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莲花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莲花洞》
明·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2,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络3,牵风引浪,萧疏可爱4,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5,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6。 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7,皆石骨土肤8,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9。噫! 安得五丁神将10,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1莲花洞:杭州市西湖一景。2轩豁:高敞豁达。3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苏堤两侧多植杨柳。4萧疏:疏散自然。5净慈:西湖净慈寺,始建于五代,西湖古迹名胜处之一。6逾:超过。7吴山:在西湖东南面。南屏:南屏山,在西湖南面。一派:一带。8石骨土肤:意为怪石为土所掩埋。9孙内史:明代司礼太监孙隆。10安:何。五丁神将: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大力神。 【析点】 袁宏道的纪游小品,多不以写实为主,而重在写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这篇游记,时叙时议,从莲花洞外之湖光、亭、柳,写到洞内“巧逾雕镂”之石,情之所至,随意挥洒,宛若一幅任性泼墨的山水写意画。 宏道曾云:“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宏道之爱山水可谓痴矣。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全都具有了人的“性灵”:“湖光”竟肯“献碧”,“杨柳”竟也能“牵风引浪”。即情即景,实在令人心畅神怡。 袁氏兄弟崇尚“性灵”,其文思也恰如其人格,美在一个“真”字。结句袁公突发奇想:“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泥尘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问语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言虽尽而寓意颇丰。“奇奥”之石的不易得,犹如人之真性情的难以流露。人本赤子,生来就有如“石骨”之真性灵,只因种种人为因素,裹上层层自保与入俗的“土肤”,真正的自我便被遮得严严实实,难见“奇奥”了。作者感叹真不知要多少“钱塘江水”,才能将人心之“泥尘”洗涤一尽 《莲花洞》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络①,牵风引浪,萧疏可爱②,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③。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④。 余尝谓吴山⑤、南屏⑥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⑦。噫,安得五丁神将⑧,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袁宏道集笺注》) 注释①六桥杨柳——即“六桥烟柳”,是杭州“钱塘十景”之一。六桥,指西湖苏堤上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②萧疏——稀散。③净慈——即净慈寺,在杭州西湖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是西湖古迹名胜之一。④雕镂——雕刻。⑤吴山——在西湖东南面,由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山连成。春秋时期为吴国南界,故名吴山。⑥南屏——即南屏山,在西湖南面,有“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⑦孙内使——指明代司礼太监孙隆,时任苏杭织造。⑧五丁神将——即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大力神。 赏析“莲花”二字,超凡脱俗,再加以“洞”,令人想见其清幽简静,大概是仙雾缭绕,也许洞旁古藤清泉,时有鹿鸣鹤唳,也许还会走出一个小仙童,通报其师“云游未归”之类,似是仙、佛之境,俗人怎敢贸然一游?不觉却步。 及见“居然亭”三字,方闻一点人间烟火味,后悔望文生怕,疑神疑鬼之大不应该,抖起精神,尽情观赏起来。 果然!“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我想这一“镜”映出的“须眉形影”一定不是凡形俗影,定能一映得道,再映成仙,三映则羽化飞升了。如此湖光如镜,谁不想映一映?转念一想,俗人多了俗味浓,恐污山水之灵性,且让它清闲自处,淡如菊、幽如兰吧。 湖光“献碧”有情,“杨柳一络”又情牵意引,欣赏“晴雨烟月,风景互异”之美景,不觉心旷神怡。“净慈之绝胜处”令人骨轻气净,凡心不生。肃然徐行,进得洞来,又见“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似觉洞石如桌如凳,幻出数盘仙桃异果,有仙人与我辈盘旋。顿悟世间凡人皆可成仙。只要去掉人间俗气,人、仙何异? “导游”至此,袁公突发奇想,欲“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以搜山石之“奇奥”。石本块块“奇奥”各异,只因“土肤”掩蔽,不能各呈奇姿异态,就如人各具特性,为合传统老套,为趋流俗而敛性抑情,各戴“面具”,难以流露真性情。唉,不知要多少钱塘江水,才能将人心的“泥尘”洗尽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