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瘗旅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瘗旅文》

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1),有吏目云自京来者(2),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3),投宿土苗家(4)。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5),已行矣。

薄午(6),有人自蜈蚣坡来,云: “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 “此必吏目死矣,伤哉! ”薄暮,复有人来,云: “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7),则其子又死矣。明早,复有人来,云: “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8),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9)。二童子有难色然(10)。予曰:“嘻! 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11),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12),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13),曰:

呜呼伤哉! 繄何人(14),繄何人! 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15)。吾与尔皆中土之产(16)。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17)? 古者重去其乡(18),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19),宜也。尔亦何辜乎? 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 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20),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21),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22),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尔奄忽也(23)。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

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24),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25),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26)。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 连峰际天兮(27) ,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28)。异域殊方兮(29),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30),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31)!

又歌以慰之曰: 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32) ,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33)。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34)!

〔注释〕(1)维: 发语词。正德: 明武宗年号。正德四年: 公元1509年。(2)吏目: 明代于知州下设吏目,掌出纳文书,或分领州事。(3)龙场:贵州省修文县的龙场驿。(4)土苗:苗族土人。(5)觇(chan): 窥视。(6)薄:迫近。午: 中午。(7)询:询问。状:状貌。(8)暴(pu)骨:尸骨暴露。(9)将:带领。畚: 畚箕。锸(cha): 铁锹。瘗(yi):埋葬。(10)难色:畏难的神色。(11)闵然: 忧伤的样子。(12)坎:穴。(13)洟: 流鼻涕,这里指哭泣。(14)繄(yi):发语词。(15)驿: 古代传递公文的处所,驿丞:管理驿站的官吏。(16)中土之产:出生在内地的人。(17)乌为:为什么。(18)重:难。(19)窜逐: 指放逐。(20)蹙然: 皱眉头的样子。(21)劳顿:劳苦困顿。(22)不谓:没有想到。(23)奄忽: 这里指死亡。(24)虺(hui): 毒蛇。(25)父母乡国:指家乡。(26)戚戚: 局促忧伤。(27)际天: 连着天际。(28)维: 同“惟” ,只有。(29)异域殊方: 边远地区。环海之中:指中国境内。(30)达观: 想得开。随寓: 即随寓而安。宫: 这里指住室。(31)恫(tong): 哀痛。(32)骖: 三匹马驾车。这里指驾驭。彪: 小虎。文:同“纹”。螭(chi):无角的黄龙。(33)猿与栖: 即与猿同居。(34)厉: 厉鬼。

〔鉴赏〕《瘗旅文》是对一位客死外乡的吏目的祭文。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王守仁以兵部主事的身分上疏救戴铣,下狱廷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第三年秋,他目睹吏目主仆三人惨死于赴任途中,不禁触类伤怀,亲自率人收尸,并作了这篇祭文。作者联系自己的身分,对死者深表同情。文中用了四个“伤哉” ,哀痛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为死者哀痛,也是为自己哀痛,因为他的命运和吏目的命运是相似的: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 吾与尔犹彼也。’ ”否则作者是不会“悲伤若此”的。不过作者到底是一个有涵养的哲学家,他并未陷入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而是对自己不幸的遭遇,“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因此他为死者的哀痛也能受到理性的制约: “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因而,他的哀痛可以说是哀而不伤。其次,王守仁上疏救戴铣是无罪的。无罪而被贬,是冤枉的。老吏目在赴任途中的惨死引起他的哀痛,他认为被贬到这蛮瘴之地,“性命不可期”。这哀痛便是他自己内心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的流露; 他是通过对死者的祭告以宣泄他的怨气的。但他的怨气也受到理性的控制,所以他怨而不怒。他只说: “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所以他“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这些和下面第一首歌辞所说的“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都表明了作者胸怀的豁达。

六朝时哀吊一类的文体一般是韵文。唐代以后,则有散文有韵文。前者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后者如李华《吊古战场文》、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瘗旅文》则兼而有之: 前部分是散文,末了是韵文。本篇散文的部分,写老吏目主仆三人的死,是抓住一个“惨”字来写的。先是“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吏目年老,经过千山万水好容易才来到贵州,但还没有到任就死了。这已经够惨了,但还有儿子可以守孝,没想到同一天的傍晚,“则其子又死矣”。连守孝都没有人,那就更惨了;但还有仆人可以收尸。没有想到第二天,“则其仆又死矣”,连收尸也没有人,又多惨啊! 写祭告,便抓住一个“悲”字来写。“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 ,一可悲。“又不足,而益以尔子尔仆乎”,二可悲。来又不能“欣然就道” ,反而“蹙然” “不任其忧”,三可悲。又“冲冒雾露,扳缘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四可悲。死是不能避免的了,“然不谓若是其速”,五可悲。同时“尔子尔仆亦遽尔奄忽也”,六可悲。死了以后暴尸荒野,“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七可悲。我们读了,都会和作者共鸣,一样感到悲痛吧! 写这些都出于作者对老吏目深厚的同情。

