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师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师说》

[原 文]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②,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⑥解惑⑦也。人非生而知⑧之⑨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⑩,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11)吾前,其闻(12)道也固先乎(13)吾,吾从而师之(1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15)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16)道也。夫(17)庸知(18)其年(19)之(20)先后生于吾乎?是故(21)无(22)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3)也。

嗟乎!师道(24)之(25)不传也久矣!欲人之(26)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7)也远矣,犹且(28)从师而问焉(29);今之众人(30),其下(31)圣人也亦远矣,而耻(32)学于(33)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4)。圣人之所以(35)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6)皆出于(37)此乎?爱其(38)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9)也,则耻师(40)焉(41),惑(42)矣。彼(43)童子之师,授之(44)书而习其句读(45)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6),小学而大遗(47),吾未见其明(48)也。巫医(49)乐师(81百)工(50)之人(51),不耻(52)相师(53)。士大夫(54)之族(55),曰(56)师曰弟子云者(57),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58)与彼年相若(59)也,道(60)相似也,位卑(61)则足(62)羞,官盛(63)则近(64)谀(65)。”呜呼!师道之(66)不复(67)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8),今其智乃(6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0)!

圣人无常(71)师。孔子师郯子(72)、苌弘(73)、师襄(74)、老聃(75)。郯子之徒,其贤(76)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77)不如师,师不必贤于(78)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79)有专攻(80),如是(82)而已。

李氏子蟠(83),年十七,好古文(84),六艺(85)经(86)传(87)皆通(88)习之,不拘(89)于(90)时(91),学于余。佘嘉(92)其能行古道(93),作《师说》以(94)贻(95)之。

[注 释]

①学者:这里指求学的人。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③所以: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用来……的人”,“靠他来……的”。④道:道理。这里指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⑤受:通“授”。⑥业:学业。⑦惑:名词,疑难问题。⑧知:懂得。⑨之:指“道理”。⑩从师:跟从老师学习。从,跟从。(11)乎:介词,于,在。(12)闻:这里是“懂得、理解”的意思。(13)乎:介词,于,比。(14)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师。(15)亦:连词,假设,如果。(16)师:动词,指学习。(17)夫(fú):语首助词。引发议论,可不译。(18)庸知:岂管,哪管。(19)其年:他的出生年月。(20)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21)是故:因此,所以。(22)无:不论。(23)所存:存在的地方。所,处所,地方。(24)师道:从师之道,从师的风尚。道,风尚。(25)之:取消“师道不传”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中的主语。(26)之:取消“人无惑”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欲”的宾语。(27)出人:超出常人。(28)犹且:尚且,还。(29)焉:于之。于,向。之,指代老师。(30)众人:一般人。(31)下:低于。(32)耻: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耻。(33)于:向。(34)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愚”是名词,后一个“圣、愚”是形容词。益,更加,越发。(35)之所以:……的原因。(36)其:大概。(37)于:从,自。(38)其:自己的。(39)其身:他们自己。(40)师:从师。(41)焉:语气词。(42)惑:形容词,糊涂。(43)彼:那,那些。(44)之:其,指童子。(45)句读(dù):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中的字句。(4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这四个短语构成一个分句,如按正常顺序排列,应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可以构成两个结构相同的分句。作者为了使句子紧凑上口,故意把两个分句合成一个分句,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打乱它原有的顺序,拆成两句。之,两个“之”都是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或,代词,有人,有的人。不,通“否”。(4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如名词,分别指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遗,弃。(48)明:明智,通情达理。(49)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是进行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81)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50百)工:各种工匠。(51)之人:这类人。之,这。(52)不耻:不以……为耻。(53)师:动词,学习。(54)士大夫:我国封建时代对读书做官的知识分子的称呼。(55)之族:这类人。族,类。(56)曰:称呼。(57)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58)彼:他。(59)相若:相似,相近。(60)道:这里指品德和学问。(61)位卑:地位低的。卑,低下。(62)足:值得。(63)盛:大。(64)近:形容词用如动词,近似。(65)谀(yú):阿谀,当面讨好人。(66)之:取消“师道不复”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67)复:恢复。(68)不齿:不值得启齿(开口),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69)乃:竟然。(70)其可怪也欤:恐怕是令人奇怪的吧。其……欤,表示测度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大概……吧”、“或许(恐怕)……吧”。(71)常:固定,不变的。(72)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73)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音乐的事。(74)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学过弹琴。(75)老聃(dā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76)贤: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品德和才能。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7)不必:不一定。(78)贤于弟子:比第子高明。贤,良,高明。于,比。(79)术:技能和学业。(80)专攻: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82)是:此。(83)李蟠:唐贞元十九年进士。(84)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散文。(85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86)经:经书。(87)传(zhuàn):解释经书的著作。(88)通:普遍。(89)拘:局限,限制。(90)于:被,受。(91)时:时尚,时俗,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92)嘉:赞赏。(93)古道:这里指古人从师之道。(94)以:目的连词,可译为“来”。(95)贻:赠送。

