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祭十二郎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祭十二郎文》
唐·韩愈
【注释】①季父:父辈中排行最末的叔父。 ②衔哀:心中含着悲哀。 ③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④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 ⑤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⑥十二郎:韩愈之侄,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⑦孤:幼年丧父称“孤”。 ⑧怙(hù):《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 “怙”代父,“恃”代母。 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 ⑩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11)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 (12)省(xǐng):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13)董丞相:指董晋。 (14)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 (15)止:住。 (16)取其孥(nú):把家眷接来。孥,妻子和儿女。 (17)薨(hōng):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 (18)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 (19)佐戎:辅助军务。 (20)取:迎接。 (21)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 (22)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 (23)孰谓:谁料到。 (24)遽(jù):骤然。 (25)升斗:指微薄的俸禄。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801)来 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 (26)万乘(shèng):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 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27)辍(chuò)汝:和上句“舍汝”义同。辍,停止。 (28)就:就职。 (29)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 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 (30)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31)纯明:纯正贤明。 (32)不克:不能。 (33)蒙:承受。 (34)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 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 (35)业:用作动词,继承之意。 (36)毛血:指体质。 (37)志气:指精神。 (38)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39)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 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韩滂墓志铭》。 (40)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 生于贞元十八年(802)。 (41)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居符离 集时所生,小名曰符。 (42)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43)比(bì):近来。 (44)软脚病:即脚气病。 (45)吊:此指慰问。 (46)孤:指十二郎的儿子。 (47)终丧:守满三年丧期。 (48)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 (49)兆:墓地。 (50)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 (51)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 (52)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 (53)窆(biǎn):下棺入土。 (54)尤:怨恨指责。 (55)“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 尽头啊。语本《诗经·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56)伊、颍(yǐng):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 (57)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 进士。 (58)待其嫁:韩愈三婿为李汉、蒋系、樊宗懿。十二郎之婿,据高澍 然说是李干,见韩集。 (59)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的魂灵享用祭品。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 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 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 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 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 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 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 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 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 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 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 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 年,我在徐州辅助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 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 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 谁能料 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 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谋生,以寻求微薄的 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 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 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 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 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 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 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 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 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 啊! 