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老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老子》《老子》
春秋末老子撰。共81章。分为《道》、《德》上下两篇,共5000余字,因此又别称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是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哲学上提出了“道”、“阴阳”、“有无”等理论概念,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正反两方面相互转化,认为保持虚静、柔弱、不争的状态更能争取主动,提出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宇宙起源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积极入世,建议王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在政治理想上主张复古,恢复上古结绳记事相互无争的社会状态。老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其影响下,先后产生了战国黄老道德家学派、庄子学派、汉初黄老学派、东汉道教和魏晋玄学等流派,对战国法家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关于老子的姓字和生卒年代等,历来说法不一。有老子、李耳、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几个名字。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在春秋末年。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仕周,见周室衰微,于是离去,经过函谷关(一说散关),被关令尹喜留住,“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该书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是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之一,道家一派的主要经典著作,与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齐名。该书的注本和版本很多。早期的注本有东汉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和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河上公章句》本今有宋刻本传世,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老子注》有1980年中华书局《王弼集校释》本等。唐初傅奕校定有《道德经古本篇》,其中包括项羽妾本、安丘望本、河上丈人本几种古本,项羽妾本出于项羽妾冢,学术价值较高。现存的石刻本有14种,其中以唐太宗时期虞世南校写的石刻本和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的石刻本为最早。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唐写本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两种抄本,甲本抄于汉高祖刘邦称帝以前,乙本抄于汉惠帝、文帝即位以前,内容及章次都与传世本不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历代的研究、考释著作重要的有明焦竑《老子翼》、清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近人罗振玉《道德经考异》等。目前较为流行的注本有马叙伦《老子校诂》,有1956年古籍出版社本及1974年中华书局本;朱谦之《老子集释》,有1963年、1984年中华书局本;任继愈《老子今译》、《老子新译》,分别于1956年、1985年由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有1984年中华书局本。。在历史上,《老子》一书两度遭到禁毁,第一次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的焚书禁令,第二次是公元4世纪前秦苻坚曾明令禁止老庄之学,违者处死。 《老子》《老子》
书名。又名《道德经》。春秋李耳著。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从司马迁记载中,可推知早在汉初,有关老聃的生平事迹已无法确定。近代梁启超撰文提出质疑,引起学术界一场聚讼。今人陆元炽《老子浅释》在肯定“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的基础上,又说“后人称他老聃,意思就像现在称‘老前辈’‘老人家’差不多。历来不像称孔子、墨子那样称他‘李子’,而称老子,也可见他在当时威望、辈份之高。”又,一说‘老’是姓氏。当时称‘子’的,如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在氏族下面加‘子’字,今人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主此说,今人高亨《老子注译》说:“《史记·老子传》记:‘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先秦人绝无此说,决不可信。……李耳是老聃的后裔,本姓老名耳;因老、李是一声的转变,所以古书写作李耳。”陈鼓应《老子注译评介》“老聃或当姓老。古有老姓而无李姓;《世本》:‘颛顼子有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帝子老童之后。’《左传》成公十五年《传》:‘宋有司马老佐。’又昭公十四年《传》:‘鲁有司徒老祁。”可证古有以老为姓,而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无姓李者。在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到‘李耳’,或由‘老聃’两字转出亦未可知。‘耳’和‘聃’字义相应。‘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如荀卿转为孙卿。”关于作者和著作时代问题:近代梁启超根据《老子》所使用名词,诸如“王侯”、“王公”、“万乘之君’、“取天下”等成语,不是春秋时人所有,认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今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老子》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之后。”又说:“《老子》一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近人张煦、胡适、张季同驳梁启超、冯友兰分别根据《老子》所用名词和文体而确定其为战国之末作品之说不能成立,甚为有力。张煦《梁任公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古史辨》第四册)说,“王侯”、“天公”、“仁义”等名词,在《易》、《左传》诸书中已经使用,并指出“取天下”之“取”,义为“治”,“取天下常以无事”即“无为而治”之意;至于以“万乘之君”一句作为战国证据之不足持,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个假定》说,《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可见千乘之国正是被大国蹂凌的小国,故于春秋时说万乘之国不足为奇。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古史辨》第六册)说,《论语》本身的大部分也并非是问答体,问答只有七章,其余各篇,非问答居多数;《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同一文体,故冯友兰氏以文体论断是不足为据的。今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一书为老聃所作,成书年代不至晚于战国初。在先秦典籍中,《战国策》、《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无不引述《老子》,各家俱明确看到了《老子》一书。此书理论前后一贯,层层推出,成一家之言,多处有著者自称的“我”、 “吾”,而无一处“老子曰”或“老聃曰”,足以证明为老聃自著而非编纂而成。当然,有些字句为其弟子或后学所附加,亦所不免。关于思想内容,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今人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说:“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公社农民”,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但也容纳了唯物主义的因素;“老子在经济方面的基本理论,是否认‘大小多少’的价值关系,以及否认‘大怨’对立的生产方式,那么内含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商品—— 奇物,因其滋扰,也予以否认。”上海师范大学等《中国哲学史稿》说:“在老子的哲学中,有着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但是,由于老子的没落阶级的局限,它没有引出进步的、革命的结论。恰恰相反,是屈从了消极的、保守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因而,在他的方法论中又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糟粕,使其中含有的唯物主义成分和朴素辩证法的光芒,湮没在客观唯心主义神秘的迷雾之中。”今人陈鼓应说:“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农民和小私有者的要求,他的部分主张,也有着小农经济自然主义的反映”;“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除人类社会的争纷,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一般人常以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造成这种误解是由于对他的重要观念望文生义所致。”(《老子注译及评价》)《老子》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旨义深邃玄奥,内容丰富,涉及对宇宙、人事各方面的认识。大体上说,《老子》对于人治,甚至对于文化,都抱有否定态度,认为理想的生活是清静无为,复返自然。这样的思想当然是消极的。但该书中又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如对奴隶制社会的批判态度,在认识自然方面的唯物主义因素,特别是解说事物所表现的朴素的辩证观点,都是值得重视的。该书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充满了对人生体验富有启发性的观念;文笔简净,声韵流美,并且大量引用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格言警句,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等,不但历代传诵,有些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