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江花月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暴君,却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美妙诗篇。要解释清楚这一矛盾现象,不能不又涉及两重性格组合的问题。 魏征于《隋书·卷四》末尾指出: “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由此足见,杨广并不是天生就的昏庸之主。他后来之所以丧身灭国,都是不断膨胀的权势欲将他推向丑恶一端造成的。他的根本弱点在“矫情饰貌”。读他的诗,也应该作如是观。 《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曲名之一。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最先创制此曲者为陈后主。《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此曲歌诗七首,开头两首即杨广所作。这里选析的即它的第一首。 这首诗通篇写景。短短四句竟将题中春、江、花、月、夜等应尽之义一一点明。首联展现出一幅幽静的画景:空濛的夜色笼罩着平静的江面,长江两岸盛开着点点春花。尾联则反静为动:流波滚滚,月影沉沉;潮水汹涌,星光闪烁。前两句由面到点,后两句一“去”一“来”。从这组画面里,我们似乎能听到春天脚步的声响,看见江水的流动,闻着花木的芳香,感到月色的轻柔和领会到夜的安谧。我们会觉得这首短诗颇似斑烂陆离的万花筒,内中奇景迭出,变化无穷,确不愧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好诗。 杨广晚年虽然沉湎酒色之日多,但是早年为了阴谋篡夺最高的统治权力,不能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 《隋书》卷四)加上他敏慧好学,又受到那时代南北文风渐次融合的影响,故“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隋书》卷七十六)程千帆师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一文中指出: “隋炀帝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有一种比较独特的二重性。他是宫体诗的继承者,又是其改造者。”(见《古诗考索》第99页)我赞同程先生的如下说法:正是在杨广对宫体诗改造的基础上,张若虚才进一步写出那被誉为“孤篇横绝”的名作来。 今天我们读杨广这首诗,仍然能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因为擅于“矫情饰貌”的杨广,在诗中已隐去其荒淫、残暴的面目,只着意烘染出一个富有魅力的大自然形象。而在这迷人的大自然形象里,每一个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再创造的艺术空间。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①,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①滟滟(yan雁):水波溢满的样子。②芳甸:生满鲜花的郊野。③霰(xian线):雪珠。④汀(ting厅):沙滩。⑤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⑥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碣石,山名,在渤海边。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 【诗大意】 春江的潮水连接大海,海上的明月和海潮一同生长。江海相通,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哪一处春江不闪耀着明亮的月光?江水绕着长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月照林梢好像给它撒上了一层雪珠一样。月亮流洒着一片银辉色,空中霜飞不能觉察,江滩上的白沙不能看清,整个宇宙都浸染着融融月光。江天一色,连一丝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在空中高悬。江边什么人最初见到这轮江月?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照向人间?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总是相似。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容易使人产生愁思;又是在长着青枫的浦口,更引起人无限的离愁。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漂泊?哪处的妇人因思念游子而出现在明月楼头? 那惹人的月光在楼头徘徊,想必已照到思妇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又还来。我们苦苦相望,听不到你的呼唤,我愿随着月光的流照来到你的身边。鸿雁善于长途飞翔,但不能伴着月光飞度而来;鱼龙潜跃江心空泛起层层波纹,也难以游到你的面前。昨夜梦中看见闲潭落花,可惜春已过半你还不回家。江水不停地流淌,快要把春天送走,江潭的落月也渐渐向西斜。斜月沉沉,落入茫茫的海雾之中;地北天南,望不尽山山水水无限的路。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能乘着月色归来,落月的余辉照满江树,仍然牵引着人们的情愫。 (吴小林) 【鉴赏】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飞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 从上述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月亮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呢? 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 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 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 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斑斓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样子。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霰:雪珠。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纤尘:微细的灰尘。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像车轮,故称月轮。穷已:穷尽。悠悠:渺茫、深远。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水边。扁舟:孤舟。月徘徊:指月光移动。妆镜台:梳妆台。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相闻:互通音信。逐:追随。月华:月光。鱼龙:偏指“鱼”,信使。文:同“纹”。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乘月:趁着月光。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大意】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楼上不停移动的可爱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回家,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 字数:1282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9-50页.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
诗歌篇名。唐张若虚作。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今人李泽厚《美的历程》:“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的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觉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今人袁行霈说:“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诗鉴赏集》)。今人吴翠芬说:“《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唐诗鉴赏辞典》)。此诗以月亮升起、降落的运行过程为线索,极有层次、极其细腻地展开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描写。它精细美妙地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种种幽美景色,同时又以这种自然美为背景,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相思离别之情;在对自然美、爱情美的描写中,又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思索与探求。虽然它有时迷茫,有时感伤,但反映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真谛的追寻,总的情调是健康向上的。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语言俏丽自然,韵调优美,初步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以月生起,以月落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又完全切合诗情的起伏,见其构思之精严,所以清王闿运称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