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扁鹊见蔡桓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③,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④!” 居⑤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⑥。桓侯故⑦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⑧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⑨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⑩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1),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2)。”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扁鹊”句——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蔡桓公,春秋时蔡国国君,与鲁桓公同时,与扁鹊相去约200年。《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作齐桓侯,时间亦不合。寓言小品或源于传说,或依托比附,人事往往不能确指。②有间——有一会儿。③腠(cou)里——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④“医之好治”句——意谓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作为自己的功劳。⑤居——停,过。⑥还走——转身逃走。还,通“旋”。⑦故——特意。⑧汤熨——汤,同“烫”,用热水焐;熨(wei),用炒热的药物敷患处,以散寒止痛。⑨针石——指针刺疗法。针,指金属针;石,指石制针。⑩火齐——即火齐汤,一种治疗肠胃病的清火药剂。齐(ji),同剂。(11)“司命”句——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命运的神。属,管。(12)“臣是以”句——是以,即“以是”,因此。无请,不问,不再说话。 赏析这则寓言小品以桓侯之病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叙述了桓侯的病情发展、扁鹊的再三劝谏,以及桓侯的执拗态度,构成一则结构完整而意味隽永的小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刻画出扁鹊和桓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桓侯,刚愎自用,讳疾忌医;扁鹊,敢言直谏,进退得宜。两种性格的撞击,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诙谐幽默中带着冷嘲热讽。这种相反相成的喜剧效果既引人发笑,更启人沉思。 作者将宗旨寄于叙事,故而在行文中洗净铅华,直陈其事。在平直、简略的叙事中,层层深入地阐明“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老子语)这样一条深刻的道理。以扁鹊逃秦、桓侯病死作结,使所要阐明的道理顿然显豁。司马迁在《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全录这则故事后,总结出“使圣人预知微”、“使良医得早从事”的教训,并归纳出六种影响疾病治疗的社会心理,其中“骄恣不论于理”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扁鹊见蔡桓公》[原 文] 扁鹊见①蔡桓公,立有间②,扁鹊曰:“君③有疾④在腠理⑤,不治将⑥恐⑦深⑧。”桓侯曰:“寡人⑨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⑩好(11)治不病(12)以为功!” 居(13十)日,扁鹊复见(14),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15)深。”桓侯不应(16)。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17)桓侯而(18)还(19)走(20)。桓侯故(21)使(22)人问之(23),扁鹊曰:“疾在腠理,汤(24)熨(25)之所及(26)也;在肌肤,针石(27)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28)之所及;在骨髓,司命(29)之所属(30),无奈何(31)也。今在骨髓,臣(32)是以(33)无请(34)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35)扁鹊,已逃秦矣(36)。桓侯遂(37)死。 [注 释] ①见:进见,谒(yè)见。②有间(jiàn):短时间,有一会儿。③君:古代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臣下对君主说话时要敬称“君”,译作“君王”或“您”。④疾:病。古人将“疾”、“病”分开对举时,“疾”指小病,“病”指大病。⑤腠(còu)理:中医术语,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⑥将:将会。⑦恐:恐怕。⑧深:原指水深,引申为程度深,这里指疾病加深,病情加重。⑨寡人:寡德之人,意为道德修养不好的人。古代王侯或士大夫的自谦之词,唐以后才为皇帝所专用。⑩之:结构助词,用在“医好治不病”这个小句子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11)好(hào):喜好。(12)不病:没病的人。这里的“病”,指病了的人,动词用如名词。(13)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把。之,指“好治不病”的事。为,当作。(13)居:止息,停留,这里,是“待(dāi)”的意思。(14)复:又。(14)扁鹊复见:即“扁鹊复见桓公”的省略。(15)益:副词,更,加,越来越。(16)应(yìng):应答,理睬。(17)望:向远处看,这里是“远远望见”的意思。(18)而:就。(19)还(xuán):同“旋”,回转,这里指“转身”。(20)走:跑。(20)故:副词,特意。(22)使:派遣。(23)之:指“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24)汤:同“烫”,用热水焐(wù)。(25)熨(wèi):用药物热敷。(26)所及:所能达到的地方。及,够得着。(27)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里借指针刺疗法。(28)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29)司命:传说中主宰生命的神。(30)所属:所管辖的地方.属,管。(31)无奈何:无能为力。奈何,如何,怎么办。(32)臣:先秦时的官吏、百姓对国君和贵族官僚自称为臣,表示谦卑,可译为“我”。(33)是以:即“以是”,因此。以,因为,由于。(34)无请:不问,不再说什么。(35)索:求,找。(36)已逃秦矣:即“扁鹊已逃于秦”的省略。 扁鹊,承前省略。 于,到。(37)遂:终于。 [译 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有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病在皮肤的纹路里,要是不治,恐怕会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说:“医生总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作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如今在皮肤肌肉之间了,要是不治,就会更加厉害的。”桓公没有理睬(他)。扁鹊走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公,说道:“您的病在肠胃一带了,要是不治,还会更恶化的。”