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中夜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中夜坐》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晚年,正是诗人避世遁隐以求超脱凡尘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开首两句,从大处着墨,以写意的大手笔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间夜景图:在广漠幽深的天地之间,夜是那样地静谧,夜幕笼罩下的山间迷离阒寂,各种花草树木,在朦胧的夜色之下,形影斑驳,竞奇斗怪。简洁的文字绘出的却是一幅绝妙的图画,粗中有细,静中见动。夫禅道唯在于“悟”,悟性所至,寓万物以灵性。在作者的意念之下,各种草木充满生机,它们均在他的面前频“献奇怪”。其中以一拟人化的“献”字点拨生机,整个画面均活跃了起来。动态的画面恰恰与作者的禅道之“悟”一气贯通,景因情动,物与心应,这是一景。同时,我们透过这幅画面也可看到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另一幅人间世俗图,那就是: 在微茫的世俗社会,各阶层人物均在那儿奔走忙碌,姿态百出。其中,以 “天地间”隐指“世俗社会”,以“奇怪”隐指当时世俗社会人们的各种姿态。也许这就是作者遁隐脱世的真正动机,真正原因。 紧接着两句为我们描绘的则是另一幅景观,你看: 就在这幽寂迷茫而又充满生机的山林之间,一位“高人雅士”正静静地端坐于蒲团之上,合目舒息,运万物之灵于胸中,脱去人间一切欲念,追求极乐的人生之境,个中人生是多么惬意啊! “投老一蒲团”,投老,即到老、临老之意,蒲团,是用香蒲草、麦秸等编成的圆形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用。终生仅以一蒲团为伴,本是多么的单调乏味,但在作者笔下却是称心如意极了,因为 “山中”是 “大自在”的。其中一个 “大”字,淋漓尽致地渲泄出了作者对其理想——“超凡脱世”的向往追慕。禅道在悟,作者是已深得其 “透彻之悟” 了。独坐山中,入无我之境,时以草木为伴,驰神乎天地之间,免乎一切物累,远离世俗龌龊。此天地又是多么的广阔,生活又是多么的自在。这清新宁静的画面,恰与前面所展现的图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纵观前后四句,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恬静优雅的野老坐禅图: 山静,林奇,人安! 这是世俗的社会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但是,诗人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诗人早年并没有这种避世的思想。据元人李有《古杭杂记》载,文及翁后与同科进士泛游西湖时曾填《贺新郎》一首,词中有“余生日负澄清志”,“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从而可知,他早年即负澄清天下之大志,且对所谓的 “高雅之士”林处士之流是持戏谑态度的。但是,宋朝的覆亡,社会的凋敝,这对虽怀雄略大志但已做了宋代遗民的文及翁来说,不啻理想的破灭。于是,失去了精神支柱的他便去寻找另一种寄托——出世悟道。无可奈何之中,无力改变现实,只得与世无争。“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正是作者对佛禅境界追求的实现,这其实也只能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解脱。 《山中夜坐》![]()
文及翁 悠悠天地间, 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 山中大自在。 文及翁,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曾任参知政事,宋亡不仕,闭门著书。这首诗就是写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的。 诗题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属清幽,加之时当夜晚,蒲团静坐,气氛更为恬静淡泊,定下了诗的基调。 开头两句写山中景色。悠悠,状天地的寥廓,景象开阔深远。献,奉献,这里将草木拟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觉,竞相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这句隐喻宋亡后世态翻覆,种种怪事不堪入目。 后两句承“奇怪”而来,由写景转而写心境。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用。投老、到老、临老。在草木争奇斗怪的热闹场合中插入“蒲团”,本来是不协调的。加之是“投老”,坐一辈子,直到生命终结,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但面对社会现实而富于正义感的诗人,既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终老蒲团外别无他途。