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 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啊! 大概是真的了! 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 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 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 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 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 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没有 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 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 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 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 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 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 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 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 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 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 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 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 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倾尽心中的悲哀,入殓时 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 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 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 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 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 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 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 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 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 不知道呢?悲哀啊! 请享用祭品吧! 字数:5165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39-445页. 《祭十二郎文》[原 文] 年、月、日①,季父②愈闻汝丧之七日,乃③能衔④哀致⑤诚,使建中⑥远⑦具⑧时羞⑨之奠⑩,告汝十二郎之灵(11): 呜呼!吾少孤(12),及长,不省(13)所怙(14),惟兄嫂是依(15)。中年兄殁南方(16),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17)。既(18)又与汝就食江南(1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20)。承先人(21)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22),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23)。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24)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25),汝来省吾,止(26一)岁,请归取其孥(27)。明年,丞相薨(28),吾去(29)汴州,汝不果来(30)。是年,吾佐戎(31)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32),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33),东亦客(34)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35),将成家而致汝(36)。呜呼!孰谓汝遽(37)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38),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39)相处。故舍汝而旅食(40)京师,以求升斗(41)之禄。诚(42)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43),吾不以一日辍(44)汝而就(45)也。 去年,孟东野(46)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47)茫茫(48),而发苍苍(49),而齿牙动摇。念诸父(50)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51)衰者,其(52)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53)死,而汝抱(54)无涯之戚(55)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56)而病者全(57)乎? 呜呼!其信然(58)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59)?信(60)也,吾兄之(61)盛德(62)而夭(63)其嗣(64)乎?汝之纯明(65)而不克(66)蒙(67)其泽(68)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未可以为信(69)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70),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71)宜业(72)其家(73)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74)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75)矣。 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76)日益衰,志气(77)日益微,几何(78)不从汝而死也?死而(79)有知(80),其(81)几何离?其(82)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83)期矣。 汝之子始(84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85)不可保,如此孩提(86)者,又可冀(87)其成立(88)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89)得软脚病(90),往往而剧(91)。”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92)以为忧(93)也。呜呼,其(94)竟以此而殒其生(95)乎,抑(96)别有疾而至斯(97)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98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99)?如[1]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2]问使者,使者妄称[3]以[4]应[5]之乎?其然乎?其[6]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7]汝之孤[8]与汝之乳母。彼有食[9]可守,以[10]待终丧[11],则待终丧而[12]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14],则遂[15]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16],然后惟其所愿[17]。