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
去年的芳草青青满地, 去年的桃杏依旧满枝, 去年的燕子双双来至, 去年的杜鹃花又开了,去年的杨柳又垂丝; 怎么去年去的人儿也,音书没半纸? ——明·冯梦龙辑《挂枝儿》 这首民歌借去年的春景重现,抒发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情思念与惆怅。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颇有感染力的画面: “芳草青青满地”、 “桃杏依旧满枝”、 “燕子双双来至”, “杜鹃花又开了”, “杨柳又垂丝”。这些景物样样皆充满生机,带着盎然的春意。全篇共七句,却用了五句“去年的……”句式,作者重点写去年的景色依旧,去年也是这么美的春色,去年和恋人同享这花香鸟语。这么美的景色在作者眼里只是去年的回忆,连去年的燕子都双双回来了,而去年去的情人连音书都“没半纸”。借“美景”来反衬作者的愁苦之情,是变心了还是出了什么意外?作者该是感到多么地惆怅和失望啊!在他(她)的眼中,这些景物不但没带给他喜悦,反而使他倍感凄凉,激起了他苦寂的心情,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 “怎么去年去的人儿也,音书没半纸。”末尾这一句点明了本意。前面几句用“依旧”、 “双双”、 “又”等词都使人联想到去年曾有过的斯景斯情,这青青的草地他们曾双双涉足,桃杏、杜鹃花为他们绽开了笑脸,燕子也双双对对为他们助兴,杨柳垂丝则有更深长的意蕴, “丝”是“思”谐音,寄寓了作者的情思与思念之情。他们曾拥有多么甜蜜的爱情啊。如今,景物依旧,人却未归,睹物思人,能不悲乎? “怎么”二字,淋漓尽致地刻划了作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这首民歌通篇没有“情”字,也没有“思”字,却生动地抒发了思念之情。选用“乐”景来反衬悲情,使人悲情倍增。 《春》
孤人儿,最怕是春滋味。 桃儿红,柳儿绿,红绿他做甚的? 怪东方,吹不散人愁气。 紫燕双双语,黄鹂对对飞。 百鸟的调情也,人倒不如你! ——明·熊稔寰辑《续选劈破玉歌》 本篇通过抒发春情,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性,剥夺人的爱情自由,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春天,万物苏醒,百花争艳,生机勃勃,是人们不能不为之动情的美好季节。早在《诗·召南·野有死麇》中,就有“有女怀春”的诗句。古乐府《子夜四时歌·春歌》中也称:“画眉忘注口,游步散春情。”翁承赞《柳》诗:“缠绕春情卒未休,秦娥萧史两相求。”然而在这首题为《春》的民歌中,却没有“怀春”、 “散春情”、 “缠绕春情”的兴致。剩下的只有“孤人儿”控诉“最怕是春滋味”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民间诗人对那个扼杀爱情自由的封建社会环境已经看透了,不抱什么希望了,唯一的只有对它发泄满腔的愤懑和斥责了,并且这种发泄,不光是感情的发泄,而且是寓情于理,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的自然春情,来映照封建社会实行禁欲主义、扼杀人的自然春情,是多么地不合理——完全违反自然规律。所以诗中斥责:“桃儿红,柳儿绿,红绿他做甚的?怪东风,吹不散人愁气。”连紫燕都能“双双语”,黄鹂尚能“对对飞”,百鸟皆可“调情”,为什么“人到不如你”?! 人不如鸟,这是明代启蒙主义思想家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惯用的例证。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就发出了这样的责问:“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百鸟尚且皆能自由地调情, “人到不如你! ”诗人的这句感叹,对封建礼教的极端不合理——扼杀人的自然本性,违反自然规律,该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有力控诉啊! 寓情于理,又由理生情——这个“理”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封建理学之理,而是客观自然规律之理——这种情与理的统一,是本篇的主要艺术特色。它既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又富有启蒙的哲理性,而丝毫没有空洞说教的气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