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折杨柳歌》(北朝乐府民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折杨柳歌》(北朝乐府民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这是《折杨柳歌》的第五首。按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歌》五首,又有《折杨柳枝歌》四首,两组中第一首相同,可见这些作品并非都是有次第的组合。这首诗与离别无关,它是一首北国健儿的赞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一开头就是这样两句回环赞语,叫人读着感到新奇、够味。是的,“健儿须快马”,无快马则不能冲锋陷阵、追亡逐北;“快马须健儿”,无健儿则难以制御,也难能显出追风逐电的神速。他们相互为用、相得益彰。这是对健儿的赞美,对快马的赞美,赞美快马终归是赞美健儿。北朝乐府写马者大率如此,如《琅琊王歌》:“快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骏马崇拜即是英雄崇拜。这两句“健儿”、“快马”往复成文,又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形象感,仿佛电影里快速迭现的镜头:健儿快马,快马健儿,奔驰而来,呼啸而去……这情景多么壮烈!这两句的节奏又是十分急促、刚劲,读着这样的诗句,伴随着“健儿”、“快马”的意象,仿佛可以听到“跋(bì·bá)”、“跋”的马啼声。于是下两句就水到渠成了:“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黄尘下”意谓战阵之中,“别雄雌”,分出高下胜负。这是预言,健儿如此英武、勇决,其结果自不言而喻。《企喻歌》是这样描写健儿的所向无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波即播也)。”用比喻展现了行为的结果;这首诗着重写健儿的形象、气度、行动,未及结果,似更耐人寻味。“跋黄尘下”,人们不难想象其中尘土蔽天、马蹄答答、杀声阵阵的情形,就像王维所写的:“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李陵咏》)这两句还十分酷肖健儿的那种挑战的口吻,益发显出其英风豪气。 这首乐府诗和上面提到的《琅琊王歌》、《企喻歌》,都充分地表现了北方各族人民剽悍的个性、尚武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作品在南朝乐府和当时文人诗中是难能读到的,直到唐边塞诗兴起,这样的快语豪情才又复现。应当说,“河朔之气”是唐边塞诗发脉之一。 《折杨柳歌》(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一个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以此为题的乐府诗汉代就有了,现存的作品以南北朝时期为多。这是北朝乐府,原有五首,这是第一、第二首,内容相贯,当是征人临行之际与其妻相为赠答之词。 上首为征人词。起言上马不拿马鞭,是不愿鞭马前行的意思,“反折杨柳枝”,这“反”字语气很重,以杨柳枝代替马鞭,见出行者临行时对家人是如何留恋了。“蹀”,行,“座”,同坐。这时征人听着走着的人、坐着的人吹起送行的乐曲,心里就更难受了。“吹长笛”很可能就是吹奏《折杨柳》曲,此曲本属“横吹曲”,李白《洛城闻笛》就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之句。临行折杨柳,又听《折杨柳》曲,其心情自然加倍惆怅。“行客儿”,自称,见出北人的粗犷。称谓中似还含有对自己奔走道路这种命运的怨忿。这首诗语言十分朴质,真是行色匆匆之际脱口而出的话。“上马不捉鞭”写留连之状亦甚新鲜,且切合北人实际,若南方人写来就是“愿得篙橹折”(《那呵滩》)了。 下首为妇人语。丈夫出征她自然也十分愁苦,“愁”、“不乐”意思相同,这朴拙的重复正见出愁苦的份量。于是她生发了美妙的想象:“愿作郎马鞭”,出入都挂在心爱的人臂弯上,行着、坐着都倚在心上人的膝盖边。也就是要和丈夫形影不离。这样的想象前人诗文中也曾写到,张衡在《同声歌》中为女子代言:“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陶渊明在《闲情赋》中曾陈述“愿在衣而为领”、“愿在眉而为黛”等十种情形,以表示与佳人永不分离。这些想象自然比“愿作郎马鞭”来得丰富,但基本不出衣衾、闺房范围,显得有些柔弱,而这一“愿”就比较健朗、有力,这个女子要追随郎走向更广大的生活天地。同时这一“愿”的发出也显得比较自然,是从郎“上马不捉鞭”发挥,她就要作鞭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鞭还并不是简单的类比,而含有生动、形象的象征意蕴:“出入擐郎臂”这不就像一对恩爱情侣挽着臂出出进进吗?“蹀座郎膝边”这不又像夫妇相依偎时那亲昵的情态吗?这样的想象更具有生活实感了。我们赞叹这个女子想象的机智、美妙,更赞叹她的热烈、真率。北朝乐府中的女主人公气质一般显得刚健,对情爱的追求也显得大胆、直露,“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地驱乐歌》),这样的诗句就有不少。 前面说过这两首乐府内容相贯,这从语句上也看得很明显。上面已提到马鞭了,还有上首末句“愁杀”,下首第一句又是“愁”,两首又都有“蹀座”一词,这都形成了蝉接关系,说是赠答,大约是不错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