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烛之武退秦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③也。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⑦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⑧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⑨。越国⑩以鄙远(11),君知其难也。焉(12)用亡郑以陪(13)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4),行李(15)之往来,共(16)其乏(17)困(18),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19),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20)之有?既东封(21)郑,又欲肆(22)其西封;若不阙(23)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24),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25)戍之,乃还。 子犯(26)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27)夫人(28)之力不及此。因(29)人之力而敝(30)之,不仁;失其所与(31),不知;以乱易(32)整,不武(33)。吾其(34)还也。”亦去(35)之。 【注释】①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晋文公未即位前,曾流亡到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 ③贰于楚:对晋有二心而亲近楚,即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④函陵:在今河南新郑。 ⑤氾(fàn)南:氾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⑥佚之狐:郑大夫。 ⑦郑伯:郑文公。 ⑧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⑨执事:办事人,借办事人代指秦君,是对秦君的敬称。 ⑩越国:秦在晋西,秦到郑国,要越过晋国。 (11)鄙远:以距离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鄙,边境,这里作动词用。远,指郑国。 (12)焉:何。 (13)陪:增加。 (14)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15)行李:外交使者。 (16)共:通“供”,供给。 (17)乏:指缺乏资粮。 (18)困:指困顿需要休息。 (19)焦、瑕:晋国城邑,在今河南陕县。 (20)厌:通“餍”,满足。 (21)封:疆界,作动词用。 (22)肆:延伸、扩张。 (23)阙:这里指侵损、削减。 (24)说:通“悦”。 (25)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大夫。 (26)子犯:晋国大夫。 (27)微:非。 (28)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29)因:依靠。 (30)敝:损害。 (31)所与:犹“同盟国”。与,结交,亲附。 (32)易:替代。 (33)武:武德,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34)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35)去:离开。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害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 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字数:193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64-266页.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6):“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7),师必退。”公从之。辞曰(8):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0)。 夜缒而出(1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1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3)。越国以鄙远(14),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5)?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6),行李之往来(17),共其乏困(18),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9),许君焦、瑕(20),朝济而夕设版焉(2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22)?既东封郑(23),又欲肆其西封(24)。若不阙秦(25),将焉取之(2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7)。” 秦伯说(2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9),乃还。 子犯请击之(30)。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1)。因人之力而敝之(32),不仁;失其所与(33),不知(34);以乱易整(35),不武(36)。吾其还也(37)。”亦去之(38)。 〔注释〕(1)晋侯: 晋文公重耳。秦伯: 秦穆公。(2)无礼于晋: 指重耳逃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待他的事。(3)贰于楚: 对晋有二心,而同楚亲近。(4)军: 用如动词,屯兵。函陵: 在今河南新郑县北。(5)氾(fan):水名,指东氾,今已干涸,故道在河南中牟县南。(6)佚之狐: 郑大夫。“之”是介于氏和名之间的虚字,“烛之武”同此。(7)烛之武: 郑大夫。(8)辞: 推辞。(9)无能为也已: 不能做什么啦。也已:略等于 “矣”。(10)许之: (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11)缒(zhuì) : 用绳子吊着重东西从上往下送。这里指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放下来。(12)既: 已经。(13)敢: 表敬谦的副词。执事: 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14)越: 超越。鄙: 边邑,用如动词。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之间,所以说秦是越过一个国家,以辽远的地方作为边邑。(15)焉用: 哪里用得着。陪: 增加。邻: 指晋。(16)舍: 放弃,意思是不灭掉。东道主: 东方道上的主人(郑在秦东)。后世以东道主为主人的代称,就从这句话来的。(17)行李: 外交使节。(18)共: 同“供” ,供应。乏困: 本来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资粮方面的缺乏。(19)尝为晋君赐: 曾对晋君施过恩惠。(20)焦、瑕: 二地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21)朝济而夕设版: 晋惠公逃亡在秦时,为了得到秦的帮助以回国争位,将焦、瑕两邑许给秦国,但在早晨刚刚渡河归国,到了晚上就设版筑城,修筑防御工事。(22)厌: 满足。(23)东封郑: 以郑为东面的疆界。封: 疆界,用如动词。(24)肆: 延展,伸长。(25)阙: 亏损。(26)将焉取之: 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27)唯: 表希望的语气词。图: 考虑。(28)说: 同“悦”。(29)杞子、逢孙、扬孙: 都是秦大夫。戍(shù):驻扎、防守。这里指驻军于郑,代郑设防。(30)子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父。(31)微夫人之及此: 我如果没有那人的力量是到不了今天的。微:假如不是。夫人: 那人,指秦穆公。(32)因: 靠。敝: 坏,这里指损害。(33)与: 联合。所与: 同盟者。(34)知: 同“智”。