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差半车麦秸》的发表与反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差半车麦秸》的发表与反响 《差半车麦秸》的发表与反响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是姚雪垠的成名作。1938年5月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1卷第3期上发表后,即受到评论界普遍的重视和好评,被认为是第一批抗战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评论者们称赞作品创造了一个新的典型。指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肩负着这个时代的阿脱拉斯型的人民的雄姿”(茅盾《八月的感想》),这是抗战文艺典型创造的主流,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罗荪在《抗战三年来的创作活动》中指出:作品写了一个农民战士的成长,但“并没有公式地把它写成一站出来就十分之十的英雄,主人公,他是带着许多先天的农民性格——落后的意识,走到抗日的队伍里来的。”在公式化,标语口号充斥文坛的抗战初期,它使人耳目一新。《差半车麦秸》是姚雪垠运用大众语言的探索和尝试。李广田在1948年《论语言》中称赞这篇小说的语言是“农民的诗”,表现了“一个农民应有的感情和知能”, “是真正的最好的‘活的语言’”。当时的评论也指出了作品的不足。黄绳在《抗战文艺的典型创造问题》中认为它没有令人信服地描写出主人公从被游击队释放到参加游击队这一天中心理上痛苦的矛盾斗争。也有人与《八月的乡村》作比较,认为小说“没有表现抗日斗争的真正的壮烈斗争”,是“贴着八股膏药”的“公式理论的客观主义”(未名《市侩主义的路线》)的产物。《差半车麦秸》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发生影响。 ☚ 关于《华威先生》及暴露黑暗问题的论争 关于小说“通俗”与“媚俗”的论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