“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诗人对这种归隐生活,是十分喜爱和赞赏的。 据李有《古杭杂记》记载,文及翁及第后,与同科进士游览西湖,即席赋《贺新郎》一首。词中说:“余生自负澄清志。”又说:“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可见文及翁本来是一个胸有大志、一心图谋恢复的有为之士,从他对林处士的讥诮,也可看出他对那些自命风雅、不问国事的所谓“高人隐士”是如何深恶痛绝了。这样一位血性男儿,要在寂静的山林里孤坐蒲团以了残生,这里头当蕴含多少难言的隐痛!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亡国的哀痛和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闲适,内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应该说,这种“自在”的归隐生活,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对现实的抗争。 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词,其中写道:“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在清冷的山中夜晚,青灯独坐,念念不能忘情的,仍然是旧君故国,前朝父老。文及翁和刘辰翁的身世和心境,完全相通。 《山中夜坐》寒滩远嘶月,遗响到岩壁。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 灯微夜气分,星冷山露滴。 危坐独何为?人间睡方黑! 这是一首意境冷寂的五言律诗。宋朝亡后,诗人隐居林泉,求禅修道,希望能够忘怀尘世中的名利的烦扰,从而得到解脱。这首五律,记述了诗人参禅悟道的心理历程。 诗人为永嘉人,其诗受永嘉四灵赵师秀等人的影响显然易见。“寒滩远嘶月,遗响到岩壁。”首联用语清瘦,字敲句琢,颇有永嘉四灵之风。一个“嘶”字,写尽其凄楚。寒滩、嘶月、岩壁,几个意象无不含有冷寂、失望的意味。一片凄楚、清冷的月光,远远地笼罩着寂寞清寒的河滩,月光波动,似乎可以隐隐约约听到月光碰到岩壁的回声,夜是那么静,可也是那么凝重清冷。这种诗境的创造,与晚唐姚合、贾岛,南宋永嘉四灵,无不契合。贾岛曾经做过和尚,四灵崇尚禅宗。这种冷寂的境界,透出诗人对尘世的失望,只有在禅境中诗人才能寻求到慰藉。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悠悠,语意双涵,既指长久,又指纷杂。《易》:即 《周易》,因 《周易》可用来占卜,参悟盈虚玄理。颔联所用对比手法,描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做为封建士大夫,诗人自然懂得“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道理,“悠悠千古心”,道出了诗人留神千古兴废,不知尘寰困扰要汲汲于功名之心。可惜诗人生于南宋末世,随着江山易手,诗人经济之志、利禄之心早已化为南柯一梦。“悄悄一卷《易》”,“悄悄”二字,可见诗人世情之淡漠,早将一副热肠换过,来参悟洞明虚无玄理的易学。 “灯微夜气分,星冷山露滴。”诗人禅心萌动,眼观夜气降临,灯微光弱,显得分外寂寞。耳听得山露滴声,极为冷清,远远望去,星光一片凄迷。这种冷寂,虽极寂静,但仍不是禅宗空寂惮悦之境。禅宗认为,参禅者须领悟这三种境界,方才悟到真谛。初参禅时,智慧未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知禅在何处。渐有所悟,由色悟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到智慧洞明,顿悟虚无,念念皆禅,返本还源,依旧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诗人这首五律,尚未参悟到我、法、佛三者皆空之境,空寂之境时时放不下一个 “冷”字,可见仍停留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 “危坐独何为?人间睡方黑!”危坐:即端坐。时至夜深人静,万籁无声,诗人正襟危坐,意欲何为?诗人以设问做结语,让读者自觅答案。诗人夜深不寐,只能是潜心修行,思悟打破生死之关,获得彻底解脱。尾联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禅心逾来愈坚,暗示其终能达到响寂双亡之境。可惜的是,诗人不知求禅之最好方法是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一物不思,自可使有限的自我达到无限,从而达到“从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禅家至境。 此诗所述,可从中窥见宋末士大夫参禅之心境。由于元人一统华夏,南宋灭亡,这些封建士大夫报国无门,只好逃向禅宗寻求慰藉。他们身为南宋遗民,华夷之防的传统,故国之思,使他们不可能向元人输诚。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绝望以及国破家亡的失落感常常使得其诗境为冷寂的禅境,而不是完全解脱之后那种空寂禅悦之境。这既说明他们的禅功还不到家,同时也说明“云空未必空”,现实生活的折光仍可从他们的禅诗中折射出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