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二引黄生语) 【诗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 “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即“情景一等相称”,揭示出杜甫《登岳阳楼》诗的艺术奥秘。其内涵是:自然世界无限阔大,精神世界亦无限阔大,两个世界之间具有同一特征,因而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意境。 这首诗是杜甫暮年飘泊湖北湖南时所作。诗中“戎马关山北”之句,既是指当时吐蕃进攻长安,亦是指北方藩镇战乱未已,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诗中空间,由洞庭一湖,首先向吴、向楚亦即向东、向南展开,接着又随乾坤亦即日月自东、向西延伸,形成无限阔大的自然世界。诗人胸怀,则由怀昔抚今,由个人的忧患而推扩到亲朋的忧患,接着更推扩到普天下人的忧患,形成无限阔大的精神世界。体会此情此景,只有杜甫忧国忧民、包举天下的精神世界,才配得上洞庭湖分野吴楚、吐纳日月的自然世界。情与景两个世界,共同具有无限展开之气势,共同具备无限阔大之特征,因此有机地交融而为一种无限悲壮阔大的意境。 情景一等相称,情与景之间在气势、规模、色调、性质、状态上具有同一特征,是情景交融这一中国诗根本艺术大法的奥秘所在,也就是意境这一中国诗主要审美目标的奥秘所在。因此,情景一等相称,实为中国传统诗学极有价值的一个见解。这一见解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异质同构论不谋而合。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换言之,即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往往具有相同的张力结构形式,这叫异质同构。美学家把异质同构论应用于审美,认为意象“看上去似乎浸透情感,因为它的形式准确地表达了情感的本质”,与“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比较中国传统诗学的情景一等相称说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异质同构论,双方确实存有一致性,这是中西文化的一个相同点。不过,情景一等相称说及异质同构论,并不能够有效解释中国诗的所有情景交融现象。杜甫暮年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二句皆情景交融,但是其层次不同。上句言重重叠叠的山形好似我块垒难平的肺腑,这可以用情景一等相称说或异质同构论解释。下句言山鸟山花皆是我的朋友,则只能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才可以透彻解释。《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类生命起源于自然,故自然万物是人类的朋友。杜诗“山鸟山花吾友于”,意义在此。顺便说到,杜诗比宋儒张载《西铭》“物、吾与 (友) 也”的同义表述,早出约300年,正是孤明先发。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之自然世界,后写古仁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精神世界,情景一等相称,遂融合而为一种无限壮美阔大的散文意境。其描写对象,其艺术技巧,皆与杜甫《登岳阳楼》诗相同。究极地说,杜诗、范文的情景一等相称,乃是杜甫、范仲淹人格的艺术投射,而不仅是单纯的艺术技巧。无此等人格,即无此等艺术,这是装不出来的。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黄山白语) 【诗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 本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当时他的处境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定居之处,乘坐小船长期漂浮在水面上。此诗所表现的就是诗人在这种境遇中的凄苦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开头两句叙事,语似平淡,内涵却十分丰富,情感尤为复杂。这里含有诗人初登岳阳楼时喜悦与新奇之感,尽管这种情绪非常微弱,但从“昔闻”“今上”二词中依然可以感悟到诗人的这种心情。当然,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沉郁、悲慨、忧伤与怅惘,仿佛是在说,自己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的胜景却从来也无缘登临,却偏偏在这四处漂泊的落难之时才有了机会,在心境惨淡之时却有美景可登临,真好像命运在故意捉弄人,令人啼笑皆非。正因为这两句诗中有如此丰富复杂的情感,才会产生以下“阔狭顿异”两种境界的出现,这需要仔细体会,方可领悟其中的佳妙之处。 颔联境界阔大宏伟,大有涵天容地之气魄。意思是说,浩浩荡荡的洞庭湖将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两个大国的国界分开,成为吴楚两地的疆界。湖面无边无际,整个天空宛如全都倒映湖中,日月星辰就在湖面上漂浮。这十个字仿佛是远距离的高空摄影镜头,把洞庭湖宽广浩瀚的宏大形象从宏观上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其间也包含着作者的博大胸襟。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将视点一下子聚焦到自己身上,又变成了一个特写镜头。由于四处漂泊,连个固定的住址也没有,当然无由收到亲朋的来信,这无疑更加重了诗人的孤独感。自己已经年老多病,只能泛着一条小船到处漂流,凄苦之况更是难以形容。最后两句一转,抒发忧伤国事的情怀。身处困境之中而一刻也不忘怀国家人民,这正是杜诗所以能传诵千古、感动后人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黄山白所谓的“诗境阔狭顿异”指的是诗中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境界。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洞庭湖的景色,境界宏丽,大有包藏宇宙之势,后两句叙述自己的遭遇,却写得极为落寞凄清,两个画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把作者孤独凄凉的处境烘托出来,从而委婉地表达了宇宙广阔无垠而人生有限的悲哀,以及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的慨叹,思想容量极大,并为最后两句的抒情作好了铺垫。