[译 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成为疑难的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道理自然比我早,我跟他学;出生在我之后的,(只要)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我学的是道理呀,哪管他年岁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唉!求师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是很难的了!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着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远远低于圣人,可是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为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想来都是出于这(道理)吧?(有些人)疼爱他的孩子,就挑选(好)老师去教他;(可是)对于他们自己,却以向老师求教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儿童的老师,(不过是)教给他文字,(帮)他学习如何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解答人们为人处世疑难的人啊!(孩子)读书不会断句,(懂得)找老师去教,(自己)有为人处世的疑难不能解决,却不找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这种人的智慧(在哪)啊。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都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可是)士大夫之流(如果)称老师,叫弟子,就大家聚在一起去耻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要笑),就说:“他同他岁数差不多,学问也不相上下,(称)地位低的(做老师)实在难为情,(称)官职高的(做老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能恢复,可想而知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之类,(是)士大夫所看不起(的),(可是)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岂不是可怪的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清教。郯子等人,他们的品德学问(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过“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各方面)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各方面)比学生高明,(不过是)懂得道理有个早晚,学术和业务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李家的后生,名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通习各种经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坏)风气的约束,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求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鉴 赏]

韩愈的《师说》不但说理透彻,雄辩有力,而且雄健劲拔,气势充沛。正如苏洵所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种雄浑的气势在《师说》中是怎样体现的呢?首先是立论坚实.正确。高屋建瓴,方能势如破竹。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在那个卑师轻道的时代里倡导尊师重道,其见识和胆略本身就足以震人心魄。其次,所发议论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带有强烈感情。正面论述,则侃侃而谈,入情入理,使人心折;针砭时弊,则有的放矢,或感叹,或讥嘲,或摹其口吻,或揣其心态,层层剥笋,步步进逼,势不可当。为了表观强烈而变化的感情,他还使用了不同的句型和不同的语气助词。如用反诘句表强烈的肯定,用设问句表委婉,用感叹句表对世俗的强烈不满和讽刺。文中计用“也”字十六次,“矣”字七次,“焉”字四次。这些句型的变化和语气词的运用,有助于表观起伏跌宕的感情和鲜明的爱憎,使全文具有磅礴的气势。

文中以古人与今人,圣人与众人,于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步步紧逼,使论敌无可置辩。

字数:4290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请参看《马说》“作者及作品简介”。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在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无论他们学业如何,出来都可做官。所以,社会上不重视老师,嘲笑从师学习的风气甚为严重。这就是《师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古代文体之一,属解释义理、抒发己见的议论文。

韩愈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师说》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 ① 道: 指孔孟之道。业: 指以攻读儒家经典为主的学业。惑: 指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受,通“授”。 ② 句读(dòu 豆): 即“句逗”。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③ 不: 同“否”。 ④ 郯(tán 谈)子: 春秋时郯国的君主,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少皞氏以鸟名官的事。 ⑤ 苌(cháng 长)弘: 周敬王时大夫,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音乐方面的问题。 ⑥ 师襄: 鲁国乐官,孔子曾向他学琴。 ⑦ 老聃(dān 丹): 即老子李耳,孔子曾向他问礼。 ⑧ 六艺经传: 六经的经文和注解。

