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满井游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满井游记》 散文。袁宏道作。满井在北京东北郊,其水面高于井面,为游览之地。北方花朝节后,仍十分寒冷,作者极欲出游,所以,天气稍暖,便到满井游玩。文中描绘了京郊的初春景色:冰雪始解,山明水净,柳条将舒未舒,麦苗寸许,表现了作者郊游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全文不过200多字,简洁明净,写景全用写意笔法,注重传神,善于设喻取譬。 《满井游记》 散文。袁宏道作。满井在北京东北郊,其水面高于井面,为游览之地。北方花朝节后,仍十分寒冷,作者极欲出游,所以,天气稍暖,便到满井游玩。文中描绘了京郊的初春景色:冰雪始解,山明水净,柳条将舒未舒,麦苗寸许,表现了作者郊游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全文不过200多字,简洁明净,写景全用写意笔法,注重传神,善于设喻取譬。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1),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2),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3),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4),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5),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6),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7)。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8),鲜妍明媚,如倩女(9)之靧面(10)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1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12),红装而蹇者(13),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14),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15),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16)?己亥之二月也(17)。 〔注释〕(1)燕: 旧时河北省的别称。北京古称燕京。(2)冻风: 冷风。作:兴起。时:经常。(3)局促:兼有狭窄、拘束之义。(4)东直: 东直门,北京城东面最北的门。(5)土膏: 肥沃的泥土。(6)冰皮: 冰覆水面,如水有皮。(7)冷光: 清亮的光。(8)娟然:美好的样子。(9)倩女:妩媚的女子。(10)靧(hui)面: 洗脸。(11)浅鬣(lie): 以兽类颈毛或鸟首毛喻麦苗。下文“鳞鬣”之鬣,则指鱼颔旁小鳍。(12)罍:盛酒器。这里以名词代动词,指喝酒。下文“蹇”字用法同。(13)蹇: 指骑驽钝的马或驴。(14)堕(hui)事:误事。(15)潇然:舒畅、轻快的样子。(16)恶(wu):疑问代词。恶能无纪: 怎能没有纪游的文章。(17)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鉴赏〕艺术家面对着社会和自然界的森罗万象,需要具备精细的感受能力和敏捷的捕捉能力。唐代杨巨源说: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城东早春》 )从“绿柳才黄半未匀”这一活生生的形象里捕捉住春天的消息,这才算得上是艺术家独一份儿的成就; 待到“上林花似锦”,你才跟在人家后面嚷嚷着赏花,那还有啥希罕呢?韩愈诗云: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示的意思差不多。他们是在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艺术家对待新鲜事物要有敏感; 我们现在则正好借用它来谈谈艺术家怎样表现春天——这里着重指的是早春。你看,“绿柳才黄半未匀”,“草色遥看近却无”,艺术家的感觉多么细腻,表达得又是多么恰到好处啊! 诗人主要凭借视觉,以自然界色彩的微妙变化——那似有若无的嫩绿微黄的色泽,来表现早春的降临。 散文比起绝句来,容量要大得多,作家因此可以拥有更多的手段。十九世纪初英国作家威廉·柯贝特是这样写早春的: “入春以后,整整两个月间,它们(灌木丛)的色泽天天都在变化,也就是从桦树的嫩叶初次呈现到槐叶的丰满茂密这一段时期; 甚至在树叶还没有完全繁盛到遮眼翳目之前,整个万绿丛中还有什么比见到灌莽之间缀满着淡黄的樱草和蓝色的吊钟更令人心悦的呢? 桦木刚刚吐叶抽芽便是山鸡开始啼叫、画眉鸣啸和鸫鸟歌唱的信号; 而且恰恰就在栎木的嫩芽初露微红的时候……” (见高健编译《英美散文六十家》)除了视觉,还加上听觉,艺术家用来有层次地表现出春天的姗姗来临,读者的感受当然会比前引的两首绝句丰富一些(虽然它给予读者的印象不一定比那两首绝句来得深刻)。 袁宏道(字中郎)比柯贝特要早生二百多年,而在以散文表现早春形象上,却显得范围更广,容量更大,手段也更多,读者的感受也因而更为丰富和深刻。 这里说的是袁中郎的《满井游记》。 在这篇游记里,袁中郎象是一位高明的现代摄影师,使用望远镜头、广角镜头和变焦距镜头,采取仰摄、俯摄、摇摄、移摄等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摄取下满井的风物。如果说柯贝特只是以树木花鸟构成早春的画图,那么我们从袁中郎的画幅里看到的就丰富得多了。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木,有田稼,有鸟,有鱼,有游人,游人又各有姿态。这些景物映在读者眼里,有全景——“高柳夹堤”,“一望空阔”; 有远景——“山峦为晴雪所洗”; 有中景——游人“茗者”、“歌者”、“蹇者”; 有近景——“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还有特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表现春天来临的蒙太奇组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单色的,而是繁复的,千姿万态的。这种技法正与所表现的内容(生机勃发的春天)相适应。这是《满井游记》的艺术特色之一。 