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18]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19],敛[20]不凭[21]其[22]棺,窆[23]不临其穴。吾行[24]负[25]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26],而[27]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28]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29],吾实为之,其[30]又何尤[31]! “彼苍者天[32]”,“曷其有极[33]”!自今已往,吾其[33]无意于人世[35]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36],以待馀年。教吾子与汝子,幸[37]其成;长[38]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39]! [注 释] ①年、月、日:应为“某年某月某日”。古人起草文章时常省写具体时间,待誊抄时补上。②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③乃:才。④衔:含,这里是怀着的意思。⑤致,表达。⑥建中:韩愈的仆人。⑦远:在远方。⑧具:备办、准备。⑨时羞:应时的鲜美食物。羞,通“馐”,美味食物。⑩奠:祭品。(11)灵:灵位。(12)少孤:年幼丧父(韩愈三岁丧父)。(13)省(xǐng):知道,明白。(14)怙(hù):依靠。语出《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15)惟兄嫂是依:只有依靠兄嫂。“惟……是……”动宾倒置。兄嫂,指韩愈的长兄韩会和长嫂郑氏。(16)中年兄殁(mò)南方:指韩会死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任上,年四十二。(17)归葬河阳:(送韩会的灵柩)回河阳老家安葬。韩愈祖坟在河阳,所以说归葬。河阳,县名,在今河南孟县。(18)既:后来,不久。(19)就食江南:到江南谋生。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中原兵乱不息,韩家有田宅在宣州(今安徽宣城),韩愈随嫂移居江南。(20)早世:早死。世,通“逝”,去世。(21)先人:指韩愈已死去的父亲韩仲卿。(22)两世一身:指韩家子、孙两代都只剩一个男丁。(23)始来京城:指韩愈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24)省(xǐng):探望。(25)佐董丞相于汴州:在汴州辅佐董丞相。董丞相,名晋,字混成,曾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兼任汴州刺史。汴州,唐代州名,在今河南开封。韩愈在董晋幕府任观察推官。 (26)止:留居。(27)孥(nú):妻子儿女的统称。(28)薨(hōng):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29)去:离开。(30)不果来:没有来成。果,成为事实,实现。(31)佐戎徐州:贞元十五年(799年)秋,韩愈任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节度推官。佐戎,辅佐军务。(32)吾又罢去: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张建封死,韩愈离开徐州。(33)从于东:“从吾于东”的省略。东,指汴州、徐州,均在韩愈家乡河阳之东。(34)客:旅居异地他乡。(35)西归:指回到家乡河阳。(36)将成家而致汝:“吾将成家而致汝”的省略。我打算安好家再接你来。成家,安家。致,“使……来”。(37)遽(jù):急,突然。(38)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39)与:以,能。(40)旅食:在外地谋生。(41)升斗:比喻微薄。(42)诚:如果,果真。(43)虽万乘(shèng)之公相:即使有高官厚禄。万乘,万辆兵车,极言其富贵。公,公卿。相,宰相。(44)辍:停止,这里指离开。(45)就:就职,上任。(46)孟东野:即孟郊,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朋友。贞元十八年(802年),孟郊由长安赴任溧(lì)阳尉,溧阳离宣城不远,韩愈托他捎信给十二郎。(47)视:动词用如名词,指视力。(48)茫茫:模糊不清。(49)苍苍:形容头发灰白。(50)诸父:指伯父叔父辈。(51)之:取消“吾衰”的独立性。(52)其:岂,难道,表反问语气。(53)旦暮:早晚。(54)抱:怀藏,心存。(55)戚:忧伤。(56)夭:早死。(57)全:保全。(58)信然:真这样。(59)其……邪?其……邪?其……邪?:选择复句,相当于“是……呢?是……呢?还是……呢?”。(60)信:真实的。(61)之:此,如此。(62)盛德:美德,大德。(63)夭:使……短命而死。(64)嗣(sì)继承人,后代。(65)纯明:纯正明智。(66)克:能。(67)蒙:承受,蒙受。(68)泽:恩泽。(69)未可以为信:“未可以之为信”的省略。(70)耿兰之报:耿兰报丧的消息。耿兰,十二郎的仆人。(71)宜:应该。(72)业:动词,继承。(73)家:家业。(74)明:形容词用如动词,明察,了解。(75)知:这里指预测。(76)毛血:借指身体。(77)志气:指精神。(78)几何: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79)而:如果。(80)知:动词用如名词,知觉。(81)其:那么。(82)其:如果。(83)穷:尽。 (84)始:才。(85)少而强者:年轻力壮的,这里指十二郎。(86)孩提:幼儿,儿童。(87)冀:希望。(88)成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89)比:近来。(90)软脚病,一种脚病。《千金要方•序》:“因晋朝南移,衣缨士族不袭水土,皆患软脚之疾。” (91)剧:剧烈(疼痛)。(92)未始:不曾。(93)以为忧:“以之为忧”的省略。(94)其:难道。(95)殒其生:使你的生命死亡。殒,使……死亡。其,这里指你。生,动词用如名词,指生命。(96)抑:还是,或者。(97)斯:此,这里指死亡。(98)以:于,在。(99)问家人以月日:即“以月日问家人”,状语后置。[1]如:这里相当于“而”。[2]乃:才。[3]妄称:信口胡诌。[4]以:而,可译为“来”。[5]应:应付。[6]其……其……:是……还是……。[7]吊:抚慰。[8]孤: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9]食:借指衣食等生活来源。[10]以:能。[11]终丧:指守完三年丧期。[12]而:而后,然后。[13]取以来:“取之以来”的省略。取,接。之,指孤儿和乳母。[14]守以终丧:即“以终丧守”,状语后置。以,按(某要求)。[15]遂:立即。[16]先人之兆:即祖坟。兆,也写作“垗”,墓地。[17]惟其所愿:随他们的意愿,或去或留。惟……所……,表示任意选择的句式。[18]相养:相互照顾。[19]抚汝以尽哀:抚摸着你的遗体来倾诉心里的悲伤。尽,使……竭尽。[20]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21]凭:临。[22]其:你的。[23]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24]行:行为。[25]负:辜负,对不起。[26]慈:上爱下,长辈爱晚辈叫“慈”。[27]而:因而。[28]守:守护。[29]接:会合。[30]其:承接连词,可译为“那么”。[31]尤:怨恨。[32]彼苍者天:那苍天啊!语出《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33]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呢?语出《诗经•唐风,鸨(bǎo)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何。极,尽头。[33]其:语气助词,表示揣测。[35]无意于人世:即“于人世无意”,状语后置,指对人世心灰意冷无所企求。于,对于。[36]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即“于伊、颍之上求数顷之田”,状语后置。伊、颍(yǐng):伊水、颍水,都在河南境内。顷,田一百亩为一顷。[37]幸:希望。[38]长:使……成长。养育。 [39]尚飨(xiǎng):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尚,庶几,表示希望。飨,通“享”,享用。 [译 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满怀哀痛向你表达至诚的悼念,派建中从远方备办了应时的佳肴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在天之灵: 唉!