这是韩愈著名的论说“师道”的文章。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当时韩愈倡言师道,抗颜为师,是冒着触犯流俗的危险,很需要一些勇气的。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只不过没有采用通常的驳论形式而已。

文章的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 “传道受(授)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

第二段开头,紧承上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两个语气强烈的感叹句: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笔捩转,总起这一段的批判内容,其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做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在韩愈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骜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 “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艺概·文概》)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近代林纾说: “大家之文,每于顶接之先,必删却无数闲话,突然而起,似与上文毫不相涉。”(《春觉斋论文》)本篇正是典型的例证。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字数:2635
刘学锴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师说》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2),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3),其闻道也(4),固(5)先乎吾,吾从而师之(6);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是故无贵无贱(9),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10)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11),其出人也远矣(12),犹且从师而问焉(13); 今之众人(14),其下圣人(15)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16)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17)也,则耻师(18)焉,惑矣(19)! 彼(20)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1)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22),吾未见其明也。

(23)医乐师(24)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28),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29)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30),官盛则近谀(31)。”呜呼! 师道之不复(32),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4)!

圣人无常师(35)。孔子师郯子(36)、萇弘(37)、师襄(38)、老聃(39)。郯子之徒(40),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1)。”是故弟子不必(42)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3),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4),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5),皆通习之(46),不拘于时(47),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8),作《师说》以贻(49)之。

〔注释〕(1)道: 指儒家学说。受: 这里同“授” ,传授。业,学业。惑: 疑难。(2)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有知识,懂道理。语出《论语·季氏》: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矣。”(3)生乎吾前: 出生在我前面,意思是年龄比我大。乎: 这里相当于“于”。下文“固先乎吾”的“乎” ,用法一样。(4)闻道: 懂得圣人之道。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5)固: 本来。(6)从而师之: 跟着他学。这里的“师”作动词用。师之: 以他为师。(7)师道: (向他)学习(他所懂得的)道理。(8)夫庸知其……: 哪里用得着问他的……。(9)是故: 因此,所以。(10)师道: 这里是“从师的风尚”的意思。(11)圣人: 指孔子等人。(12)出人: 高于一般人。(13)犹且: 尚且,还。(14)众人: 一般人。(15)下: 低于。(16)此:指上文所说圣人不耻从师而众人耻于从师这种情形。(17)其身: 他自身。(18)耻师: 耻于从师。(19)惑: 糊涂。(20)彼: 那。(21)习其句读(dou ): 学习(怎样诵读)书上的文句。句读:指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读: 亦作“逗”。(22)句读之不知……小学而大遗句: (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 (不知句读)从师,(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从师,学了小的丢了大的。(23)巫: 旧社会从事降神招鬼等迷信职业的人。(24)乐师:以歌唱奏乐为职业的人。(25)百工: 各种手工业者。(26)相师: 向别人请教。(27)族: 类。(28)曰师、曰弟子云者: 一用起“老师” 、“弟子”这类的称呼来。云者: 有“如此如此”的意味。(29)相若: 相似,差不多。(30)位卑则足羞: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31)官盛则近谀(yu): 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以为近于谄媚。(32)不复: 不能恢复。(33)君子不齿: 士大夫看不起(他们)。不齿:不屑与之同列。(34)其: 指君子。(35)常师: 固定的老师。(36)郯(tan)子: 春秋时候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内)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少皞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37)萇(chang)弘: 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音乐的事。(38)师襄: 春秋时候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弹琴。(39)老聃(dan): 春秋时候的哲学家,楚国人,姓李,名耳,谥号聃; 亦称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0)之徒: 这一批人。(4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这句话出于《论语》的《述而》篇。原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 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42)不必: 不一定。(48)术业: 学术和技能。专攻: 专修,专长。(44)李氏子蟠(pan): 李家孩子叫蟠的,为唐贞元十九年(803)进士。(45)六艺: 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经: 《六经》的正文。传: 《六经》的解释。(46)皆通习之:都在学习。通: 普遍。(47)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指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限制。(48)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嘉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的)正道。(49)贻(yi): 赠。