桓公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再)过十天,扁鹊望见桓公,转身就跑。桓公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回答道:“病在皮肤的纹路里,热水焐和药物热敷的力量就能够得着;病在肌肉一带是针刺疗法的力量就够得着的;病在肠胃一带,是火齐汤的力量能够得着的;(要是)病在骨髓一带,那就是管生死的阎王爷的事了,(人是)无能为力的。现在病已经在骨髓里了,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感到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终于病死了。 [鉴 赏] 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诉人们讳(huì)疾忌医的后果的严重性,它能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比如: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何对待别人正确的批评,如何见微而知著,防患于未然等。 故事一开始写扁鹊三劝桓公及早治病,而桓公“不悦”、“不应”,反而怀疑扁鹊想“治不病以为功”,直到病入膏肓,扁鹊“望而还走”,仍不觉悟。接着通过扁鹊回答桓公派来的人的质询,点明文章的中心——要“图难于其易”,如果病入膏肓,就不可救药了。最后,以桓公之死证明扁鹊的预见和不“图难于其易”的恶果。 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记叙桓公病情的发展,层层推进,脉络分明。文章的语言既准确又生动。随着病情的发展,扁鹊的语气也因之而异:“病在腠理”时用“疾”,“疾”加深后用“病”,轻重分明。说对方的病“将恐深”时还只是担心,说“将益深”时是肯定,说“无奈何”时则是绝望。再如写桓侯听到扁鹊说他“有病”时,不是“不应”就是“不悦”,甚至怀疑对方用心不良,断言“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刚愎自用,傲气凌人,可是等到“体痛”难熬时,他又派人急“索”扁鹊,那种病入膏肓,急于求治,害怕丧命的惶恐心情与前面的刚愎自用,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听惯了颂歌的统治者的顽固和愚昧。 字数:2242 [作者及作品简介] 《韩非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1),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2),不治将恐深(3)。”桓侯曰: “寡人(4)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 ! ”居十日(6),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7),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8)。扁鹊出,桓侯又不悦(9)。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0)。桓侯故(11)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2); 在肌肤,针石(13)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14)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15)。今在骨髓,臣是以(16)无请(17)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8)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释〕(1)有间: 有一会儿。(2)腠(cou)理: 皮肤部分。(3) 将恐: 恐怕要。深: 甚,厉害。(4)寡人: 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5)好.喜欢。不病: 没有病。以为: 以之为。(6)居: 止,停。(7)肌肤:肌肉。(8)应(ying): 答应,理睬。(9)悦(yue): 高兴。(10)还:同 “旋” ,回转,掉转。(11)故: 特意。(12)汤: 同 “烫” ,用热水焐。熨: 用药物热敷。(13)针石: 金属针和石头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14)火齐(ji): 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 同“剂” 。(15)司命: 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 管。奈何: 怎么办,怎么样。(16)是以: 就是 “以是” ,因此。(17)无请: 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 问。(18)索: 寻找。 〔鉴赏〕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喻老》篇是韩非用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来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文章。“喻” 指的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道理的一种方法。在《喻老》篇中,韩非将《老子》哲学中的一些命题注入了新的内容,克服了原有的消极玄虚的唯心主义糟粕,改造并发展了其中的朴素辩证法,同时还把现实斗争中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使之具有普遍意义。韩非在阐发《老子》第六十三章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命题时,提出了 “欲制物于其细” 的观点。接着,他又引用了一些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来说明这一观点。《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其中的一则。《扁鹊见蔡桓公》以二百字的篇幅,分为五个层次叙述了一个结构完整而意味隽永的故事。从“扁鹊见蔡桓公” 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为第一层,是故事的发生,写扁鹊指出蔡桓公有病,但桓公却怀疑扁鹊此说的用心。“扁鹊见蔡桓公” 一句,交代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扁鹊,古代名医,姓秦名越人,又称卢医,鄚县(位于今河北省任丘县)人,由于医术高明, 人们就用传说中黄帝时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下文的桓侯,名封人,蔡国国君,公元前714年至前695年在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引此事时作齐桓侯,与《韩非子》异)。扁鹊指出桓侯有病并非凭空妄说,“立有间”一句表明了医师对病人有过一个观察容貌气色而后诊断的过程。此时桓侯的病症尚在表皮,只须药物热敷即可除去。但桓侯对于这种萌芽状态的疾病并未引起重视,他先是断然否认,自称“寡人无病” ; 又在扁鹊离开之后,把这位其时已负盛名的绝代名医看作沽名钓誉之徒,认为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就真正是讳疾而又忌医了。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 为第二层,是故事的发展,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肌肤,扁鹊复见,桓侯不予理睬。“居十日”三字,反映了桓侯之病所以由腠理发到肌肤经历的过程(以下几个层次含义与此同); “扁鹊复见”一句说明他对桓侯采取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并未因为桓侯断然否认有病而放弃对他的谏劝治病; “君之病在肌肤” ,回应前文“不治将恐深” ,这证明了扁鹊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虽然此时桓侯的病症也还只是在肌肤,用金针石针就可以治疗,但扁鹊的话仍未引起桓侯应有的重视,他不仅未予理睬,而且对扁鹊的做法表示了不悦。