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龙眠画罗汉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1)。一角漫灭(2),存十五人有半(3),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4),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5),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6); 双屦脱置足旁(7),回顾微哂(8)。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方渡者九人: 一人以手揭衣(9),一人左手策杖(10),目皆下视,口呿不合(11)。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12)。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13),共舁一人以渡(14)。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15),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16)。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17),缬纹皆见(18)。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19),出其履将纳之(20),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21)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22),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23)。而为渡江,艰辛乃尔(24),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25),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26)、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与(27)?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28),俨若孔老(29),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释〕(1)凡:总共。(2)漫灭:纸面因受潮而模糊不清。(3)有:又。(4)袂(mei): 衣袖。(5)跽(ji):跪,但膝以上直立。(6)缠结:捆绑。(7)屦(ju):麻鞋。(8)哂(shen):笑。(9)揭:掀。(10)策杖:拄杖。(11)呿(qu):张口。(12)承:顶。(13)鬅鬙(peng seng): 头发蓬松。(14)舁(yu): 抬。(15)伛偻:驼背。(16)胜:支撑。(17)努:撅。喙(hui):嘴。(18)缬(xie):纹路。(19)跣:赤脚。(20)纳:穿。(21)轩渠:笑的样子。(22)佛氏:佛家。得道:修炼成功。(23)锡:禅仗。(24)尔:这样。(25)作:动作。止:休息。(26)卓:高超。诡:奇异。(27)警发:告诫诱导。与:同“欤”。(28)太清楼:宋皇宫中的楼名。吕真人: 吕洞宾,俗称八仙过海中的一仙。(29)俨若:俨然。孔老:孔子和老子。

〔鉴赏〕被誉为 “宋画第一”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山人。他擅长于画人物、佛像、鞍马及山水。他吸取了历代画派之长,自创一格,多用线描,不设色,人称“白描”。他画的人物、佛像,能生动地表现出神情意态。评论家说他作画“以意为先”。这从明代黄淳耀写的《李龙眠画罗汉记》一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李龙眠画罗汉记》再现了李公麟的杰作《罗汉渡江图》的高超艺术,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文章开头便点明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笔墨极其简练而又突出了人物。这个起笔,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产生吸引力,而且引出了下文的进一步描述。

作者从画纸 “漫灭”的一角写起,然后就画面的各个部分,依次写去。以 “未渡者五人”这一句领起,使读者心目中虚悬这一组人物的画面,然后定睛看去。“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这照应了上文的 “漫灭”和“有半”。“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又一个罗汉是一副赶路的装束,他的衣袖仿佛在飘动,令人想见呼呼的江风正迎面吹来。本来,这个罗汉赶路,是要渡江的,但此刻他的神情却似乎无意于渡江,这是为什么呢? 揣测起来,大概是看到渡江艰辛的场面,产生了畏难情绪吧? “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 又一个罗汉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眺望远处,张口自语。他在望什么呢? 又在说些什么呢? 大概是在遥望宽阔的江面和正在艰难地涉水向对岸攀登的伙伴吧?“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 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又一个罗汉左脚跪着,右脚蹲着,用手捧膝在缠结什么,大概是在缠结卷上去的裤管吧?这是在做渡江的准备工作。他的一双鞋脱了放在脚边,说明他已决心渡江,而且即将下水了。这时他回头微笑着,很明显,他是在笑身后那个害怕渡江之难的罗汉。“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这一个罗汉看来也是想渡江的,但他还不敢贸然下水,因此他坐在岸边,用手按着地,先把脚伸到水里去,试探江水的深浅。这也是觉得渡江艰险,所以才审慎行事的吧? 文章用五句话写五个 “未渡” 的罗汉,每句都用 “一人” 领起,眉目十分清楚。从“仅见腰足” 的那个罗汉,到伸足入水“测浅深” 的那个罗汉,依次写来,令人想见他们从岸上到水边的排列情况。这五个罗汉的动作神情虽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觉得渡江是艰辛的。