我们说,柯贝特的早春的画图基本上是静止的,象是映现在幻灯机上的图片; 袁中郎的画面却是动态的,连续的,是一组电影镜头。作者特别注意摄取景物的动态。“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这是水和风的流动; “柔梢披风”,这是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曳; 鸟在“曝沙”,鱼在“呷浪” ,游人在品茗、饮酒、歌唱、乘骑,也无一不在运动。就连本来是静态的山峦,在作者笔下也动起来了,你看: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一个“洗”字,一个“拭”字,一个“掠” 字,不是山的“动”态的极活泼的表现吗? 山峦从寒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清丽的山色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浮动。这引起了作者的“倩女掠鬟”的联想,于是产生这一极妙的写生。着力写景物的动,这一技法也是与本文所描写的生机勃发的春天的内容相适应的。这是《满井游记》的又一艺术特色。 中郎在这篇游记中还特别扣紧时与地两个条件,突出北国早春的特点。袁中郎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暮春到北京,任顺天府教授。次年花朝(古人以夏历二月十二日或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称花朝)节后游满井(北京郊外的一个风景区)。是北国,是初春,中郎全力抓住这个特点,遣词造句都极恰当。象写水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一“始”字,一“乍” 字,既写了是在北国,又写了是在早春。“土膏微润” ,“柳条将舒未舒” ,也是十分精彩的描画。我们从“微润” ,特别是从“将舒未舒” 的语词上,看出作者用心之细,体物之精,而且看出了作者把写诗“炼字” 的技法用到了散文写作上。而游人至郊外之如“脱笼之鹄” ,鱼鸟之“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也都表明人和生物在经历了北国的长长的冬天之后,迎接春天来临时的喜悦。我们比较一下中郎在两年前的二月里,是怎样写杭州的春天的,那是——“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西湖一》)“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晚游六桥待月记》)写江南春光,中郎设色秾艳,用笔酣畅,与这篇《满井游记》的清丽波俏,显然不同。我们从这里可以悟出描写技法与描写对象之间的关系。 中郎在文章中说: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当上一个闲差事(学官),这才不怕因为游览而妨碍办理公事,可以尽情地徜徉于山水之间。这使我们想起万历二十四年(1596)六月,袁中郎以吴县地方官身分勘察灾情,在短文《天平》中略记山石泉亭,末云: “余过天平时,天已垂黑,驻足未定,山下水灾状子雪片飞来,余不知山为何物矣。”这是一个忙和闲的对照。这篇游记本身还有一个城市和乡野的对照。在城内时,只感到“冻风时作” ,“余寒犹厉”,而不知春在“郊田之外”。这又使我们想起辛弃疾的两句词:“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辛词当然自有寓意,但他却真实地写出田野山村春色无涯的景象,不比在城市里,只能凭着一两株桃李来领略春天的韵味。袁中郎性爱游览,他说过,“余性疏脱,不耐羁锁……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 (《游惠山记》)。在这篇文章里,也能看出中郎对于自然风光的倾慕之情,最后说: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豪兴遄飞之状,跃然纸上。 中郎好游览,因此他的散文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是游记。中郎的性格是开放型的,在文学上主张抒性灵,去陈言,因此他的游记作品不拘一格,不落窠臼,不但在众多散文作家中矫然不群,独具异采,即使排比他自己的诸篇游记,我们也能看出它们的构思并不雷同,更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这篇《满井游记》固然和大多数游记一样,主要是摹写山水景物,但在另一些游记里,中郎往往另辟蹊径。如《灵岩》议论史事,《西施山》写同游者的笑谑,《华山后记》谈探险者的心理作用,隐寓某种人生哲理,《湘湖》写莼,《惠山后记》写茶,《嵩游第二》专写瀑布。这篇《满井游记》固然是和一般游记一样,写了游览者如何赏心悦目,而他在《天池》中写了自己观赏花木以后,问扶持他的童仆“佳否”?得到的回答却是: “疲甚,那得佳? ”在《云峰寺至天池寺记》中极写山石云雾之奇以后,却以“走告山僧,僧曰:‘此恒也,无足奇’”结束全篇。这些,在文风上给人以突兀新异之感,却又蕴含着常情和至理,耐人寻味。如果读者欣赏了《满井游记》之后,再找寻中郎的其他游记作品来读,便会懂得以袁中郎为中坚的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可贵,因为只有摈弃掉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因循守旧的“样板”等等劳什子,精采的艺术珍品才有可能产生,创作也才会有生气。 字数:3789 姚虹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70-1274页. 《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𫗄面①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②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③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满井是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飞泉喷礴,冬夏不竭。井旁苍藤丰草,掩映着清清的渠水,错落的亭台,景色优美,是当时京郊探胜的好地方。 开首点出时地节令。燕地,指现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属燕国。