接下来的“居十日” 至“桓侯又不悦”为第三层,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肠胃,但桓侯依然不加理睬。再往后的“居十日” 至“臣是以无请也”为第四层,是故事的高潮,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骨髓,酿成不治之症,扁鹊也感到无可奈何了。这一层起首就写“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表明了桓侯之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连扁鹊这样的名医也无计可施。接下来写扁鹊“还走” 的做法虽然引起了桓侯的惊奇,然而也仅仅是对扁鹊行为的惊奇而已,他并未理解这一行为的含义,更没有觉察到问题的严重,因而只是“使人问之” ,而毫无求医的意向,可见他的思想已经麻木到了何等的程度。以上数句说明桓侯之病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中尚可奏效的治疗方法。最后指出桓侯之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而非人力之可及,同时也是交代了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的原因。从“居五日” 至“桓侯遂死” 为第五层,是故事的结束,写桓侯病重身死。扁鹊多次谏劝桓侯及时治疗,桓侯均未采纳。一直到遍体疼痛之后才“使人索扁鹊” ,但已为时过晚,终于不治而死。扁鹊逃秦,一方面说明他对桓侯之病实已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统治者惯常的迁怒与诿过的做法深感畏惧。故事至此虽戛然而止,但它却留给了我们极为深刻的启示。它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于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由量到质的变化,以致最终酿成大害; 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而知著,及早加以提防。桓侯之病正经历了这样一个由隐蔽向显著发展的过程。它由腠理而至肌肤,由肌肤而至肠胃, 一时虽造成彻骨之痛,但病情却仍在不间断地逐步发展,以致由肠胃而至骨髓,发生了由量向质的转化,终于使桓侯陷入了无可挽回的绝境。此外,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认真听取意见,尤其是听取有远见卓识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 而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则是取祸之由。试想桓侯若是听取了扁鹊的建议,即使在病入肠胃之时,也还有救治的余地,决不至于丧命。正由于他拒绝了扁鹊的正确建议,才惹下了致死之祸,使扁鹊这样的名医也回天乏术了。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全文以桓侯之病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叙述了病情的发展、扁鹊的再三谏劝以及桓侯的执拗态度。每一层次中对于病情的叙述既是上一层次的必然发展,又为下一层次作了必要的铺垫,显得自然而合乎情理。在语言运用上,也显得平直而贴切。作者意在叙事,全无夸饰的形容,扁鹊敏锐入微的观察,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桓侯固执不知变通的态度,虽不事词藻的修饰,却都写得自然明白。说理部分也采用逐步深入的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写得脉络清晰,确切可信。最后以扁鹊逃秦,桓侯体痛遂死作结,无一赘言而使结局顺理成章,主题顿然显豁。 字数:2782 柳士镇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7-160页.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④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⑤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⑥,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⑦。桓侯故⑧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⑩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1)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12)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13)无请(14)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今河北任丘)人。当时人认为他的医术可以同黄帝时的良医扁鹊相比,就叫他“扁鹊”。蔡桓公,蔡国的国君,下文称“桓侯”。 ②〔有间(jiàn)〕好一会儿。 ③〔腠(còu)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组织。 ④〔寡人〕寡德的人。古时诸侯自称的谦词。 ⑤〔居〕停留,过了。 ⑥〔肌肤〕肌肉。 ⑦〔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转回,掉转。 ⑧〔故〕特地。 ⑨〔汤熨〕汤,用药湿敷。熨,用药热敷。 ⑩〔针石〕金属的针和玉石的针。按一定的经脉穴道,把针石刺入体内,可以治病。 (11)〔火齐(jì)〕火齐汤,清火的药剂,治肠胃病的汤药。 (12)〔司命〕主管生死命运的神。在上古人们认为人的生死命运是由神主管的。 (13)〔是以〕就是“以是”,因此。以,因为、由于。 (14)〔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 【译文】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如果不医治,恐怕将要严重起来。”桓公回答说:“我没有疾病。”扁鹊退出后,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没有病的人,想借这个来表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肌肉里面,如果不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公不理睬,扁鹊退出,桓公又不大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如果不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公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了桓公转身就往回跑。桓公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肉之间,用药湿敷或热敷,药力是能够达到的;在肌肉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够达到的;在肠胃里面,是火齐汤的力量能够达到的;在骨髓里面,那是主管生死命运的神决定的,没有办法医治。现在病已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请求给他治疗了。”过了五天,桓公周身疼痛,派人到处寻找扁鹊,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死去了。 字数:1161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59-260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