〔鉴赏〕柳宗元有几篇文章谈到韩愈的《师说》。一,《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这里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是指给社会上学业有成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唐朝时候,反对这样的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是狂人。只有韩愈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为了反对这种风气,批驳这种耻笑,他写了《师说》。二,《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里说: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这里讲的章句师,即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言道、讲古、穷文辞,即指给社会上学业有成的士人做老师。柳宗元愿意言道、讲古、穷文辞,但不敢做那样的老师,怕触犯风气,受到笑侮,这里显出韩愈作《师说》的勇敢。三,《师友箴·并序》: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 ” “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这里指出“为人师”要被众人耻笑。但士子不从师学道,在学道上怎么能够成就?说明从师的重要。这也说明韩愈作《师说》的重要。还有别篇谈到《师说》的从略。

从柳宗元的话里,看到韩愈作《师说》不是一般的论说,是为了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批驳错误的观点,不怕人们的耻笑,为建立新的师道而努力,是具有很大的勇气的。

《师说》一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什么要提“古之学者”呢?是针对当时的学者以从师为可耻说的。这个开头和结尾呼应。结尾说: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结尾说的“古道” ,即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师道”。这个开头也同文章中的论点相应,文章中提到“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两个“师道”,即“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从师之道。文章中提到“圣人无常师” ,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师道”。这个开头一直贯串全篇,不仅首尾呼应,并且脉络贯通。从行文的表达来讲,有提“必有师”的,有提“师道”的,有提“能行古道”的,又显得变化而不重复。

再说这里提出“传道受业解惑” ,与上引柳宗元的提“言道讲古穷文”不完全一样。柳宗元的三分法是三者并列的,“言道”相当于后来说的“义理” ,“讲古”相当于“考据” ,“穷文”相当于“辞章”。韩愈讲的“传道受业解惑”,不是三者并列的,是“传道”与“受业”并列,在道与业方面有惑,请老师来解惑,解惑是贯串在传道受业之中的。韩愈说的“传道” ,即柳宗元的“言道”,韩愈说的“受业”,即柳宗元的“讲古穷文”。柳不提“解惑” ,因为解惑已包含在“言道讲古穷文”之中,可以不提。韩提出“解惑”,是针对当时人以从师为可耻来说的。要驳斥当时人以从师为可耻的错误认识,所以提出解惑来。

这里提出“传道受业解惑” ,接下去讲“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有惑就该从师解惑,这是承接“解惑”说的; 再讲“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是承接“传道”说的。再下去是小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把“受业”放开不提。全文后面总结性的话: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呼应开头,“闻道”是承接“传道”说的,“术业”是承接“受业”说的,“解惑”却放开不提。为什么前面的承接不提“受业” ,后面的总结不提“解惑”呢?大概韩愈的意思,“受业”有两方面: 一方面指童子师的教句读,所以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样的“受业” ,当时人并不反对,所以可以不提,针对当时人的错误认识,只讲“传道” “解惑”。另一方面指接受专门术业,象“孔子师郯子、萇弘、师襄、老聃” ,即向郯子问少昊氏怎样以鸟命官,向萇弘学音乐,向师襄学弹琴,向老子问礼。因为“术业有专攻” ,所以孔子向这些专家学习,这个“受业” 是指接受专业知识说的。要向这些专家请教,说明孔子在这些专业知识上有惑,要请他们解惑,解惑已含在受业之中,所以只用“术业有专攻”来承接“受业”,可以不提“解惑” 了。上文的承接不提“受业” ,可由下文的承接“受业”来作补充; 下文的总结不提“解惑” ,因上文的讲解惑已作了说明。上下文互相补充,既讲得全面,又可以避免重复,这是善于剪裁的地方。