我幼年丧父,直到长大,也不知道孩童依靠的是父母,只知道可依靠的是兄嫂。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还都年幼,跟随嫂嫂扶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在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不曾分离过一天。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辈里只有你,在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都只有一个男子,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只此而已!”你当时还小,当然不会再记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才来到京城。四年以后,回家探视过你。又过了四年,我到河阳祭扫祖先的坟墓,正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家眷。(不料)第二年,董丞相逝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年,我在徐州辅佐军事,派去接你的人刚刚动身,我又辞职离开徐州,你又没能来成。我想,你跟随我到东边的徐州来,但在东边也是旅居异地他乡,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等我回到西边老家,我打算在那里安好家再来接你。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开我而死去呢?(当初,)我和你都是年轻人,以为虽然暂时相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丢下你到京城谋生,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果知道事情会这样,纵然是做极尊极贵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有一天离开你而去就任。 去年,孟东野到溧阳赴任,我托他捎信给你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但视力已模糊,头发已花白,牙齿已松动。想起伯父叔父和各位兄长都很健壮却都盛年早逝,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久地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这里,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会让你怀有无穷无尽的忧伤啊。”谁知年轻的却死了,而年长的反而还活着,身体强壮的却过早地死了,而身体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如此的大德却要让他的后代夭折吗?你如此纯正明智却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年轻强壮的反而要夭折死亡,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我实在不敢把十二郎的死讯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那么东野的来信,耿兰报丧的消息,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真是这样的啊!我哥哥有如此的大德却要让他的后代夭折,你纯正明智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这正是所谓的天意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机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不能预知呀! 虽然(天理)如此(难测),但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要变成全白的了,松动的牙齿也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越来越衰微了,还有多久不随你而去呢?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几时呢?如果没有灵,那么我悲痛的日子就没有多少了,而不再悲痛的日子却是无尽期的。 你的儿子刚十岁,我的儿子刚五岁,年轻而强壮的都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小孩,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疼得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是江南的人常有的。”没有把它当作值得担心的事。唉,难道竟然仅仅因为这个病而丧了命,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信里却说你死于六月二日,耿兰报丧的信没有署月日。大概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又不知道该写月日?或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随便说了一个日子应付他吗?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观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衣有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那么我就立刻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叫他们一块儿为你守丧。我有能力迁葬,最后定把你安葬在祖先的坟地里,这样办了之后,(奴婢们)的去留,各随其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在何时,你去世我又不知何日,活着不能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死后又不能抚摸着你的遗体来倾诉心里的悲伤,入殓时不能靠着棺木扶灵,落葬时不能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天地神明,而使你早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我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一起生活,又不能和你相互守护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你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你灵魂又不在我的梦里相会,这都是我造成的,又能抱怨谁呢?“苍天啊”,“我的悲痛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啊”!从今以后,我对人世心灰意冷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田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永无终结,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啊,悲伤 呀!希望你的魂灵来享用祭品吧! [鉴 赏]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六层: 第—层(第一自然段),开端言明祭文写于“闻汝丧之七日”和祭奠时“衔哀致诚”的心情。第二层(第二自然段),哭叙痛失名为叔侄实如手足的十二郎的伤痛以及对家族的衰败零落的感伤——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第三层(第三自然段),痛叙几次与十二郎的短促的相聚和分离,以及自己对未来“久与相处”的设想,并为自己因“求升斗之禄”“旅食京师”,永失本可与十二郎相依相亲的岁月而由衷的悔恨和无法抑制的内疚。二、三两层虽以记叙为主,但在看似平实的记叙中,悲痛的暗流在蓄势,在奔突。终于以“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内心直白引发出第四层(从第四到第七自然段)里滔滔洪水般的“衔哀致诚”的激流:“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仅是对十二郎死讯的质疑,也是对常理的挑战;“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这不仅是对天理的质疑,也是对神明的挑战;进而想到自己“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从汝而死”也许不久。