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离骚》题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离骚》题义 《离骚》题义关于《离骚》题义诠释,古今学者众解纷纭,大致有以下观点:一、“离忧”说。司马迁引刘安语:“离骚者,犹离忧也。”二、“遭忧”说。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三、“别愁”说。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四、“离隔扰动”说。戴震《屈原赋注》:“离,犹隔也。骚者,动扰有声之谓。”五、“牢骚——曲名”说。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我以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六、“牢骚”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韦昭以牢骚释牢愁,牢骚亦即离骚声转,今常语也,谓心中不平之意。”七、“与愁告别”说。钱钟书《管锥编》:“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八、“离开蒲骚之地”说。李嘉言认为,骚应解作地名,离骚即是离开蒲骚(1982年第五期《河南师大学报》)。九、“告别蒲骚”说。王廷洽认为,“离骚”就是“离别故乡”、“告别了,蒲骚!”(《艺文志》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十、“去留之愁”说。钮国平认为,“离,去也;骚,犹忧也,愁也,即去留楚国的苦恼。”(1981年第三期《甘肃师大学报》)十一、“陈述忧愁”说。杨柳桥认为,离为发抒,离骚即舒忧、陈忧(《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十二、“三重涵义”说。李陈玉《楚辞笺注》:“骚乃文章之名,若离之为解,有隔离、别离、与时乖离三义。”十三、“怀着忧愁”说。赵步杰认为,“离”为就或怀,“离骚”即“怀着忧愁”(1980年第一期《延安大学学报》)。十四、“忧愁”说。孙文鎏认为,离骚乃同义复合词,为“忧愁”之义(1983年第一期《浙江师院学报》)。十五、“离绝逍遥”说。廖季平《楚辞讲义》认为,离即离绝世俗,以骚为逍遥之合音。十六、“独受祸难”说。陈思苓认为,离为遭,骚为蹇,离骚即“独受祸难”(《国文月刊》,1948年第六十五期)。十七、“离歌”说。浦江清《屈原》:“离是离别,骚是歌曲的名称。离骚就是离歌。”十八、“离间之愁”说。文怀沙《屈原离骚今译》训离为离间,离骚即谗邪离间的忧愁幽思。十九、“离疏”说。徐仁甫疑离疏即离骚(《古诗别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版)。二十、“多重牢骚”说。牛龙菲训离为“丽”之假,离骚即“双重乃至多重牢骚”(1985年第五期《江汉论坛》)。二十一、“出走”说。陈修认为,离骚即骚离、距违、去违、违去、出走(1984年第一期《嘉应师专学报》)。二十二、“太阳之歌”说。龚维英认为,“离”为太阳,骚即乐歌。离骚即太阳家族的悲歌(1987年第五期《求索》)。二十三、“楚歌”说。张中一认为,离为“楚”,骚乃歌曲之意。离骚乃《楚歌》(《屈原新考》,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6月版)。二十四、“琴骚”说。郭祥贵认为,“离骚”即“琴骚”,用琴弹的一首曲子,抒离别之情(1987年第四期《苏州大学学报》)。二十五、“图腾鸟悲歌”说。台湾有学者认为,离即鸟、离鸟;离骚即为图腾鸟的悲歌(1987年第三期《江海学刊》萧兵文引)。二十六、“离开王室”说。黄崇浩认为,“离骚”就是“被迫离开骚乱的王室”(1984年第二期《黄冈师专学报》)。二十七、“离别之忧愁”说。陈元胜认为,离骚即离忧,即“别离之忧愁幽思”(1987年第三期《中州学刊》)。(周建忠)【《离骚》西行缘由】 《离骚》继第一部分写现实斗争失败后,第二部分开始写诗人神游。其中“上叩帝阍”情节,其地在西域昆仑。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义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凡“悬圃”、“灵琐”、“崦嵫”、“咸池”等,均为昆仑山之地名。《离骚》发展至第三部分,再一次写飞往西域昆仑,曰:“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其曰“天津”、“西极”、“流沙”、“赤水”、“不周”、“西海”等,亦并指昆仑而言。屈原为什么凡神游必向西而行呢?历来注家理解多有不同:一、许多学者从神话角度加以解释。如汪瑗《楚辞集解》:“屈子之所用昆仑、阆风、悬圃等山,即如《列子》之所谓蓬莱、方丈、员峤、方壶诸山耳。盖虽有是名而本无是山,假设其号以为神仙清高之居也。”游国恩《离骚纂义》:“至屈子凡及神游而必于昆仑者,则古人神仙缥纱之说,若有若无之境,借此寓言,亦庄生藐姑射之类也。”二、钱澄之《屈诂》则认为是屈原用以象征理想的破灭,“昆仑在西,西为日没之方,由昆仑以益西,所谓日暮途穷也。”三、陈本礼《屈辞精义》则以西方为美人所居作解,曰:“盖西方乃美人所居之地,吾诚执兹佩以往,必为美人所欣赏,两美必合,既不烦蹇修为理,又不为鸩鸟所欺,且不虑高辛之先我矣。”四、李光地《离骚经注》则认为是屈原幻想到秦国去。曰:“是时山东诸国,政之昏乱,无异荆南。惟秦强于刑政,收纳列国贤士;士之欲亟功名,舍是莫适归者。是以所过山川,悉表西路。”今人马茂元主编、刘德重等注释的《楚辞注释·离骚篇》亦同此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头脑中所飞翔的幻想始终指向西北方,甚至点明说‘指西海以为期’。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一方面,自然跟诗人引用的神话传说有关……另一方面,再就作品本身所表现的语气,结合当时的客观现实来看,则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诗人所不忍明言的一层意思,即幻想中所指向的西北方,正是秦国的所在地。”五、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楚辞通故》等书认为,理解《离骚》西游的关键在于其开头叙出身家世的几句话,其中“‘帝高阳之苗裔兮’的‘高阳’,涉及到屈原的一生事迹。”而“高阳”乃楚氏族的始祖,发祥于西域昆仑,而屈原本身又为楚氏族成员。屈原从宗族血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之于楚国的责任,当他感到楚王已不能与自己共同实现楚国富强的美政理想后,只有神游到宗族的发祥地西域昆仑高阳那里去诉说曲衷了。高阳氏来自西方,即今之新疆、青海、甘肃一带,也就是昆仑山来的。江林昌则发展了姜氏“西游哭祖”之说,其《试从彭咸形象的系统性谈屈赋有关问题》一文,用系统论的方法考证出作为神话性与历史性相杂糅的彭咸形象,进而论证彭咸是继高阳氏颛顼之后的又一楚族早期祖先,同样发祥昆仑;彭咸最后又退隐并安葬在昆仑流沙一带。因此,《离骚》开头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惟庚寅吾以降”,推本溯源,屈原自称自己是从昆仑而来;《离骚》结尾“忽临睨夫旧乡”之后,又决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实际是指从彭咸到昆仑山驻足退隐了(1990年第三期《浙江学刊》)。 ☚ 《离骚》真伪 《离骚》花草树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