当时人反对在“传道受业解惑” 上从师,错误地以为“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认为彼此的年纪相近,对道的认识相似,不应该相师。以地位低为可耻,对官大的就恭维。作者用什么论点来反对这种错误的认识呢?他提出当时人尊信的圣人的话来做立论的根据,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当时的圣人指孔子,孔子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所以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来说明解惑从师的必要。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所以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提出“闻道”来,说明传道从师的必要。这里都引孔子的话来作证,使当时人不能不信服。那末为什么不明引孔子的话呢? 因为下文提到孔子以谁为师,又提到“孔子曰” ,两处提到孔子。要是这里的“非生而知之”和“闻道”都引“孔子曰” ,就显得重复。所以上面两处引孔子的话,不采取明引,把它融化在文章里,这里显出文章的变化来。

再看《师说》中的议论,为什么要提出“解惑”和“传道” 呢? 当时的士大夫之族,反对从师的理由,即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针对这种错误认识,作者认为由于只看重官大的就恭维,不理解解惑的重要。人不是生知,就有惑,就要解惑; 要解惑就要从师,不管年龄的大小,官位的高低。所以从非生知提到解惑从师的必要。这里含有对高官就恭维的藐视,用圣人来作比。圣人不是生知,也有惑,也要从师解惑。高官在认识上总比不上圣人,就更有惑,更要从师解惑。他不承认官高了就没有惑,就不要从师,这是他的高明处。针对“彼与彼,年相若也” ,就提出“生乎吾前” 和“生乎吾后” 来。不光年相若的可以相师,就是“生乎吾后” ,比我年纪小的,只要他“闻道也,亦先乎吾” ,我也该从他为师,并说明这就是“师道” ,用来破除“年相若” 的不能相师的说法。针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指出“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些议论都是有的放矢,是有力量的。在这里,把“道相似也”不宜相师这一点放下了,没有驳斥,是不是文章有疏漏呢?不是的。这点要放在下面讨论,所以这里先不谈。这也显出全文前后呼应安排的手法。

这篇是《师说》,说明什么是“师道”。说明的论点是有针对性的,但不采用驳诘的写法,所以不是列举对方的错误论点来加以一一驳斥,采用先说明什么是师道,再举出对方的错误意见来批驳。

这篇文章的另一特色,他不光是说理,还带有强烈感情。这种感情是从反抗流俗的嘲笑来的。“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两句感叹的话,反映了他的感情。“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用疑问句来表示感叹。

文章除了说理外,还举出例证来加强说服力。例证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地说的,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接下来就指出士大夫耻相师的错误。一种是具体指出的,象“孔子师郯子、萇弘、师襄、老聃” ,接下来就指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又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接下来就说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样说,就回答上面“道相似也” 的问题。不仅“道相似也” 的可以相师,就是对不如自己的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也可以认他为师来学习他的技艺。从而显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是符合圣人之道,是符合师道的,今之学者以从师为可耻是错误的。

全篇围绕着“传道受业解惑” 立论,善于运用对比运用排偶来展开议论,富有说服力。在对比排偶上又出以变化。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今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孔子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最后以今之学者李蟠的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经过这样的对比,李蟠的不耻相师与孔子的不耻相师一致,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致,是符合师道,从而显出今之学者耻相师是背离孔子之道,背离师道,是错误的。但作者的行文又出以变化,不象上面讲的那样呆板。比方他不提今之学者,说“士大夫之族” ,不提孔子不耻相师,说“圣人无常师” ,不提今之学者李蟠不耻相师,说“李氏子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显得他已是个学者了,却“不拘于时,学于余” 。在形式上不象对比,实际上是对比,显出行文的灵活变化。

再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与“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排比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也是排比句。排比句是对偶的,可以加强气势,但接下去的句子又有变化。象前一个排比句后接“吾师道也” ,是用散句; 后一个排比句后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从“是故”到“其皆出于此乎”这一长句是散句,但这一长句中的“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是对偶句。再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都是对偶句,下面的句子又都是散句。这些正是散句和偶句的错综变化,使文章写得有气势,又灵活变化,构成这篇文章语言上的特色。

字数:6151
周振甫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26-733页.