(35)以乱易整: 意思是秦晋两国步调一致而来;如果打起来,就成了内讧。易: 改变。(36)武: 威武。(37)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38)去: 离开。 〔鉴赏〕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终于爆发了城濮之战,楚军失利,晋国称霸诸侯。次年翟泉会盟,晋国便与齐、鲁、宋、秦、陈等国密谋讨伐在城濮之战中背晋亲楚的郑国。前630年,晋军偕同秦军挥戈东进,直逼郑国都城。区区郑国,岂是晋秦两大强国的对手,面临亡国之灾,郑文公只得重新起用大夫烛之武。足智多谋的烛之武熟谙敌人的内部矛盾,他看准秦晋之间的裂痕,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终于说服秦穆公不但单方面撤军,而且还派兵协助郑国防守。晋国被迫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下面我们按照文章的自然结构作一些分析。 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秦军汜南”。这段文字叙述了三个问题: 1,当时形势。大军压境,郑国岌岌可危。2,战争起因。3,晋、秦驻军方位。这三层意思总共用了二十五个字,却交代得一清二楚,《左传》笔法之凝练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我们在读完全文之后,回过头再来仔细品味,将不难发现这段开始曲还埋下了两处伏笔。且说晋秦围郑的原因,一是“无礼于晋”,二是“贰于楚”,然而这两件事都是晋郑之间的宿怨,与秦并无干系,可见秦的出兵乃晋牵率使来,事出被动。这一笔伏下了“一篇立说之根”,烛之武说退秦师一举成功,在文章开头就打下了一块可信的基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看似平铺直叙,殊不知又是一处伏笔。晋、秦虽然联合出兵,驻地却一南一北。烛之武夜缒入秦营而不被晋军察觉,就是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许之”。上一段主要写晋秦一方,这一段转过来写郑国内部情况。从烛之武和郑文公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郑国上层统治集团并非没有矛盾。然而,大敌当前,“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正是这种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促成了郑国内部的团结: 为君的引咎自责,为臣的捐弃前嫌。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这和晋秦的松散联合、同床异梦适成鲜明的对照。这场斗争的胜负,于此已经透出端倪。 第三段: “夜缒而出” ——“唯君图之”。本文既是一篇反间文字,重点自然在于烛之武一篇说辞。烛之武身负救亡重任,但是既见秦穆公,开口便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救郑事撇过一边不提,接着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烛之武以下的陈辞,“骤读之,似无数曲折,细按之,只是四段。” (冯李骅《左绣》引唐锡周语)第一层,先申言亡郑之无益。“越国以鄙远”既不可能,到头来只能是“亡郑以陪邻” ,壮大了晋国的实力。第二层,又翻转来,极言舍郑之无害。保存郑国,可以作为秦国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中继站,这对于偏隅西方,称霸野心未泯的秦国来说是有很大引诱力的。一反一复,亡郑有害,舍郑得益,已经昭然若揭,但是烛之武并不就此而止。第三层,又以“且”字掘进一步,用晋人“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史实,指出晋善背秦,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这一着,无疑是在秦穆公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末,使他隐痛难忍。最后一层,言晋人贪得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简直是对秦穆公的当头棒喝。城濮之战后,晋人得志,秦人难免没有忌心。如今亡郑不唯无益,竟会招致“阙秦”之祸,反殃自身,怎么不叫人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离间不外利害两端,烛之武深知在特定情况下言利不如陈害,因此说利只一层,说害却用三层,层层进逼,终于使秦穆公认清利弊得失,断然改弦易辙。烛之武长于攻心,不仅晓之以利害,还动之以感情。说辞中九次提到“君”字,句句是为秦谋,不为己谋,增强了说辞的感染力。 第四段: “秦伯说”——“乃还”。第五段: “子犯请击之”——“亦去之”。这两段是故事的尾声,写秦穆公终被烛之武说服,单独与郑媾和,秦军退兵后,晋文公无可奈何,也只好撤军回国。烛之武以其出色的外交天才,使他的国家转危为安。 本文以两段起局,又以两段收局,在结构上呈现一种对称美,这种对称又不是简单的一一相承,而是通过前后对照,微妙地反映出形势的陡变: 起局时晋秦联军为一方,气势汹汹(第一段); 郑国为一方,旦不保夕(第二段); 及至收局,秦背晋盟,秦郑化敌为友(第四段);晋人失其所与,反成孤军(第五段)。全篇不足三百字,然而文起笔落无不经过作者苦心筹措。一、二两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第三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却何等明晰;末尾亦以两段作结,首尾呼应,同中见异。文中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烛之武一篇说辞,自是本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大旨无非是说明亡郑之无益,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诚如冯李骅《左绣》所誉: “笔舌之妙,真为《国策》开山,然《国策》有其圆警,无其简洁隽逸也。” 字数:3582 滕志贤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24-28页. 《烛之武退秦师》[原 文] 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公从(13)之。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许之(23)。 夜縋(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吾其(81)还也。”亦去(82)之(83)。 [注 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状语后置。在秦、指晋文公当年逃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5贰)于楚:对晋国怀有二心而倾向楚国。指在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⑥军:动词,驻军,驻扎。⑦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北。⑧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⑨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⑩郑伯:指郑文公。(11)见:谒见,进见。(12)师:军队。(13)从:听从。(14)辞曰:省略主语烛之武。辞,推辞。(15)之:助词,取消句子“臣壮”的独立性,使它降格为时间状语。(16)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17)犹:尚且。(18)为:做,干。(19)也已:语气词连用以加强语气。巳,同“矣”。(20)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1)是:代词,译为“这”。(22)焉:语气词,啊。(23)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游说秦君这件事。(24)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25)郑既知亡:即“郑既知秦、晋欲亡之”的省略。既,已经。(26)亡郑:使郑国灭亡。可译为“消灭郑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27)有益于君:即“于君有益”状语后置。于,介词,对,对于。(28)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29)以烦:“以之烦”的省略。以,拿,用。之,代“亡郑”这件事。