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五(一说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百花还没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下接几句承上文“馀寒犹厉”,着重写风沙的厉害。风是“冻风”,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常刮,一刮风,就沙砾飞扬,简直没法出门。一出门,冒风快走,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爱动的人,如今花朝节已经过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记叙了廿二日偕友游满井时所见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状写天气和心情。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人,忽然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阔,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若脱笼之鹄”,鹄就是天鹅,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冰皮始解”几句写春水之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用对偶的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始”、“乍”二字扣紧早春景象,十分贴切。“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点,一是形容一年的起点,相互呼应,同一机杼,很有节候感,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另外,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也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晨妆对镜的美人,从而具有表里相关的两层意蕴。 “山峦为晴雪所洗”几句,是写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写水写山之后,转笔写植物。杨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条将舒未舒”,写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宛如朵朵蓓蕾,欲开还闭,别有一种风韵。“柔梢披风”,则写出杨柳的动态美。轻柔的柳梢,虽然还没有垂下万缕金丝,却已经迎着和暖的春风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写早春杨柳的风姿,很传神。这两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视线由高而低: 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刚刚只有寸把长呢,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句都渗透着明朗而喜悦的感情色彩。 以上几小层,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余寒刚过,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但是春天毕竟来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 “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行,显得从容而舒适。“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这一倒叙之笔,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真是体察入微,化身为鱼鸟的代言人了。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层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很有几分感慨。辛弃疾《鹧鸪天》词中说: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这一点上颇有共同之处,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发人摆脱尘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以上写景,写人,旁及鱼鸟,然后拍入到自身。“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几句是说: 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我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情性,辛弃疾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这里就体现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怎么能不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实上,作者在写这篇游记的前一年(万历二十六年),已经游过满井,而且写了一首诗;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吧。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记时,是古代游记的一种常见格式。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字数:3689 吴战垒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满井游记》[原 文] 燕①地寒,花朝节②后,余寒犹③厉④。冻风⑤时作⑥,作则飞沙走砾⑦。局促一室之内⑧,欲出不得⑨。每冒风驰行⑩,未(11百)步辄(12)返。 廿(13二)日天稍和,偕(14)数友出东直(15),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16)微润,一望(17)空阔,若脱笼之鹄(18)。