只有死亡而才能结束无穷期的悲伤——这不仅表达出对死者悼念之情的深沉,也是对如何才能从悲痛中得到解脱的非理性的求索;再进而由十二郎的早逝想到孩子们成长之不易——不仅表达出对家族的未来担忧,也反映出十二郎之死引发的忧思何其深远。第五层(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先提出两个追问:十二郎究竟因什么病而死,究竟死于何时?正是这种追问把作者的思绪由非理性的求索拉回到求实的思考中来,如激流落入平川,进而才说到对后事之料理。第六层(最后两个自然段):“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满怀愧疚之情,声言必尽抚养孙辈之责,悲声缭绕,撕肝裂肺,真可谓“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韩愈的这篇祭文一反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模式,于家庭、身世和生活细节的叙述中,抒发了与十二郎的生离死别的悲痛与宦海浮沉的人生感叹,委婉曲折,凄楚动人,令人读后不禁感慨系之,不愧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字数:7454 [作者及作品简介] 韩愈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祭十二郎文》年月日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②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③,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④,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⑤;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⑥,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⑦。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⑧。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⑨,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⑩,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⑪,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⑫,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⑬,吾书与汝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⑭,耿兰之报⑮,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一岁⑯,吾之子始五岁⑰,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 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⑱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馀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⑲,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⑳之上,以待馀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 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首告闻丧以致哀,然后以“吾少孤”一段痛忆家世。原来,韩愈三岁丧父,其后便由长兄韩会及嫂嫂郑夫人抚养。韩愈二兄韩介之次子韩老成,即十二郎,出嗣韩会为子,与韩愈同在韩会夫妇抚育下成长,叔侄情同骨肉,亲如手足。后来,韩会不幸去世,这样,韩氏两代人中,“承先人后者”唯韩愈与十二郎叔侄二人,零丁孤苦,形影难离。写到这,作者笔锋一顿,忽然忆起嫂夫人郑氏当年因是而发的“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深长慨叹,情深意惨,苦楚倍增。接下“吾年十九”一段,写作者为了生活南奔北走,叔侄再少见面的情形。特别是后来虽几度相约而十二郎终“不果来”,原以为“俱年少”,“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不愁没有再聚的机缘。然而万没料到,“不果来”,而终成死别。这是无法挽回的悔恨,给作者的刺激和打击太深太重了,以致痛呼“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于今只能抱无穷之恨了。这悔恨和自责,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为追求功名富贵,“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应科目时与人书》)的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以上叙早期生活与离阔之情,以叙事为主,间或抒情。 以下“去年孟东野往”及“汝去年书云”两段,陈述闻死讯后将信将疑之状和对死因、死期的追想。写法上虽仍以叙事为线索,但由于所叙之事愈来愈接近死者的末期,笔调愈加低沉,抒情的气息亦愈加浓郁。特别是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前者叙少年时期患难与共的生活和生离死别的情景,是“已然”之事,多在情理和意料之中,故以凄苦悲伤为主调;而此叙死讯之来则如晴天霹雳,是突然的袭击,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盼其“未然”,故以惊愕怀疑为基干。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作者采用“反差”手法以增强抒情的艺术效果: 作者自揣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且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但事实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然而,事实是无情的,不可移易的,因为“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就在身旁。事实确在,彻底打破了原来“梦也”的幻想。幻想破灭,于是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至其极。但一想到双方两个幼子,想到对他们的抚养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现实中来。结尾处两个“呜呼哀哉”连用,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神情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 “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结尾为最后一大段,叙丧后的安排并进一步抒发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内疚和憾恨。结穴仍以抒情为主,与前面相比,不同的是这里突出一个“愧”字,因为两个“不能”、“不得”而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夭殁的十二郎。于是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 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这话不假。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与论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语的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字数:4951 萧澄宇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2),乃能衔哀致诚(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 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11),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12),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3),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14)。