接着,作者写画面上正在渡江的九个罗汉,或一句写两人,或一句写一人,或两句写三人,或三句写两人,笔法灵活变化,曲尽其妙,而以 “方渡者九人” 一句领起。读者的注意力也很自然地移到这一组人物上来: “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 这两个罗汉,一个提起衣服,一个左手拄着手杖,动作不同,但是渡江时的小心则是一样的。他们的眼睛都看着下面滔滔的江水,同时张着嘴,表现出内心的紧张。“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 第三个罗汉双手捧着脱下的衣服,顶在头上。他对江中水深流急,预先已作好准备。“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 第四个罗汉正向前扬起手杖,准备迈出脚步,但却回头望着那捧衣的罗汉。他大概十分羡慕捧衣罗汉的做法吧?在他前面,“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 第五个罗汉由两个头发蓬乱的童子抬着渡江。我们从他不自行涉水,而由两个童子抬着渡江,可以想见他是佛门中地位特殊的高僧。但是这位高僧对于渡江也没有什么法术可施,他自己不能或不愿涉水,就叫两个童子抬着他走。“一人仰面视长眉者”,第六个罗汉仰着脸看那个由童子抬着渡江的长眉罗汉,他对长眉罗汉是羡慕,是敬仰,还是怀有别的什么感情呢?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 第七个罗汉离岸已经不远。我们从他的神态,可以想见他已经走过的江中路程是多么艰险,因而他对马上就要到岸感到欣慰。“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第八个罗汉不能单独涉水过江,因此伏在一个童子背上。我们从这个罗汉要童子背负以及童子好象背不动,也可以想见他俩渡江是多么困难。“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第九个罗汉容貌比上述那个驼背的罗汉还要苍老,右脚已经踏上江岸,但左脚还在水里,好象要提起而又提不起来。这个老罗汉从江水中徒涉过来,到达岸边,已经筋疲力尽,所以一只左脚踏在水里,再用力也提不起来了。这时,“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已过江登岸的一个罗汉,抓住这个老罗汉的右臂,用力拉他上岸。老罗汉努着嘴,脸上的皱纹全都露了出来,可见他正使出全身的余力来走完渡江的最后一步。文章至此,依次把正在渡江的九个罗汉和三个童子的动作神情都一一描述出来,并且连带写到一个已经登岸、还在帮助别人的罗汉。这个罗汉虽然已经胜利过江,但此刻他的心情还沉浸在渡江的艰辛之中,没有解脱出来。而另外一个已渡过江来的罗汉,神情就完全不同了。他的两脚还赤着,正拿出鞋来准备穿,而眼睛却仰看石壁,用一个指头挖着鼻孔,现出笑容,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大概感到难关已过,一身轻松,因此高兴地欣赏起景物来了。

作者写画面上九个正在渡江的罗汉,举止各殊,神态迥异,但是这一切都同样表现出罗汉渡江的艰辛。而三个童子,或抬罗汉,或背罗汉,有的“首发鬅鬙”,有的“重不能胜” ,这也有力地烘托了罗汉渡江之难。如果说前面写 “未渡者五人”是通过他们未渡时的动作神情表现出罗汉渡江的困难,是侧笔,是虚写,那么,这里写 “方渡者九人” 就是正面落墨,直接描写罗汉渡江的艰辛之状了。而关于两个已经过江的罗汉的描写,虽然叙他们的动作神情完全两样,但是笔意仍是一贯的,即写助人登岸的那个罗汉,是表现渡江之难的续笔和余波,而写 “仰视石壁” 的那个罗汉,是以过江后的欣然自得来衬托渡江时的艰辛。

文章对画上人物的描述,处处显示出其渡江之不易,这就为进一步发挥议论作好了铺垫。作者接着提出: 罗汉在佛家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还传说高僧能乘着锡杖飞行、乘着木杯渡水,而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却把他们画得这样艰辛,是很奇怪的。这是作者在对“画者之意” 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先来个反喝,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才推论:“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与?”作者的意思本是肯定的,但是,这个肯定的意思,文中却用疑问推测的语气表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玩索之趣,使议论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又以太清楼所藏的吕真人画像,庄重得象孔子、老子的像一样,而那画师的用意大概也和李龙眠相同,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文章以议论作结,余韵悠然。通过结尾的议论,作者点破了画面的深远寓意,批判了学佛者迷信无知的思想行为,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意义。

