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壕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壕吏》《石壕吏》
组诗“三吏”篇名。唐杜甫作。宋王回《王深甫集》:“驱民之丁壮,尽置死地,而又急其老弱,虽秦为闾左之戍,不堪也。呜呼,其时政急矣哉!”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叙征役驱迫之苦。二段,备述老妇诉吏之词,公盖宿于其家也。‘三男’以下,言行者之惨。‘室中’以下,言居者之苦。《新安吏》,驱民守东都;《石壕吏》,驱民守河阳也。末结老翁潜归之状。妇随吏诉官,故其媳泣声。吏驱妇夜去,故其夫晓回。前途别,乃公与之别,非妇与翁别也。……(明)王嗣奭曰:‘夜捉夜去,何其急也。此妇仓卒之际,既脱其夫,仍免其身,具此智谋胆略,真可谓女中丈夫。而公诗详述之,已洞知其意中曲折矣。’按: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首尾各四句叙事,中二段叙言。‘老翁’首尾一见,中间在‘老妇’口中,偏以个个诉出,显其独匿老翁,是此诗作意处。起有猛虎攫人之势。前云‘逾墙走’,后云‘与翁别’,明系此翁为此妇所匿。盖翁不匿,则老亦不免。妇出应,则身犹可脱也。偏云‘力衰’‘备炊’,偏不告哀祈免,其胆智俱不可及。此意《杜臆》语意不详。至所事之惨苦,更不待言。 ‘河阳役’与《新安吏》之‘守王城’,同一役也。河阳在东都东甚迩。仇氏分作两处,误矣。 《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时官军围攻叛贼新败,退保东都,扩充兵源,作者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途中亲见民生疾苦,乃作本篇。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从日暮投村起到天明告别终,逼真地描绘了差吏捉人服役的一幕,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要艺术特点是:一、寓主观于客观,寄抒情于叙事,通过客观事实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结构上以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由日暮投宿到差吏捉人,由老妇致词到夜久语绝,最后到天明登途独与翁别,层层深入,脉络清楚;三、笔墨洗炼,善于剪裁。采用纯以听觉来记人事的写法,省去逸枝蔓节,笔墨经济,主题突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余地,明陆时雍评论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 《石壕吏》《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②,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③,一男附书至④,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⑤,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①投:投宿。②一何:何等、多么。③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④附书:捎信。⑤河阳: 在今河南省孟县,时唐将郭子仪守河阳。 【诗大意】 天暮向晚我投宿石壕村,但见有吏半夜捉人。老翁闻风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对。我隔墙而听暴吏叱呼要人,老妇啼哭哀求。老妇说道:“有三个儿子已去邺城抗敌,一个儿子捎了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已经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全命,死了的人算永远结束。家中再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媳妇有了孩子还没离家,出出进进没件遮身的衣裙。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夜深人静语声渐渐断绝,呜咽哭泣之声依稀可闻。天色微明我又急忙登程赶路,告别时只有老翁这个孤独的老人。 【赏析】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暴发了安史之乱。次年春,洛阳、潼关相继失守。六月,玄宗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叛军攻破长安后,大肆烧杀抢掠。至德二年(757)安史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王朝乘机反攻,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退到邺城,叛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朝。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统帅大军围困邺城,虽长期相持不下,但形势向着有利于唐王朝的方面发展。 乾元二年(759)三月,由于肃宗昏庸无能,处置不当,使围困邺城的九路节度的官军没有统一的主帅,指挥不利。