦日子有没有一个尽头呢?有的。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生命结束,与亡夫共处一穴之际,也就是未亡人彻底摆脱孤独和忧伤之时。 “生不同罗帐,死同坟。”古人把同圹共穴看作是情爱坚贞的最高象征,本诗主人公的追求正是这一观念的典型体现,因而可以说,也是这位悼亡者的最理想的归宿。从抒情构思来看,诗的结尾呼应了前部三章中“谁与?”的设问,从而使前后两部意念相通、紧凑浑成。

作为我国古代悼亡诗的滥觞,本诗真切伤痛的情意、哀婉缠绵的风格、细致入微的心理摹写、和上下呼应的精巧构思,等等,都为后世同类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和实践经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