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15),吾往河阳省坟墓(16),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17),汝来省吾,止一岁(18),请归取其孥(19)。明年,丞相薨(20),吾去汴州,汝不果来(21)。是年,吾又佐戎徐州(22),使取汝者始行(23),吾又罢去(24),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5),东亦客也(26),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27),将成家而致汝(28)。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29)!吾与汝俱少年(30),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31),故舍汝而旅食京师(32),以求斗斛之禄(33),诚知其如此(34),虽万乘之公相(35),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36)也。 去年(37),孟东野往(38),吾书与汝曰: “吾年未四十(39),而视茫茫(40),而发苍苍(41),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42),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43)?吾不可去(44),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45)。”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46)! 呜呼! 其信然耶(47)?其梦耶? 其传之非其真耶(48)?信也(4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50)?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51)?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52),耿兰之报(53),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 其信然矣(54)!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55),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56)! 所谓理者不可推(57),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58),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59),志气日益微,儿何不从汝而死也(60)!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61)?其无知(62),悲不几时(63),而不悲者无穷期矣(64)! 汝之子始一岁(65),吾之子始五岁(66),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67),又可冀其成立耶(68)?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69),往往而剧(70)。”吾曰: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71)。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72)?抑别有疾而至斯乎(73)?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74),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75)。其然乎(76)?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77),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78),则待终丧而取以来(79);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80)。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81),终葬汝于先人之兆(82),然后惟其所愿(83)。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84); 殓不凭其棺(85),窆不临其穴(86),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87),不孝不慈(88),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89);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90),吾实为之(91),其又何尤(92)! 彼苍者天(93),曷其有极(94)!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95),以待余年(96),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97);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98)! 〔注释〕 (1)年月日:古人在拟草稿时,常常把具体时间省略,待誊抄时补上。《文苑英华》此处作“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但下文老成记有“六月十七日” 给韩愈信事,因而“五月” 有误。(2)季父:叔父,古人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行,季是最小的。七日: 指第七天。(3)衔哀: 含着悲哀。致: 表达。诚: 心中的诚意。(4)建中:人名,可能是韩愈的家人。远具: 从远处备办。时羞: 应时的鲜美食品。羞:食品。奠: 祭,这里指祭品。(5)少(shao): 年轻,年幼。孤:幼年丧父。韩愈的父亲仲卿(一说为云卿)于大历五年(770)去世,时韩愈三岁。(6)不省(xing)所怙(hu): 不记得父亲了。所怙:指父亲。《诗经·小雅·蓼(liao)莪(e)》: “无父何怙?” 怙,依靠的意思。(7)兄殁(mo)南方: 大历十二年(777)五月,韩愈的大哥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唐时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东省曲江县)刺史,不久即死,时年四十二岁,韩愈十岁,也在韶州。(8)河阳: 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西,韩氏祖宗的墓地就在这里。韩愈《女挐圹铭》: “妇女挐之骨于河南之河阳韩氏墓。” (9)既: 后来。就食江南:到江南谋生。建中二年(781),因中原兵乱不息,韩愈全家避居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江南: 指宣州。韩愈《复志赋》: “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10)三兄: 长兄会、次介,另一兄死时尚幼,未及命名。(11)早世: 早早去世。(12)孙: 孙辈。惟: 通“唯” ,只。(13)两世一身: 两代各只剩一个人。(14)始来京城: 贞元二年(786),韩愈十九岁,由宣州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与十二郎分别,到贞元八年春登进士第。中间曾回宣州一次。(15)又四年: 贞元十一年(795)。韩愈长嫂郑氏于贞元九年(793)死于宣州。贞元十一年,韩愈往河阳祭扫祖坟,恰好这时十二郎送其母灵柩归葬,叔侄又得相遇。(16)省(xing):探望。(17)佐: 辅佐。董丞相:董晋,字混成。贞元十二年(796)七月,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宣武军节度使,邀韩愈任观察推官。高宗时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上执行宰相职务,所以称董晋为“丞相” 。汴(bian)州: 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18)止一岁:住了一年。止:停。(19)孥:妻子儿女,也就是家眷,家属。