烦,烦劳。(30)执事:您的手下。类似于“陛下”、“阁下”这一类对对方的敬称。(31)越国:跨越别的国家。秦在西,郑在东,晋在秦郑之间,由秦至郑需要越国。(32)鄙远:把远方的地区当作自己的边邑。鄙,边邑,这里是名词用如意动词,把……当作边邑。(33)其:那,那种。(34)焉用:哪用得着。焉,表反问,可译为“怎么”,“哪里”。(35)陪邻:增加邻国的土地。陪,增加。邻,指晋国。(36)邻之厚,君之薄:这里的两个“之”字分别取消“邻厚”和“君薄”两个单句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假设复句。(37)舍:放弃。(38)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当作……”。(39)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40)行李:使者。(41)之:取消“行李往来”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时间状语。(42)共(gōng):通“供”。(43)乏困:相当于“不足”。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44)赐:名词用如动词,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一事。(45)焦、瑕(xiá):地名。(46)济:渡河。(47)设版:筑城,修建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48)焉:兼词,“于”加代词“是”,在那里。(49)夫(fú):发语词。表示议论更进一层。(50)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哪里有什么满足。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1)既:已经,……以后。(52)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53)封: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疆界。(54肆):扩张,延伸。(55)封:疆界。(56)阙(què):使……残缺,受损害。(57)焉:兼词,“于”加代词“是”,从哪里。(58)之:指土地。(59)以:来。(60)利晋:有利于晋国。(61)唯:希望。(62)图:思考,考虑。(63)说:同“悦”,高兴。(64)盟:动词,结盟。(65)逢(páng):“逄”的本字。姓。(66)戍:守卫。(67)之:指郑国。(68)还:回,指撤军回国。(69)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70)之:代秦军。(71)公:指晋文公。(72)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可译为“假如没有”。(73)夫(fú):代词,那。(74)不及此:到不了这个地位。(75)因:凭借,依靠。(76)敝:坏,这里是“伤害”的意思。(77)所与:所结交的国家,即同盟国。与,结交。(78)知(zhì):通“智”。(79)以乱易整:用自相冲突变成原来的步调一致。易,变。整,有秩序。(80)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81)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82)去,离去,离开。(83)之,它,指郑国。 [译 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同晋国有盟约的情况下,又同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很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军一定会撤走。”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不过,郑国亡了,(对)您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缒了出来,进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秦晋要想灭掉它。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的左右。(不过)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土地作为飞地,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用得着灭掉郑国来为您的邻国多得土地呢?邻国势力加强了,(就意味着)您秦国势力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让它做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往来经过时,(郑国可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还有)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答应过送给您焦、瑕二地(作为酬谢),(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儿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它东向灭郑作为他的疆土后,又(必然)想扩张它西边的疆土,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往西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让晋国获利,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留下)守卫郑国,便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过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失掉了一个盟国.(这是)不智;用自相冲突代替原来的步调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出郑国。 [鉴 赏] 文章一开始寥寥数语,就可想见秦、晋咄咄逼人的来势和郑国危如累卵的险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良才。烛之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登上历史舞台的——于是国运系于一身的这个老人在深夜“縋而出”,只身去虎狼之师中去面见不可一世的霸君。他那种爱国赤诚,那种宝刀不老,壮志犹存的英雄气概决不亚于那风萧萧的易水之上的荆轲。 然而,老人凭借着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抓住“利害”二字,力挽狂澜,说服了秦君, 可谓字字千钧。他首先肯定:“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一种出人意外的冷静态度,撇开这个无需置辩的问题,从而转入分析问题的关键:灭郑对秦的利与弊。第一,“越国以鄙远”是极为困难的;第二,“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他占有了郑国,您却失去了一个“东道主”,一个友邦;第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所以必将“阙秦”。为了证明这并非危言耸听,烛之武还提醒秦君殷鉴不远,以“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来证明晋君背信弃义之速。于是貌似牢固的秦晋联盟的根基动摇了,秦穆公彻底打消了联晋攻郑的念头,不但撤走了秦军,还留下“杞子、逢孙、扬孙”戍守在郑国。面对这种局势,晋文公也只好退兵。至此,一场关系郑国存亡的危机终于化解了。 字数:3753 [作者及作品简介] 《左 传》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烛之武退秦师》 历史散文。见《春秋左氏传》(僖公三十年)。原无题,本题是后人加的。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夜入秦军,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以巧妙的言辞,陈说利害,终于使秦军撤退,拆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郑国的危亡。作者生动地刻画了烛之武这个能言善辩和具有爱国思想的人物形象。文笔曲折微妙,辞简意深,充分体现了《春秋左氏传》所记外交上的辞令之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