由此可知,境界“阔狭顿异”的这种写法可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正因如此,古人在作诗时常自觉地运用这一手法,但在运用时可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有时先阔后狭,有时先狭后阔,但是这两种境界是在同一场景中从不同角度所选取的两个镜头,在时间上是统一的。只要具备这两个因素,都可看成是这一手法之运用。杜甫的《登岳阳楼》属于前一种情况,《旅夜书怀》则属于后一种情况,即先狭后阔,诗的前四句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先描绘自己的一叶小舟停泊在江边,微风吹拂着小草,江边只有一孤舟,境界极小,令人感到窒息和凄凉。后面两句的境界豁然开朗,平野广袤,明星低垂,月光倾泻江面,浩瀚的江水映着月光向东奔流。这样,在极为广阔的大背景下更突出了诗人当时到处漂泊的艰难处境,烘托出其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取得了令人心灵震颤的艺术效果。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壬戌正月十四日》诗的中间两联也描绘出“阔狭顿异”的两种境界。全诗云:“老子居然健,上元如许晴。湖平波不起,天阔月徐行。散发渔舟稳,临风野笛清。安能拥笳鼓,万里将幽并。”三四句视野开阔,境界阔大,月明风静,水波不兴,湖面一望无边,天空浩渺无穷。五六句则集中刻画自己独坐一叶孤舟,散发野笛的闲散风貌,既表现出与广大的自然相和谐,欲回归自然的心态,也有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喟叹及自己被投闲置散而报国无路的苦闷,这才转出最后两句,表现要为国杀敌的壮烈心志。本诗在“阔狭顿异”之境界的创造方面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杜甫抒发的是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怀,而陆游表现的则是请缨杀敌和统一祖国的壮烈心志。这正是两位不同朝代的爱国诗人各自一贯的思想主调,各自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色彩。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五律限于字句,虽有才气,无从施展,极纵横变化之能,仍不许溢于绳墨之外。如工部之《岳阳楼》第五句“亲朋无一字”,与上文全不相连。然人于异乡登临,每有此种情怀。下接“老病有孤舟”,倘无“舟”字,则去题远矣。“戎马关山北”所以“亲朋无一字”也。以此句醒隔句“凭轩涕泗流”。亲朋音乖,戎马隔绝,所以“涕泗流”。“凭轩”者,楼之轩也。以工部之才为律诗,其细针密线有如此,他可类推。(延君寿《老生常谈》) 【诗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 诗学中的“细针密线”之说是属于谋篇布局范畴里的问题。它的作用在于组织篇章、缝合材料,使其严谨周密,于曲折变化之中不遗缝隙、不留漏洞,其内部的联系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清人延君寿认为尽管五言近体诗字句有限,短章简语而格律森严,同样不可抛开法度“溢于绳墨之外”。实际上,“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表”(《诗镜总论》)。试以《登岳阳楼》为例来看诗人独运的匠心。全诗主旨抒发飘零孤独的身世之感、抚时念乱的忧国深情,把个人遭际同国家命运捆在一起,悲慨沉著,激楚苍凉。但是诗作起笔却写临眺喜悦情怀,正像仇兆鳌所释: “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神交已久的岳阳楼闻名天下,终于登临其上,一睹壮采,自然心胸顿开,感觉愉快。接着诗笔顺势横扫,展现了江湖大泽的广阔宏伟的气势。“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杜诗详注》)。前四句写景,“状楼前水势”,由闻到见,从陆至水,“包吴楚而浸乾坤”(同上),时空相连,线索清楚,针缝细密。五、六两句忽开一境,转言客子乡关之思,看似笔触自雄浑开阔之境陡跌个人身世的狭窄天地,粗心的读者始以为“阔狭顿异”,上下脱节。如能稍事推敲即可觉察到 “亲朋”一句承“吴楚东南坼”而来 (孙洙《唐诗三百首》)。诗人晚年举家漂舟,流寓岳阳,伫立楼头眼望茫无际涯的湖水宛如分开东南半壁。敏锐的诗人从身外的山河阻隔反观个人的处境,便会自然吐出孤苦落寞之叹。“老病”句是水到渠成之语,继写诗人境况,其中“舟”字由第四句转出并和“浮”字相互生发。这样放开笔写自身而不离题,“倘无 ‘舟’ 字,则去题远矣”。尾联是诗人感情的升华,扩展视野,推己及人,联想苍生社稷的灾难,悲愤交至,禁不住涕泗纵流。由此可见,诗篇摅情波澜起伏而意脉贯穿,丝丝系连。以登楼开篇用“凭轩”绾合,其间颈联是通首的关键,伏应转接,情景相生,开阖尽变,却以之穿针引线形成一体。依据刘熙载的说法,绾结全篇的诗眼“或在起,或在结,或在中,而以在中为较难。盖限于对偶,非高手为之,必至物而不化矣”(《艺概·诗概》)。就杜甫的作品看,诗眼放在何处仍是随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黄生说: “如何氏山林之五,沧江碣石、风笋雨梅、银甲金鱼皆散钱也,而以一 ‘兴’字穿之,是线在结也;如秦州《遣怀》霜露菊花、断柳清笳、水楼山日、归鸟栖鸦亦散钱也,而以 ‘愁眼’二字联之,是线在起也。此诗(指 《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地日山云、雷殷水文亦散钱,而以‘阴晴’二字冠之,‘雨来’二字收之,是线在起结也。”(江浩然《杜诗集说》引)不管诗的线索在哪里点明,作者都必须全局在胸,通盘谋划,然后运笔行文,如线穿珠,“随事随物,流出胸臆,自成确当不可易之格,自有独造未经道之语”(《野鸿诗的》),这也是细针密线诗学术语的应有之义。刘勰在论及作品结构布局问题时,就提出了“裁衣之待缝缉”(《文心雕龙·附会》)的看法。他认为把文章组织成周严缜密的整体,则和做衣服有待于剪裁、缝制相类似。这是细针密线之说的滥觞,对后世影响不小。明代李渔结合戏剧创作,深入发挥,丰富了刘氏的观点。他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闲情偶寄·密针线》) 当然,诗歌与散体文不同,结构布局、细针密线地“缝缉”,亦应有相对的特点。概言之,如沈德潜所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说诗晬语》)诗歌普遍的比散体文短,特别是五七言律绝更为典型,但组织完美的篇章并不简单,有规矩而无定法,错综复杂,因宜适变,而“言之有序”必得为“言之有理”服务倒是变中不变之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