(19)于时,冰皮始(20)解,波色(21)乍明,鳞浪(22)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23)而冷光乍出于匣(24)也。山峦为晴雪所洗(25),娟然(26)如拭(27),鲜妍(28)明媚,如倩(29)女之靧面(30)而髻鬟(31)之始掠(32)也。柳条将舒未舒,柔(33)稍(34)披风(35),麦田浅鬣(36)寸许。游人虽未盛(37),泉(38)而茗(39)者,罍(40)而歌者,红装(41)而蹇(42)者,亦(43)时时有。风力虽尚劲(44),然徒步则(45)汗出浃(46)背,凡(47)曝沙之鸟(48),呷浪之鳞(50),悠然自得,毛羽(51)鳞鬣(52)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53),而(54)城居者(55)未之知(56)也。 [注 释] ①燕(yān):指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②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 朝,认为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③犹:还,仍旧。④厉:猛烈。⑤冻风:冷风。⑥作:起。⑦砾(lì):碎石子。⑧局促一室之内:“局促于一室之内”的省略。局促,被拘束。于,在。 ⑨得:能。⑩驰行:快走,疾行。(11)未:未及,不到。(12)辄:就。(13)廿(niàn):二十。(14)偕:同。(15)东直:东直门,北京城东最北的门。(16)土膏:肥沃的土地。(17一)望:满眼。一,全,满。(18)鹄(hú):一种水鸟,俗名天鹅。(19)于时:在这时。(20)始:刚。(21)乍(zhà):刚,始。(22)鳞浪:像鱼鳞般的波纹。(23)开:指擦亮。新,刚。(24)匣:这里指镜匣。(25)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的句式。晴雪,晴空下融化的积雪。(26)娟(juān)然;美好的样子。(27)拭(shì):擦。(28)妍(yán):美好。(29)倩(qiàn):美丽。(30)靧(huì)面;洗脸。(31)髻(jì)鬟;环形的发髻。(32)掠:拂过,这里形容梳头。(33)柔:嫩。(34)稍;本义是禾的尖端,泛指事物的末端,这里指柳梢。(35)披风:“披于风”的省略。披,散开。(36)鬣(1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比喻不高的麦苗。(37)盛:众多。(38)泉:名词用如动词,汲取泉水。(39)茗:名词用如动词,煮茶。(40)罍(1éi):拿着酒杯。名词作状语。(41)红装:艳装的妇女。(42)蹇(jiǎn):驴,这里用如动词,指骑着驴。(43)亦:皆,都。(44)劲(jìng):强,有力。(45)则:已。(46)浃:湿透。(47)凡:所有的。(48)曝(pù)沙;“曝于沙”的省略。曝,晒太阳。于,在。沙,沙滩。(49)呷(xiā):吸饮。(50)鳞:鱼鳞,这里借以代鱼。(51)毛羽:羽毛,借指鸟类。(52)鳞鬣(liè):鱼鳞和鱼鳍,借指鱼类。(5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始知于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的省略。于,在。未始,未尝,并非。(54)而:但,只不过。(55)城居者;住在城里的人。(56)未之知:即“未知之”,代词宾语前置。 [译 文] 燕京一带天气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季的余寒还很猛烈。寒风时常刮起,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把(我)拘在这一间小屋子里,想出去走走都不能。即使冒风疾行,(也)不到百步就赶紧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了些,同几位友人出东直门,来到满井。高大的柳树生长在堤岸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已微微湿润,满眼望去一派空阔,(觉得自己)就像(只)逃出笼子的天鹅。这时,水面的薄冰刚刚解冻,水波刚发出亮光,鱼鳞般的波纹一层又一层,清澈得能见到水底,亮晶晶的就像刚擦亮的镜子有一股清光忽然从镜匣里射出。山峦被融化的雪冲洗过,那么秀丽,像擦拭过一般,鲜明、美好、可爱,就像美丽的少女洗完脸刚刚梳过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伸展还没全伸展开,柔嫩的柳梢迎风披拂,麦田里的短苗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来煮茶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艳装的妇女骑着驴的,都不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很猛烈,然而徒步行走已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吞吸水波的鱼儿,(都)悠然自得,(不论是)鸟类(还是)鱼类之间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我这)才知道在郊野之外并不是没有春光,只不过住在城里的人没有觉察它罢了。 [鉴 赏] 这篇游记描写了北京郊区的初春景色,抒发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中轻松愉悦的心情。 文章先写燕地春寒风厉,以及作者“局促一室之内”的苦闷,从反面为下文所见的春景和心情的愉快作衬垫。继而铺写在满井所见的景物和自己“若脱笼之鹄”的兴致。高柳、土膏、波色、鳞浪、山峦、麦田、游人、鱼鸟,一一描绘,如数家珍。其间用了不少新鲜而贴切的比喻,既写出了万物迎春的新装和喜气,也流露出作者对春光的由衷赞美。卒章点出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与开头相呼应。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水乳交融,既使人陶醉于自然的美,又使人感受到作者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难怪明人张岱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字数:2219 [作者及作品简介] 袁宏道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