(20)薨(hong):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员之死叫薨。贞元十五年(799 )二月董晋死在汴州。韩愈随丧西行,四天后,汴州发生兵乱,韩愈即离开汴州。(21)不果:不能。(22)佐戎:辅助军务。戎: 军事。韩愈离开汴州后,当年秋天,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邀他做节度推官。节度使掌方镇兵权,所以把做节度推官叫作“佐戎” 。徐州:武宁军治所,今江苏省徐州市。(23)取: 接。行: 出发。(24)吾又罢去: 我又罢职离开徐州。贞元十六年(800)五月,韩愈在徐州任节度推官不足一年,张建封去世,韩愈就来到洛阳。(25)汝从于东: 你跟我一起来到汴州和徐州。韩愈是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汴州和徐州都在其东北方。(26)东亦客也: 住在汴州、徐州,那也是客居外乡异地。(27)西归:指回到老家。(28)成家致汝:安家后接你来。(29)谓: 认为,以为。遽(ju):突然。(30)少(shao)年: 年轻。(31)处:生活。(32)舍:通“捨” ,舍弃,离开。旅食:在外乡谋生。(33)斗斛(hu)之禄:很少的俸禄。斛:十斗。(34)诚: (假如)真的。(35)万乘之公相:大国的公卿宰相,意思是高官厚禄。万乘:万乘之国。周代,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和赋税的多少计算。千里大国,可出万辆兵车,称为万乘之国。(36)辍: 中途离去。就:赴任。(37)去年:指贞元十八年(802)。(38)孟东野: 即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与韩愈友谊极厚,诗风亦相近,称“韩孟诗派” 。贞元十八年,孟郊在长安选官出任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县尉。(39)年未四十: 指唐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为三十五岁。(40)视茫茫:视觉不清。(41)发苍苍: 头发花白。(42)诸父与诸兄:你的伯父、叔叔和哥哥。(43)其: 通“岂” 。存:生存。(44)不可去: 不能离开职守。(45)无涯之戚: 无穷的悲伤。涯: 水边。(46)夭(yao): 短命早死。全:保全。(47)其信然耶: 还是真的呢? (48)传之非其真耶: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呢? 之: 指消息。(49)信也: (如果是)真实的。(50)盛德:大德,崇高的德业。夭其嗣(si):让他的后辈早死。嗣:子孙后代。(51)纯明:纯洁聪明。克: 能够。蒙:承受。泽:恩惠。(52)东野之书: 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首先获知,即有信告韩愈。(53)耿兰:人名,有人估计是韩家在宣州的家人。报:这里指报丧信。(54)其:那是。(55)业:用作动词,继承……事业的意思。(56)明: 弄明白。(57)推:推究。(58)苍苍者:指头发。(59)毛血: 这里指体质。(60)几何: 这里指不久。(61)其几何离: 那(我们还会)分离多久呢?意思是我们在死后可以相见,分离不会久了。(62)其: 假如知:知觉。(63)不几时: 没有多久。(64)不悲者:不悲伤的日子,也就是死后。(65)汝之子: 指十二郎的次子韩滂。(66)吾之子:这里指韩愈的长子韩昶,于贞元十五年(799)生在徐州之符离(故小名符),这年五岁。(67)孩提: 幼儿。又叫“孩抱” 。提: 抱。(68)冀其成立: 希望他们长大自立。(69)比(bi): 近来。软脚病:就是脚气病。(70)剧: 加剧。(71)未始: 未曾。(72) 其: 通“岂” ,难道。殒: 死亡。(73)抑: 还是。斯: 这里指死亡。(74)东野之使者: 孟郊派到宣州去的使者。家人: 指十二郎家中人。(75)妄称以应: 随便回答。(76)其然乎: 是这样呢?(77)吊: 慰问。孤: 失去父亲的孩子。(78)彼:他们,即上句的“孤” 和“乳母” 。有食: 有食品(能维持生活)。终丧:到服丧期完了。(79)取以来: 把他们接回来。(80)遂: 跟着,立即。(81)改葬: 迁葬。(82)先人之兆: 祖宗墓地。兆: 坟地。(83)惟其所愿: “惟其所愿是从” ,意思是(守丧三年之后)任凭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去或留)。惟: 通“唯” ,只。其: 指上文的“奴婢” 。(84)抚汝以尽哀: 抚摸着你的遗体痛哭来表达我的悲哀。(85)殓(lian): 入殓,把遗体装进棺材。凭: 靠着。(86)窆(bian): 下葬。(87)行负神明:行为对不住神灵。(88)不孝: (父母早死)未能尽孝道。慈:父母爱护儿女。(89)相守以死: 一起去死。(90)与吾梦相接:意思是出现在我的梦中。(91)吾实为之:实际上都是我造成的。(92)尤:怨恨。(93)苍:青色。《诗经·秦风·黄鸟》: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94)曷:何。极: 完了,穷尽。(95)伊、颍(ying):伊河和颍河,都在今河南省境内。(96)余年: 晚年。(97)幸:希望。成:成才。(98)尚飨(xiang):祭文结尾用语,意思是希望死者还能来享受祭品。飨:通“享”,鬼神享用祭品。 〔鉴赏〕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仲兄(二哥)韩介所生,伯兄(大哥)韩会无子,出继给韩会作子嗣;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803 )五月,韩愈三十六岁,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 祭文是祭奠亲友的文辞; 也有祭神祭物的,但不多见。韩愈以前的祭文,内容多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以寓哀悼之意; 形式一般都是骈文或四字一句的韵文,比较呆板。韩愈这篇《祭十二郎文》,通篇全用散体,全篇都叙写他和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在祭文中是首创。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段。从“年月日”至“告汝十二郎之灵” 这几句,说明祭奠时间,谁祭谁,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以下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为第一大段,写十二郎生前,作者同他的深厚情谊。这段又分两小段:前半段从身世、家世的不幸这两个方面,写幼时孤苦相依; 后半段叙二人的三别三会,写成年后离合不定,最后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悔恨无穷,终身抱痛。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 为第二大段,写十二郎之死,也分两小段:前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 后段详叙死期死因,皆不得确实结果,既补明开头闻丧七日始来祭奠,是因为不得确实死期,又为下文“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伏根。最后一大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要死者放心。 韩愈的散文历来被认为结构谨严而又富于变化。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说: “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论文偶记》)这篇《祭十二郎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全篇三大段之间,不但自有有机联系,而且一段之中,又分若干小段,小段之中,又有若干层次,层次当中,还有不少转折。以第二大段的前半段为例。一开始,作者先不直接写十二郎,而是先写自己。“吾年未四十” 四句,是衰象,后来被传颂为写未老先衰的名句,这是一层。“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是长辈的例子,又是一层。以下四句,一句写一层意思,说明自己将死,要十二郎早来相会。这是第一小段。下面“孰谓”两句一转,便过渡到十二郎之死。这种写法,是用上文反跌下文,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特别可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 ,这不合情理,太使人悲哀,在这个巨大的打击下,作者神志恍惚,不相信这是事实,所以下面紧接着一转,发出“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三个疑问,然后从信说到疑,一层; 从疑又说到信,又一层; 最后把十二郎之死归咎于天,归咎于神,归咎于理,得出“寿者不可知” 的结论。这是第二小段。