由散文到韵文,笔锋一转,由对死者的同情转为对死者的慰藉。但作为韵文的两首歌辞,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大同而小异: 第一首写贵州地方四面高山围绕,地理环境似乎与中原隔绝,其实也在中国之内,不一定要在家乡才是中国,以此劝慰他虽魂淹异乡,也不必悲恸。六句的“兮”字都放在句中,音节比较舒缓,以此劝慰死者安下心来。用这种形式来安定死者紧张的心情。第二首歌辞进一步安慰死者魂淹留异乡,不管怎样都不会感到寂寞,因此音节比较明快,“兮”字放在句末。可以说,作者两首歌辞对“兮”字不同的摆法,是希求取得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一种尝试。第二首歌辞也是全文的末了两句:“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以对龙场人民生活安定的关注作结。这就完整地表现了作者的为人: 虽则自己受到委屈,谪贬龙场,备尝艰苦,但胸怀豁达,有热烈的感情,也有冷静的头脑;对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有深仁厚泽;不但对惨死者有深厚的同情,对一般老百姓也有恳切的关注。《瘗旅文》能沁人肺腑,和作者的精神人格有着血肉的关联。

字数:3276
赵仲邑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19-1222页.

《瘗旅文》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瘗旅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 “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 “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 “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 “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 “噫!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 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注〕 ① 吏目:明代于知州之下设吏目一人, 从九品。 ② 龙场:驿站名,在今贵州修文县。驿有驿丞,掌邮传迎送之事。 ③ 奄忽: 死亡。

这是一篇哀悼别人的祭文。哀悼的对象是一个“不知其名氏”、“不知尔郡邑”的陌生人,表现了作者富于恻隐之心的“民胞物与”之怀,实践了作者倡导的“致良知”哲学精神。更主要的是,作者在对“吏目”主仆三人客死异乡的哀悼中,寄托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鸾凤伏窜,鸱鸮翱翔”的愤懑心情,浸透了自己深沉的苦闷和无穷的抑郁。字里行间,处处隐藏着一个“我”在里面。与其说是同情死者,哀悼死者,毋宁说是借死者的遭遇,发自己的感慨。这是本文的基调,作者的心态,也是我们鉴赏者必须把握的一个关键。

文章首先以极其简洁的笔墨,叙述了哀悼死者的原委。那个“吏目”于正德四年(1509)秋月,携着一子一仆,从京城到黔南去赴任,经过龙场,一日一夜之间,相继死于蜈蚣坡下。作者“念其暴骨无主”,率二童子“就其傍山麓为三坎”,把死者埋葬起来;并写了一篇充满同情、充满伤感的祭文,以只鸡三饭,祭奠了他们。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对时间的点明,伏笔的安排,叙述的变化和细节的描写,都作了精心的设计,体现出巧妙的匠心。表面是写吏目,骨子里是写“我”;表面上是哀悼吏目,骨子里是哀悼自己。作者之所以郑重其事地点明“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者,因为作者于正德元年冬,为了营救敢于上疏请求严惩阉宦,而被递解来京的戴铣、薄彦徽等,触怒了炙手可热的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谪为龙场驿丞,“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在这艰苦的岁月中,作者备尝了险阻艰难,所谓“贵州三年,百难备尝”(《与王纯甫》),“横逆之来,无日无有”(《寄希渊》)。如果不知道这样的历史背景,就无从了解作者为文时的具体心态。作者之所以要写“予从篱落间望见之”,是为下文“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作伏笔;写“阴雨昏黑”,“有人自蜈蚣坡来”,是为下文“冲冒霜露,扳援崖壁”数语设伏的。没有前一语,则后一语无根据;没有后一笔,则前一笔无着落。只有这么前后呼应,才显得脉络分明,结构谨严。至其历叙吏目三人之死时,更是层次顺序,错落变化,绝不用一副笔墨。“一老人死坡下”,即断言“此必吏目死矣”;“坡下死者二人”,就须经过“询其状”,而后知“其子又死矣”;“坡下积尸三焉”,无疑是“其仆又死矣”。从上述的三次“人云”中,我们感到了作者心旌颤动的频率,也看到了作者文笔变化的轨迹。一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情,浸透在字里行间。在细节的描写上,尤其生动逼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通过“予从篱落间望见之”,“欲就问讯北来事”,“遣人觇之,已行矣”三个动态的描写,作者“眷恋故土”的急切心态,宛然在目。通过欲持畚锸去埋葬死者的过程的描写,从二童子“有难色然”到“悯然涕下”到欣然“请往”的感情变化,我们清楚地感到作者明是同情死者的“暴骨无主”,实是哀伤自己的“沦落天涯”,隐藏着的“我”,真是呼之欲出了。

