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沙恭达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沙恭达罗》 七幕诗剧。迦梨陀娑著。意译为《孔雀女》。全名《由于一种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达罗记》。取材于《摩河婆罗多》和《莲花往事书》。写国王豆扇陀到山里打猎,在一处净修林(修道院)瞥见沙恭达罗,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临别时国王给沙恭达罗留下一个戒指作为信物。沙恭达罗思夫情切,丧魂失魄,得罪仙人,受到惩罚:被国王忘掉,直至看到信物。沙恭达罗进城寻夫,由于途中戒指失落,国王不认,反骂她是“荡妇”。后来在神力帮助下,戒指失而复得,国王如梦方醒,回忆起沙恭达罗,终于相认团圆。诗剧情节描绘细腻精致,人物刻画饱满生动。女主人公沙恭达罗是作家理想中女性的典型,她身上洋溢着青春之美,性格温柔而不乏刚强,大胆追求幸福又不失矜持和庄重;国王豆扇陀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具有统治者寻欢作乐、放荡荒淫的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感情深挚、忠贞不渝的个性,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使二者得到巧妙的统一。结构严谨自然,语言优美,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世界声誉,并使作者被公认为印度梵文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对后世亚、欧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沙恭达罗》《沙恭达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印度古代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约公元350—472年之间)的戏剧代表作。剧作描写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爱情。国王豆扇陀在林中寻猎,与净修林中仙人干婆的义女沙恭达罗相遇并一见倾心,二人私下成婚。豆扇陀返京时答应将迎接沙恭达罗进宫,并赠给戒指当信物。由于沙恭达罗无意中得罪一位仙人而受到诅咒:国王将把她忘记,除非见到信物。沙恭达罗怀孕了,干婆派人将她送到京城,国王果然不认她,而戒指又在路途丢失。走投无路之际,她被生母——夭女接走。一渔夫从渔腹中得到失落的戒指,国王见后恢复了记忆,想起了沙恭达罗的一段情意,悔之莫及。此时沙恭达罗已经生子,豆扇陀终于找到他们母子,大团圆结局。这一故事情节大体上来源于《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作者的成就主要在于塑造出两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沙恭达罗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东方古代妇女的理想形象。她容貌美丽,光采照人,而且是秀色天成,是一种浸透身心的自然美:生活于大自然怀抱、穿树皮衣、戴荷花镯,不见矫揉做作,一切顺乎自然。她不仅有天生丽质的外貌,还有纯洁善良的心灵。她热爱抚养自己的双亲,与侍女亲如姐妹,对弱小动物备加爱护,充溢心胸的是柔情蜜意。质朴温柔是沙恭达罗性格的一面,她还有执着刚强的一面。她的刚强表现在冲破各种束缚自主成婚和宫中被拒后对豆扇陀的指责。只要她认定是对的,会不顾一切去追求;对她认为不对的东西,绝不会低三下四、委屈求全。沙恭达罗刚柔相济的性格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激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透过这一形象的理想色彩,她的被遗弃也有古代妇女不幸命运的现实意义。剧作者对豆扇陀作了两方面的描写:一方面他是一代明君,孔武有力,在对沙恭达罗的爱情关系上,也极力渲染他的忠信和深情,宫中拒纳沙恭达罗,是仙人诅咒的结果,恢复记忆后,他寝食不安、痛不欲生。这些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一个封建统治人物的荒淫与残暴,尽管剧中往往是从侧面借剧中人物之口来作暗示性揭露。廷上拒不认妻的场面,剔除那层神话外衣,也可以看到一个世俗国王的可憎面目。剧作的结构、语言取得突出成就。剧情发展起伏跌宕,环环相扣,时而光风霁月,时而骇浪惊涛,时而行云流水,既联贯又紧凑,幕与幕之间过渡自然、引人入胜。剧中运用大量美妙的比喻,语言淳朴中见华丽、严谨中有活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