《师说》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11)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13)(14)(15)(16)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17)(18)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9),师之所存也。

嗟乎(20)!师道(21)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22)(23)人也远(24)矣,犹且(25)从师而问焉(26);今之众人,其下(2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28)学于(29)师。是故(30)圣益圣(31),愚益愚(3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3)皆出于此乎! 爱其(34)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5)也,则(36)耻师焉,惑(37)矣! 彼(38)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39)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0),或师焉,或(41)(42)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43)乐师(44)百工(45)之人,不耻相师(46);士大夫(47)之族(48),曰(49)师曰弟子云者(50),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51)也。位卑则足羞,官盛(52)则近谀(53)。”呜呼(54)!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55)不齿(56)。今其智乃(57)反不能及,其(58)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59)。孔子师郯子(60)、苌弘(61)、师襄(62)、老聃(63)。郯子之徒(64),其贤(65)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6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67)有专攻(68),如是(69)而已。

李氏子蟠(70),年十七,好古文,六艺(71)(72)(73),皆通(74)习之,不拘于时(75),学于余。余嘉(76)其能行古道(77),作《师说》以贻(78)之。

【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

③道:指儒家学说。

④受:通“授”,传授,讲授。

⑤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⑥“……者,……也”:表示判断。

⑦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季氏》:“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而,承接连词,就。

⑧孰:疑问代词,相当于“谁”。

⑨而:转折连词,却。

⑩乎:相当于“于”。

(11)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申为懂得,知道。

(12)师之: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之为师,即把他当作老师。

(13)夫:发语词。

(14)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15)知:管,过问。

(16)其:他,代指老师。

(17)是故:所以,因此。

(18)无:无论,不分。

(19)所存:名词性短语,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20)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21)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传统,风尚。

(22)其:指古之圣人。

(23)出:超出。

(24)远:差距很大。

(25)犹且:尚且,还。

(26)焉:相当于“之”,指代“道”。

(27)下:低于。

(28)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29)于:介词,向。

(30)是故:因此。

(31)圣:两个“圣”,前者指“圣人”,名词;后者为“圣明”,形容词。

(32)愚:前者是“蠢人”,后者指“愚昧”。

(33)其:表估量、推测语气副词,大概,可能。

(34)其:指代“众人”,他们。

(35)身:自己。

(36)则:有转折之意,却。

(37)惑:糊涂。

(38)彼:那些。

(39)句读(dòu):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4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均为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之”为前置标志。

(41)“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42)不:通“否”。

(43)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44)乐师:以歌唱、奏乐为职业的人。

(4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46)相师:互相学习,互相拜师。

(47)士大夫:主要指官僚阶层,亦指某些读书人。

(48)之族:之类,这一类。族,类。

(49)曰:称呼。

(50)云者:有“如此如此”之意。

(51)相若、相似: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52)盛:高。

(53)谀(yú):奉承,谄媚。

(54)呜呼:叹词,唉,啊。

(55)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5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申为并列、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57)乃:竟然。

(58)其:这,代词。

(59)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6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6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6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63)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64)之徒:这些人。

(65)贤:指个人的品德才能。

(66)“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泛指多数。

(67)术业:技能,学业。

(68)专攻:专门研究。

(69)是:指示代词,此。

(70)李氏子蟠:李蟠(pán),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韩愈的弟子。

(71)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72)经:“六经”本文。

(73)传(zhuàn):注解经典的著作。

(74)通:普遍。

(75)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76)嘉:赞许。

(77)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78)贻(yí):赠送。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如果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是大还是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分逗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可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字数:395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46-45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