从文意讲,十二郎之死,于此已经写完,此段已可结束,但“虽然”两字一转,又上承开头“而发苍苍”一段翻进一层,写自己的衰象更加严重,又回到自己之将死。“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是说自己不久也要跟在十二郎的后面死去,讲的本来是一件不幸的事,可是下面突然一转,又变成了幸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作者已经痛不欲生,所以视死为幸了。这是第三小段。文章至此,已将作者和十二郎两个方面讲尽,但作者还不结束,又上承第二小段写二人之子之难保。这是第四小段。以上可以看出,短短一段当中,层次转换,变化无穷,有如万水回环,千峰合抱。而这一切在作者说来,不过是将情将事如实叙写,并未有意去精心结撰,过接转换,显得非常自然,看不出丝毫造作之迹。这种不刻意追求结构而结构自妙,在古今都是不可多得的。 除了结构方面这个韩文的共同特点之外,此文还有它独具的显著特色。读完这篇祭文,我们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作者在此文结尾的这句话,表明它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整篇祭文都是作者用感情所写成。韩愈三岁丧失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 ,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情况。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这里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内疚,有期望,全篇每句每字,都可看到作者感情的奔流。此文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作者从自己的不幸身世,说到同十二郎的情谊,说到十二郎之死和善后事宜,不加修饰,不作渲染,完全从肺腑中流出,全都是骨肉至情的真实流露。开头的“少孤” ,“兄殁”,“吾与汝俱幼” ,看去似乎很平淡,却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和眼泪,写得很沉痛。嫂子的惨不忍闻的话和“抚汝指吾” 的慈爱而又凄楚的神情,对自己离家谋生的深沉悔恨,得知十二郎死讯后的悲痛心情,也无不情真语真,悲酸无限。我们还可看到,作者抒写时非常坦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没有丝毫隐避,一任感情自然倾泻。例如写自己离家的目的,明白地说是以“求斗斛之禄” ,要是别人,恐怕就不会这样直截了当,很可能不是闭口不说,就是另外安上一个什么冠冕堂皇的名目。想到二人之子,说: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按照旧时的忌讳,这样的话是不吉利的,由此正可看出作者此时悲痛至极,因而什么也不顾忌了。末尾将十二郎之死完全归罪于自己,说自己“行负神明” ,“不孝不慈” ,更是披肝沥胆的恸哭长号。清代叶燮论诗文,有重“胆” 之说: “无胆则笔墨畏缩”,“欲言而不能言,或能言而不敢言” (《原诗》)。韩愈此文,正称得上有胆:他既敢打破祭文的传统形式,又敢无话不说,所以才写出这篇千古传颂之作。不仅如此,我们细读全文,还可看到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篇中用“呜呼” 、“呜呼哀哉” 这两个悲叹词,来表现这种变化情态,凡是用这种词的地方,都表示感情变得更加强烈。从第一个“呜呼”开始,可以看到,作者由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至“汝之子始一岁” 一段之末,连用两个“呜呼哀哉” ,已经是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到“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这个长句,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不能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发展,并不是直线的,在一度激烈之后,又伴随着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或高或低,或疾或徐,就象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一样。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使人感到祭文已完,作者仍然悲哭不已。清人储欣评论此文说: “以痛哭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踊,有絮语,有放声长号,此文而外,惟柳河东太夫人墓表同其惨裂。”(见其编选的《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也说: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这些话是很有见地的。确实,读这篇祭文,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泪纵横的模样,还可听到作者痛哭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它所打动。宋代大作家苏轼曾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它感人之深。正是为了抒情,此文在写法上也有着与一般祭文显著不同的一个特色:通篇以汝吾相称,好象同亡者家常对话一样,读来特别真切感人。开篇“告汝十二郎之灵” ,作者不象一般祭文用“祭” 字,而特别用一“告”字,这就使读者先留下一个印象: 下面的话都是作者向十二郎的倾诉。把此文同韩愈以前和以后其他许多祭文比照读读,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 其他那些祭文,祭的是“死人” ,文中内容大多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俨如对死者一生的评论,祭的是死者,实际上是讲给其他活着的人听。旧时祭文的写法大多如此公式化,所以为人传颂的不多。此文则不然。它写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通篇没有一句专门赞颂的话(只在行文中顺带提到伯兄的“盛德” 和十二郎的“纯明” ),每字每句,都是讲给死者听的,而死者也好象并没有死,正在听作者讲说。篇中叙十二郎生前种种家庭琐事的段落,就象久别重逢的亲人在一起回忆往事。即使是讲十二郎之死的地方,也好象死者就在旁边倾听,例如讲死期死因一段,就象二人在一起核实情况一样。同时,文中不时插入一些问话,如“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其然乎?其不然乎?” “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象是作者当着十二郎的面在问他,更增强了当面对话的意味。因为是讲给死者听的,所以文中不发半句议论,文字朴素如口语,全文反复曲折,好象絮絮叨叨,实则不觉其烦,而且越读越打动人。也是为了抒情,此文还特别注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运用,从而增强了行文的感染力。不论在古文或白话文中,虚词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的古代散文,往往由于虚词运用的巧妙,使文章别具风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除一句之外,其他每句之末,都用一个语气词“也” 字,因而使文章格外生色,是大家熟知的例子。在《祭十二郎文》的第二大段中,这一点也很突出。这段开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连用三个并列的转折连词“而”字。从“呜呼!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以下,先是连用三个“耶” 字,紧接着又接连不断地连用三个“乎” 字,三个“也” (同“耶” ,作疑问语气词)字,五个“矣” 字。如是迭用连词和语气词,第一是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第二是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由于连用 “耶” 、“乎” 、“也” 、“矣”等语气词,使这篇祭文在散体之中又含有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字数:8785 王思宇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65-775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