接着,作者又以满腔的抑郁和悲愤,写了一篇伤人自伤、怜人自怜的祭文,让一个隐藏着的“我”,在感情的波涛中跳跃出来。文中不但时时以“我”与“吏目”对比,而且通过死者的生活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无论是诘问之辞,还是宽解之语,都强烈地反映了作者被迫害、被斥逐的悲愤心情。如“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又都“去父母乡国而来此”;“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吾“历瘴毒而苟能自全”,是因为“未尝一日之戚戚”,而“尔容蹙然”,“不胜其忧”,“其能以无死乎”?通过这么一系列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他们之间的许多相似或相异之处,而且突出了这篇祭文的核心是自伤,是自惜,是借死者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至其说死者奈何“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既“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不该抑郁忧伤,自速其死;这是如魏文帝“既痛逝者,行自念也”的心声,是作者经历险恶的官场风波之后的深沉反思。一面说“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一面又说 “纵不尔瘗”,亦“不致久暴”;一面说“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一面又说“吾不宜复为尔悲矣”,是悲伤语,是愤激语,是思想矛盾的反映,是感情激荡的表现,是环境的险恶,社会的不合理,把人的性格扭曲得变了形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作者笔端流露出来的丰富感情中,看到他内心深处的抑郁和悲愤。

最后的二首祭辞,作者运用了“骚”的形式,基本上是一句一韵。韵密调哀,情真意楚,给人以无限低回、一唱三叹的艺术感受。第一首是以达观之论,写深沉之悲,在宽解的语言中,寄寓着无法解脱的痛苦,外愈宽而内愈紧,言愈欢而情愈悲。作者不是劝慰死者要随寓而安吗?说虽然在“异域殊方”,“莫知西东”,但毕竟在这个天底下(“维天则同”),在这“环海之中”,可“游子怀乡”的感情,孤魂无依的悲哀,反而显得更加强烈,所谓“长歌之哀,甚于痛哭”者,正是这个道理。第二首是以更加深沉的哀思,安慰死者的灵魂,表示如果自己“死于兹”,就和他们一起遨游,一起攀登“际天”的“连峰”,眺望遥远的故乡。如果自己能够“苟获生归”,就希望他们与“中土流离”在此的孤魂,一起呼啸,一起徘徊,一起“餐风饮露”,一起友麋鹿而侣猿猱。不但对死者表达了无限的同情,无比的悲哀,而且流露了作者生死莫测、命运无凭的怅惘之情。是明为死者歌,实为死者哭;明是哀悼死者,实是哀悼自己。这是因为作者与吏目有着相似的命运,彼此的心是相通的,自然而然地要产生那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强烈的感情活动,把自己平时积蓄在心头的满腔悲愤,尽情地倾泻出来,从而具有动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字数:3225
羊春秋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瘗旅文》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瘗旅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 “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 “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 “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 “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 “噫! 吾与尔犹彼也。” 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 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 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 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 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 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 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道傍之塚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注释】 ①瘗(yi)旅: 即埋葬客死异乡的人。瘗,埋。本文属祭文。作者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曾目睹吏目主仆三人惨死赴任途中,不禁触景伤怀,亲自让人收尸,并作了这篇祭文。②正德: 明武宗年号。正德四年,即公元1509年。吏目: 掌管官府文书的小吏。龙场: 地名,在今贵州修文。③觇 (chan): 察看。④畚锸 (bencha): 畚箕和铁锹。⑤悯然: 忧伤的样子。⑥驿丞: 明代所设掌管邮递迎送的官员。正德二年,王守仁因触犯宦官刘瑾,而贬为龙场驿丞。余姚: 地名,今属浙江。⑦蹙(cu) 然: 忧愁的样子。⑧瘴疠: 指南方山林间可致疾病的湿热之气。⑨虺 (hui): 毒蛇。⑩骖 (can): 一车驾三匹或四匹马时,两旁的两匹马叫骖。紫彪: 紫色斑纹的虎。文螭(chi): 有花纹的蛟龙。

