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周刊geyao zhoukan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创刊,至1925年6月并入《国学门周刊》止,共出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24期以前以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形式印发,之后独立发行。具体负责编辑工作的主要是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1936年4月在胡适主持下复刊,出版了第2卷40期,第3卷13期,1937年6月停刊。
《歌谣》周刊的创办起因于北京大学从1918年2月开始的征集和研究中国民间歌谣的活动。刊物的宗旨和内容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的的精神。发刊词提出征集歌谣的目的,“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所以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当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歌谣》周刊辟有研究、歌谣选录、译述、转录、通讯、议论等栏目。所发表的歌谣以反映妇女生活、爱情生活的山歌、小调和生动活泼的儿歌居多,此外还有仪式歌、长工歌、劳动歌等。在编排上注意按流传的省份划分,还注意异文的刊登,较好地反映出各地歌谣的不同特色及流传变异的情况。许多作品的记录都保持方言的特点,并加以注释。《歌谣》周刊发表的研究文章多为从文艺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歌谣进行评述和探讨。如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董作宾《歌谣与方音问题》、刘经庵《歌谣与妇女》、刘半农《海外的中国民歌》、张四维《云南山歌与彝歌》、何值三《歌谣与新诗》、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董作宾关于《看见她》的比较研究、钟敬文《歌谣杂谈》等。复刊后的《歌谣》周刊侧重文艺学的研究,其中有比较深入的论著,如朱光潜《从研究歌谣后我对于诗的形式问题意见的变迁》、顾颉刚《吴歌小史》、台静农《从杵歌说到歌谣的起源》、朱自清《歌谣与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