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爱莲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2),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6),亭亭净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9);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10),陶之后鲜有闻(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2)!

〔注释〕(1)蕃: 繁,多。(2)李唐:因唐朝皇帝李姓,故称李唐。(3)世人:世上人,众人。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载道: “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4)淤泥:泥淖。(5)濯:洗。清涟:清水。妖:美丽但不庄重。(6)益: 更加。(7)亭亭:直立的样子。净: 净洁。植:树立。(8)亵玩:亲近而态度不庄重。(9)隐逸:隐居避世。(10)菊之爱:对于菊的爱好。(11)鲜(xian):少。(12)宜乎: 当然。

〔鉴赏〕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者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并把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花的自然特点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全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世上可爱的花很多,但人各有所好; 第二层说明自己唯独爱莲及其原因; 第三层是借花慨叹时俗中洁身自好者少,趋炎附势者多。

作者从泛论入手,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来振起全篇,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接着说: “晋陶渊明独爱菊” ,从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远离尘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可是,这样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自晋朝以来极少。作者的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从肯定转到批判: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白居易在《买花》中描写过这种风气: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通过赏牡丹、买牡丹,深刻揭露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可是,作者在数百年习染成风的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几句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逼真逼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很显然,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闲遣兴地赏玩是迥然不同的。它反映了作者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厌弃。同时,也是他自我品德的写照。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明断狱案: “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为了主持公道,他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据《宋史》四二七卷载: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因此,“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 ,对随既痛恨又害怕; 而老百姓对他则倍加赞赏: “老吏不如也” 。他曾筑书堂于庐山山麓,晚年定居于此,黄庭坚称颂他: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 ,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享受呢! 最后,作者将三种花的性格作了比较描写,从而使莲花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突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鲜,而趋富贵者独多。在对现实进行揭露批判的同时,作者深感自己政治上的孤独和苦闷,孤掌难鸣,无法根治趋富逐贵的痼疾,所以他只有发出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无可奈何的哀叹。末尾用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结,隐寓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之风极盛,但作者没有明说,而是暗讽,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

《爱莲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除了它所表现的健美的思想内容外,在艺术形式上还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直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不使人感到文意不足。

第二,开合有致。古人论文,讲究立意,注意修辞,追求章法。《爱莲说》可谓三者兼优。立意、修辞已如前述,这里着重谈谈章去结构。文章虽短,却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而起伏多姿。开头一句,似属漫空而论,但却突然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个问题: 世上可爱的花那么多,爱什么好呢? 接着叙述历来人们对花各有所爱的情况。这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读者的感情微波在慢慢掀动。从 “予谓菊” 起,感情趋强,倾向渐显。到 “噫!”以后,则发出了感情波涛的轰鸣声。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失去控制,一泻无余,而是一问一叹,收束全篇,把自己感情的洪流截住。这样“抽刀断水水更流” 。读者心中反而产生强大的感情漩涡,久久不能平静,从而进一步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 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 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象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象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 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地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字数:2783
苏者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24-927页.

《爱莲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爱莲说》

[原 文]

水陆草木之花①,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③独爱菊。自李唐④来,世人甚爱牡丹⑤。予⑥独爱莲之⑦出淤泥而不染,濯⑧清涟⑨而不妖⑩,中通外直,不蔓(11)不枝(12),香远益(13)清,亭亭(14)净植(15),可远观而不可亵(16)玩(17)焉(18)。

予谓(19)菊,花之隐逸(20)者也(2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22)!菊之爱(23),陶后鲜(24)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25)众矣。

[注 释]

①草木:草本和木本的植物。②蕃(fán):多。③陶渊明:—名陶潜(365—427),字元亮,东晋浔阳(今江西省九江)人,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隐士,特别喜欢菊花。④李唐:即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李唐”。⑤世人甚爱牡丹:据唐李肇《唐国史补》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一本(株)有直(同“值”)数万者。” ⑥予:我. ⑦之:放在主语“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爱”的宾语。⑧濯(zhuó):洗涤。⑨清涟:清波,这里指清水。涟,水的波纹。⑩妖,妖冶,妩媚而不端庄。(11)蔓:名词用如动词。蔓生,长出攀援茎或缠绕茎。(12)枝:名词用如动词。分出旁枝。 (13)益:更。(14)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15)植:竖立,站立。(16)亵(xiè):态度亲近而轻佻。(17)玩:玩弄。(18)焉:语气词,相当于“啊”。(19)谓:认为。(20)隐逸:隐居避世。逸,逃避现实。(21)者也:语气词连用,表判断。(22)噫:唉,叹词。(23)菊之爱:即爱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下文的两个“之”字用法相同。(24)鲜(xiǎn):少。(25)宜乎:当然。宜,应当。乎,然,副词词尾。

