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画《春江晓景》,共二幅,原画久已失传。苏轼为它们题了诗,一幅一首,今并存。从苏诗看,可以知道一幅画的是鸭戏图,另一幅画的是雁归图。这是选了题鸭戏图的诗。

河豚上市,正值农历二月的节令。这时,桃花始发、春江乍暖、芦荻生芽、岸柳飞花、蒌蒿满地,宋梅尧臣有《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云: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惠崇将这些江南春日的风物,绘于一画。画虽然不存于世,但赖着苏轼的诗,我们可以想象出画家是很善于把握事物特征的。 “桃花三两枝”,恰是早春二月的物候。 “春江水暖”,江水开始转暖,鸭在戏水, 所以说“鸭先知”。家禽最先感知江水转暖,这在绘画上是难以表达的,而画家惠崇十分聪慧,他用鸭子戏水的动态,来传达鸭子迎春的欢快。而画家的匠心,却被能诗善画的苏轼体察出来,写出这一联脍炙人口、名闻遐迩的诗句来。苏轼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春风在流水, 凫雁先拍拍。” (《游桓山会者十人得泽字》)也是这个意思。 “蒌蒿满地芦芽短”,惠崇并不是泛泛地画景物。蒌蒿,白蒿,据《尔雅》郭璞注:“蒌蒿, 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淮一带人用蒌蒿做鱼羹。芦芽, 就是芦笋,用它和河豚鱼同煮,据说可以解毒。 (《本草纲目》)正因为蒌蒿、芦芽与鱼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画家将它们画在一幅小景里。诗的结句“河豚欲上时”点明节令,将上述诸多风物有机地绾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诗境,恰当地表现了画的意境。

这首苏诗,曾经引起过一桩公案。清人毛奇龄与汪蛟门谈论宋诗,汪举出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句,以为它胜过唐诗。毛奇龄不以为然,说: “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 ‘花间觅路鸟先知’(按,此为唐张谓《春园家宴》诗中句。)此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鸟习花间故也。先者,先人也。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以鸭,妄矣。” (载《西河合集·诗话》)后来,王士禛《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都驳过毛的说法,毛奇龄的学生张文梵《螺江日记》则为之辨诬。他们的争论,没有注意到一个基本事实:这是一首题画诗。还是钱钟书《谈艺录》说得好: “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芦、鸭等物,故诗中遂遍及之。西河未顾坡诗题目,遂有此灭裂之谈。”鉴赏题画诗,必须注目于画面的景物、画家的匠心,如果就诗论诗,难免皮相之见。在东坡诗的这桩公案里,我们难道不应该悟出这些道理吗?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一题作《惠崇春江晚景》,或题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写的一首题画诗。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了画境,又扩展和深化了画境。

惠崇是能诗善画的僧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其“工画鹅、雁、鹭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这首诗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 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这些应当都是画中所有。分别来看,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从这三句诗,大致可以想见这幅画的取景和布局。

欣赏一幅画,如果只局限在目所能见的范围之内,那么,画笔所描摹、画面所展示的只是景物的色彩、形态、位置、数量、体积。就惠崇的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桃花之盛开、春江之溶漾、桃枝之在竹外、鸭群之在水上、蒌蒿之密、芦芽之短,这是画家在自然界所能见到的,也是欣赏画的人在画幅上所能见到的。但是,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些,无论在自然界或画幅上,都不是目所能见,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而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罗列。这生机和情趣,可以是画幅本身所蕴含而由诗人的灵心慧眼发掘出来的,也可以是画幅所无而由诗人赏画时外加上去的。这也就是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当然,读者用心之所以然,不应是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其想象的契机、联想的线索,应当是有端倪可寻的。诗人在欣赏惠崇这幅画时所以产生“水暖鸭先知”的想象,是因为画面本来有水有鸭,更从桃花开、蒿芦生所显示的季节而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至于诗人之写“河豚欲上”,可以是因画面景物,而想起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的前四句“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更可能是从河豚食蒿、芦则肥,初生的蒿、芦又可用以羹鱼而生发的联想。可以与这首诗参读的有作者的一首《寒芦港》诗:“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𫛜鱼肥。”两诗所写景物、季节及其思路,都很相似。

题画诗是题在画上的,应当做到诗与画两相映发,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同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又应当离开了画仍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今天,尽管人们早已看不到惠崇的这幅画了,而苏轼的这首诗却依然是众口传诵的名篇。不必看画,只从这首诗所再现的景物美、所创造的意境美,从诗人所表露的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兴会中,读者自会为之吸引,受到感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