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仿佛亲自欣赏了李龙眠的《罗汉渡江图》,为画师高超的技艺而惊叹。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首先,由于作者深入领会了 “画者之意” ,根据李龙眠作画“以意为先” 的特点,在下笔时,不但注意人物的形貌动作,而且注意其神情意态,这就把每个人物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同时,由于作者写出了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就准确地表现出了画面的丰富意蕴,使读者得以充分地驰骋想象,并对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所探索,有所领悟,而整个画面上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也就进一步 “活动” 起来了。这样,读者披文而见人,因人而会心,感到意味无穷,从而获得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再就用笔来说,前面紧扣 “画者之意” 来描述人物,末后水到渠成地发挥议论,这结尾一笔,使读者对《罗汉渡江图》的感受更深了。作者通过议论,深刻地指出了李龙眠作这幅画的目的,因而读者对画中人物的神情意态理解更深,印象也更加鲜明。至于作者下笔时能从整个画面布局着眼,把众多的人物分成“未渡者” “方渡者” 和 “已渡者” 三部分; 而在每一部分中,又按各人距江边和彼岸的次序,一一写去,这样使读者对整个画面获得清晰的印象,文章也显得层次分明。

字数:4322
陈玉麟,苏来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62-1367页.

《李龙眠画罗汉记》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李龙眠画罗汉记》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方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11)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释①李龙眠——李公麟,北宋大画家,别号龙眠山人。②翩(pian)然——轻轻飘动的样子。③跽(ji)——长跪,挺着上身两腿跪着。④呿(qu)——张口。⑤鬅鬙(pengseng)——头发散乱。⑥喙(hui)——鸟兽的嘴,在此借指人的嘴。⑦缬(xie)纹——绉纹。⑧跣(xian)——光着脚。⑨轩(xuan)渠——笑的样子。⑩锡飞杯渡——跨着禅杖飞行,乘着木杯渡河。(11)吕真人——即吕洞宾。

赏析这篇画记前面三段是对原画的描述,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评议。

作者的描述使我们看到整个画面,格局清晰,两个场面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第一个场面是尚未渡者五人,除“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外,其余四人各具特色:有的“戴笠携杖,衣袂翩然”,即将涉水,其表情坦然;有的“凝立远望”,似乎在自言自语;有的半蹲半跪,把鞋放在脚旁,正捧膝缠结,还回顾微笑;有的坐在岸上,以手踞地,用脚去测水深。寥寥数笔,人物栩栩如生,面对滚滚江水,都在从容不迫地准备,对将要涉江的搏斗视若等闲。

最为壮观的是第二个场面,表现了九位罗汉和三位童子过江的情景:有的左手持拐杖,两眼俯视江水,紧张得张着口合不上去;有的为涉水方便脱掉衣服,用手捧着顶在头上;更为甚者,两位童子抬着一位长者;一位苍老的罗汉“伛偻策杖”,步履蹒跚,离岸不远,似乎庆幸自己将要到达彼岸;一人附在童子背上,童子“以手反负之”,似不堪重负,举步维艰,仍在前进;另一位年迈的罗汉,右脚已踏上岸,左脚尚在水中,想要站起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在苦苦挣扎之中,一位已渡者正援之以手……作者的描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跋涉过江的艰辛,和这个整体在搏击江水时互相之间真诚的扶持与互助。

作者描述画面的高超在于“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求其神而不袭其貌,往往只是记叙其一个侧影,甚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浅浅地勾勒,便表现出画面上人物的精神,使之神、形俱备,含蕴隽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者对画的评说也颇有见地。他认为传说有道高僧能跨着禅杖飞行,乘着木杯渡水,过河如履平地。而画中所记罗汉,得道之高深自非平常之僧侣所能企及,然涉水过江,同样备尝艰辛。所以,他以为李龙眠这样作画正显示了画家超凡脱俗、见解过人之处,因为他还原了罗汉的本来面目,让罗汉从神坛上走向了人间。他作这幅画是用来启迪后人破除迷信,黄氏的评价当然是很中肯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