【译文】 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个不知姓名、自称是从京城来的吏目,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在赴任途上,路过龙场,寄宿于当地一个苗人家里。我从篱笆的缝隙中看见了他,这时天气阴雨昏黑,我准备到他那里去打听北方的消息,却没有去成。第二天早晨,派人去看他,却说已经走了。将近中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 “一个老人死在山坡下,旁边有两人哭得十分悲痛。”我说: “这一定是那吏目死了,真令人伤心啊!”傍晚,又有人来说: “山坡下死了两个人,有一个人在旁边哭着。” 去询问那情形,才知又是吏目的儿子死了。又过了一天,又有人来说: “看见坡上堆着三个尸体。” 那个仆人又死了。唉,这真太令人悲伤啊!

我想到他们的尸骨在野外无人收敛,就带着两个童仆拿着畚箕和铁锹去埋葬他们。两个童仆脸上露出为难的脸色。我说: “唉,我和你们就像他们一样啊!” 两个童仆潸然泪下,愿意前去。我们在尸骸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葬了。又用一只鸡、三碗饭供上,边叹息边流泪,祭告他们说:

唉,让人悲痛啊! 你是什么人? 你是什么人? 我是龙场驿丞余姚人王守仁啊! 我和你都生在中原,我不知道你的家乡。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的鬼呢?古时候人们是不轻易离开家乡的,外出作官也不会超过千里远。我因为被放逐才来到这里,是应该的。你又有什么罪过呢? 听说你的官职只是个吏目,俸禄不过五斗,你带着妻儿亲自耕种土地也能得到一点收成,又何必为这五斗米的俸禄而葬送你七尺之躯呢? 这还不够,还把你的儿子和仆人也搭上? 唉,令人悲痛啊! 你如果真的贪恋这五斗米而来,你就应该高高兴兴地上路,为什么昨天我看见你满面愁容,难过得似乎不堪忍受呢? 冒着风霜雨露,攀岩过山,越过重重山峰,饥渴劳顿,疲惫不堪,再加上瘴疠从体外侵袭,忧伤在心中煎熬,这怎能不死呢?我本来就知道你一定会死的,但没有料到竟然这样突然,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仆人也跟着猝然死去。这都是你自取的灾祸,你还能说什么呢! 我是想到三具尸骸无人埋葬才来收敛的,这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悲怆。唉!真令人悲伤啊! 纵然我不来收敛你们,深山里狐狸成群,阴谷里的毒蛇像车轮那样粗,也一定能把你们葬身在他们腹中,不至于让你们的尸骨长久地暴露在荒郊野外。你们虽然没有知觉,然而我怎么能够忍心那样呢? 自从我离开父母家乡来到这里已经三年了,经历了瘴疠毒气而得以勉强地活下来,是由于我不曾有一天悲伤。现在我却如此悲伤,这是我为你想得太多,为我自己想得太少,我不应该为你再悲伤了。让我为你作一首歌,你听听吧。

歌唱道: 山峰连天啊飞鸟不通,游子思念家乡啊不辨西东。不辨西东啊苍天却总相同,置身异乡啊却总在四海之中。敞开心胸啊四海为家,未必要居留在自己的家中。游魂啊游魂,请不要悲伤惊恐!

我又作歌安慰道: 你我都是离乡之人,听不懂他乡蛮人的言语。人的生命长短哪能预料,我万一死在这里,你要带着儿子仆人来跟随。你我遨游作乐,驾猛虎乘蛟龙,登高望故乡,禁不住阵阵哽咽。假如我苟且活着回去,你的儿子仆从也还要跟随。道边的坟茔一个又一个,多半是中原流落的人啊。你们一起呼啸而徘徊,餐风饮露,不至让你们饥饿。早上伴着麋鹿,晚间与猿猴一起歇宿。你们要在这里安心居住,可不要变成这个荒丘的厉鬼啊!

【鉴赏】 本文是王守仁所作的著名祭文,作者罪谪龙场,已处政治困境,而眼见吏目主仆三人之死,触景伤怀,悲不自胜,这种悲已超出对个人身世浮沉的感叹之上,足见作者悲天悯人的阔大胸襟,并透露出对阉党的愤懑和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意志。全文言辞恳切真挚,抒情纡徐委婉,文情并茂,数百年来声有余哀。

字数:2758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535-537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