[译 文]

水里、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非常爱牡丹。我却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浊),经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内里通达,外观正直,不东攀西附,不枝杈横生,芳香远播,越发清芬,笔直地、纯洁地耸立着,(只)可供人在远处观赏,却不许(谁)以轻佻的态度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唉,钟爱菊花的,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钟爱莲花的,同我一样的还有谁?钟爱牡丹的,当然人数众多了!

[鉴 赏]

《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传世名篇,全文共119字,但蕴意却清新隽永。作者巧妙地运用衬托(包括陪衬和反衬)、拟人与象征的写法,评隐逸,抑富贵,赞君子,立意高远,独具匠心。

文章借赞美莲花的高洁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体物入微,层层排比,既准确地表现了莲花所处的生态环境、外部特征,又传神地揭示了莲花高尚的内在素质、独立自尊的人格特点,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愫。

字数:1297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北宋道州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居道县濂溪,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故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死后谥“元公”,将他的作品结集为《周元公集》。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出其门下。《爱莲说》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任职时所写。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莲”,指莲花,即荷花。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观感,类似于今天的随笔、杂感。

周敦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爱莲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噫(14)! 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注释】①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年—1073年),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年—427年),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通“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

⑩〔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字数:1177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64-365页.

《爱莲说》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 ① “晋陶渊明”句: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续晋阳秋》: “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摘菊盈把,俄见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弘送酒,便就酣饮。” ② 李唐: 唐朝皇帝姓李,故称李唐。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颢、程颐)的老师。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作者起笔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又刘禹锡《赏牡丹》诗: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买花》诗: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作者所表达的,决不是一班文士墨客百无聊赖的闲情逸致,而是他身处污浊环境,独能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自我写照。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啊!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 “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 “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正可与这篇小品参照阅读,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饱含激情,由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 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一语暗讽,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给读者留下联翩的浮想。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全文仅一百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备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又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字数:1854
邓韶玉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爱莲说》原文、注释和解析 - 可可诗词网

《爱莲说》

宋·周敦颐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3,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中通外直5,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8;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0!

1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有《周元公集》。2蕃:繁、多。3李唐:唐朝,唐皇室李姓。4濯(zhuo):洗。清涟:水清澈而有波纹。妖:艳、妖媚。5中通外直:写荷茎。6亭亭:直立貌。7亵(xie)玩:随意玩赏(含不尊重之意)。8隐逸:隐居世外。9鲜:少。10宜乎:应该、当然。

【析点】 渊明爱菊,“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萧统《陶渊明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其咏菊名句。李唐以来人们爱牡丹,“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暮春,车马若狂”(《国史补》),刘禹锡《赏牡丹》至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周敦颐“独爱莲”。对花的赏爱或关联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或关联着观赏者的思想情操。陶渊明生当东晋末刘宋初的纷乱动荡年代,他归隐田园、淡泊名利,自然是赏爱“花之隐逸者”菊;大唐盛世,繁荣、自信、绚烂多姿是其时代的主体特征,牡丹这“花之富贵者”得到世人普遍盛爱也就不足为奇。宋代是封建文化的隆盛时期,作为哲学家的周敦颐,他并不主张出世,在他的哲学思想中,以“诚”为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提倡通过“主静”、“无欲”达此境界。基于此,他“独爱”具有“君子”之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自是顺理而成章的事。

本文目的不在咏物,而在于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形象阐释,所以写莲重其“神”不重其形;又以菊、牡丹与莲并举,突出莲花既不像菊那样超然物外,也不似牡丹那样趋慕荣利,借莲花写出的是作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也就留下了寓意深刻的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