而一度降唐的史思明又再度反叛,自魏州率兵来救邺城,与被围邺城的安庆绪内外呼应,结果60万官军一举溃败。形势急转直下,洛阳、潼关又面临危险。唐朝统治者为了扭转危机,加强防备,于是到处抓人补充兵源,而战场附近的新安、石壕一带,更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强拉硬抓,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是时,杜甫已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正从洛阳返回华州,路过新安、石壕,亲眼看到百姓在惨遭叛军的烧杀蹂躏之后,又饱受官军征兵拉夫的骚扰之苦。诗人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沉痛激动而又复杂矛盾的,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痛恨安史叛军的祸国殃民,责怨朝廷官吏的昏聩无能,怜悯百姓的悲惨境遇。但他更希望朝廷重整旗鼓坚决御敌,更希望人民忍痛奋起投入战争,从而挽救国家的危难。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在这首诗中形象概括而又曲折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称杜诗为“诗史”,也正是指这一类的作品,它记载了诗人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可分为三段,首尾各四句叙事为一、三段,中间十六句叙言为第二段。 第一段开头便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暮投石壕村”五字,点出了时间——黄昏薄暮,地点——石壕村,人物——诗人自己。其中一“投”字,着力而恰切地表现了在兵荒马乱之际,一个跋涉奔波惶恐不安的孤独旅客在慌不择处的情况下,三更半夜又遇到一场风波的情景。抓差的吏人闯入民家捉人,不仅是年轻力强的壮丁,而且男女老幼都难以逃脱。然而这种半夜捉人的事已不止一次,所以老翁闻风而走,老妇自恃年老有免于被捉的可能,同时还要掩护逃走的老翁及在家的儿媳,于是开门应对,见机行事,这一段写出了事件的发生。 第二段全是叙言,让诗中主人公出场边啼边诉,而诗人自己却退居幕后。开头两句,一呼一啼,情态逼真,吏所以“怒”,一是没捉到人,二是要进一步逼迫;妇所以“苦”,一是哭诉家中不幸遭遇,二是要进一步哀求。接下去的十四句中,只有老妇的对话,而省略了吏人的逼问,但读者细心体味,在老妇层层哀求的字里行间,可以揣测到吏人步步逼迫的斥责声。老妇理由说尽,没有得到怜悯。哀求无望,只有挺身而出了,一是怕进一步追索到老翁,另一方面,老妇也确有痛恨敌寇,一效微力的爱国献身精神,于是毅然跟从吏人到河阳应役去了。这一段写出了事件的经过。 第三段,又用叙事的方法,老妇终于被抓走了,哀求和斥责的声音消失了。夜深人静,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他隐约听到了凄楚幽咽的啜泣声,伴随这哭声,或者也同时暗暗流着怜悯同情的泪水。一夜未眠。天色黎明,诗人和老翁都怀着难忍的苦衷,没有安慰,没有劝解,巨大的悲痛都隐藏在这无言的告别之中,诗人沉重的心头上又压上了一块巨石,沉默地踏上了满目凄凉的旅途。 诗结束了,但诗人深沉激荡的思想情感,却引导读者去联想体会那无穷的言外之音。 这首诗浅近易读,但言近意远,其中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思想容量,蕴含着诗人难言的苦衷。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此诗易解,而言外意人未尽解。”这个说法正表明其理解之深。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石壕:村名,在今河南陕县东。投:投宿。逾(yú):越过,翻过。一何:多么。长已矣:永远完了。老妪(yù):老太太。役:差事,劳役。犹得:还能。绝:停止。泣幽咽:低微的、断断续续的哭声。 【大意】一天晚上,我在石壕村投宿。睡到半夜,忽然听到有差吏到村里来捉人。房东老头儿听到动静,赶紧翻墙逃走,老太太出去开门。隔着墙,我听见差吏在凶狠地叫骂着,要她把男人交出来去当差。老太太伤心地哭着…… 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刚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已经战死了。活着的人只好忍着悲痛活下去,因为死去的人永远不会活了。”老太太讲得十分凄惨,不料差吏丝毫不同情,反而大发雷霆:“难道你家再没有别的人了?快交出来!”老太太哭着说:“再没有可以当差的人了。只剩下吃奶的孙子和他的妈妈,可怜她还要给孩子喂奶,而且衣服破破烂烂,进进出出怎么见人啊! 请你们行行好,别抓她吧。如果你们一定要找个人当差,我老婆子虽然没有力气,也还能做点事,就让我今晚跟你们走吧。赶到河阳战场,兴许还能为部队做早饭。”过了很久,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却又隐隐传来了房东儿媳妇的哭泣声…… 这一夜,我不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天终于亮了,我要继续赶路。与房东告别的时候,只见到了逃走归来的房东老头儿。 字数:744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5-56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