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对楚王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 “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 “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 ① 遗行: 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 ② 不誉: 不称赞,非议。 ③ 郢(yǐng 影): 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何处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般以为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④ 《下里》、《巴人》: 均当地民间俗曲。 ⑤ 属(zhǔ 嘱): 聚在一起。和(hè 贺): 跟着唱。⑥ 《阳阿(ē)》: 古歌曲名,亦作“扬荷”。《薤(xiè 械)露》: 古代挽歌名。 ⑦ 《阳春》、《白雪》: 均为古代楚国雅曲名。 ⑧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zhǐ 止): 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商、羽、徵均为古代五音之一。 ⑨ 鲲: 传说中的一种大鱼。《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⑩ 杳冥: 极高极远,目力难望的高空。 ⑪ 蕃篱: 篱笆。鷃: 鷃雀,一种小鸟。 ⑫ 墟: 山脚下。 ⑬ 暴: 同“曝”,晒。鬐: 鱼脊上的骨翅。碣石: 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境内,本在渤海中。 ⑭ 孟诸: 古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⑮ 尺泽: 一尺长宽的水塘,极言其小。鲵: 小鱼。 ⑯ 瑰、琦: 本指美石、美玉,这里以瑰意琦行指称高洁美好的情操和行为。

此文是用辞赋体写的散文。刘勰称: “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文心雕龙·杂文》)“对问”即指此文。在文体上,刘勰将其与枚乘《七发》、扬雄《连珠》等“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是属于不便单独归类的一类。称之为“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总之属于消闲遣兴的东西;“然讽一劝百”,亦不无寓托于其间。“负文馀力,飞靡弄巧”,文辞亦有可观者。

此文虽为宋玉明志之作,却不是直言其志,自我剖白,而是借喻晓理,以“对问”自辩;文中虽有驳论,却又不是短兵相接,针锋相对,而是迂回曲折地委婉自陈。它先虚设了楚王之问: “先生其有遗行与?”借楚王之口,将“士民众庶”对自己的不理解作为靶子亮出,然后又凭此造成的悬念,引出一番自己的辩答。在宋玉之对中,也不是急于申诉自己的清白无辜,而是虚与委蛇,先退一步: “唯,然,有之。”然后再从容地讲出自己的道理,颇显出受谤者的豁达大度及临辩时的儒雅与潇洒。

宋玉之辩是通过两组比喻来说理的。第一组是歌曲《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比较。他以楚人擅楚曲,一人唱有多人和为例,说明唱和者的多寡,是由于歌曲本身有着文野、深浅、高下、雅俗之分所决定的。《下里》、《巴人》为俗曲,属而和者数千人;《阳春》、《白雪》为雅曲,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故得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宋玉认为,曲高和寡,错不在“曲高”,只怪和者水平太低,欣赏能力太差,因此,“和寡”实在是衬托了其曲之超凡脱俗。显然,他是以“阳春白雪”自喻,标榜自己志趣绝俗、行为超群,其所作所为不被那些芸芸众生所理解,是不足为怪的。这里,宋玉的本意当然不在论说音乐,却触及到审美鉴赏上的“知音”问题。高雅的艺术精品,需要的是趣味高尚的“和者”。刘勰就曾由此引申出“知音其难哉”的慨叹: “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文心雕龙·知音》)陆机也从宋玉之论出发,提出了以俗济雅、雅俗共济的美学命题: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文赋》)此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遂成为文艺作品中雅与俗两类作品的代名词,引起历代文学家、理论家的诸多议论,其始正出于宋玉此文。

接下去是凤与鷃、鲲与鲵的比较。宋玉借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远翔南冥的意象,极力表现鸟中之凤与樊篱之鷃、鱼中之鲲与尺泽之鲵的不同志向。凤凰上击九千里,翱翔于杳冥之上;鲲鱼朝发昆仑,午游东海,暮宿孟诸,搏击之高,漫游之远,是目光短浅的鷃与鲵所不可思议的。它们跳跃于篱间,浮游于尺泽,“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量江海之大哉”!两个“岂能与之”,以一种极大的蔑视,嘲笑了篱鷃与泽鲵的浅薄,表现出君子不可与小人同日而语的傲岸气概。刘勰说宋玉“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就其“对问”中表现出的傲然之气来说,确实如此。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点出士中亦有圣洁、卑下之分,正如凤与鷃、鲲与鲵一样。举凡士中杰出之辈,必有“瑰意琦行”,必然“超然独处”,因此也必然有不为世俗所解之处。宋玉强调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那些世俗之民,“安知臣之所为哉”!结尾一句,气度非凡,既是作者对谤者的有力一击,又充分显示其自我欣赏、自命不凡的孤高情怀。

刘熙载曾说: “用辞赋之骈丽以为文者,起于宋玉《对楚王问》。”(《艺概·文概》)“对问”中,富于感情色彩的铺陈夸饰,排偶句法的运用,使文辞华丽,文势跌宕,文气委婉。用“绝云霓”、“负苍天”,极赞凤凰翱翔之高,气势雄浑,音节铿锵;用“朝发”、“暮宿”,西起昆仑,东游碣石,极叹鲲鱼遨游之远,酣畅淋漓,意象奇突。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此种排比、铺陈、夸饰,以及寓说理于譬喻、抒情之中的方法,已见杂文笔法之端倪。

字数:2401
高若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古代文学作品《对楚王问》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

辞赋篇名。战国宋玉作。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说:“惟贤知贤,士民口中如何定得人品。楚王之问,自然失当;宋玉所对,意以为不见誉之故,由于不合于俗。而所以不合之故,又由于俗不能知,三喻中不但高自位置,且把一班俗人伎俩见识,尽情骂杀,岂不快心!”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说:“此文腴之甚,人亦知;炼之甚,人亦知;却是不知其意思之傲睨,神态之闲畅。凡古人文章,最重随事变笔。如此文,固必当以傲睨开畅出之也。”上海古籍社《中华活叶文选》说:“这篇文章里,一方面暴露出宋玉继承了战国游士夸夸其谈、妄自尊大的浮夸作风,他的辩论,也只求用巧言辩舌取一时之胜、免一身之祸,和屈原那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憎爱分明,斗争不屈,相去很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襄王时期,宗室贵族把持朝政,排斥贤能,国事日坏,不仅迫使屈原忧忿自杀,而较为清醒的士大夫也同样受到迫害的黑暗情况。”今人王双说:“生活在楚襄王时代的宋玉,政治上不能施展才能。当时宗室贵族把持朝政,排斥贤良,争权夺势,置国事于不顾。对于不肯同流合污的宋玉,也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这篇文章写宋玉在楚襄王面前为自己的辩解。他用鸟中有凤,鱼中有鲲比喻士人中有高尚卓越之人。那些专事诽谤的小人,只不过是篱笆上的鷃鸟,小水池里的鲵鱼而已,燕雀不知鸿鸪之志,小人不知壮士之怀,圣人的‘意’与‘行’,世俗之士是无法理解的。从而表现了自己空有抱负与才华,不能施展,不受重用,反遭谗陷的抑郁心情。”(《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今人张大芝说:“宋玉结语中的‘世俗之民’及其世俗之见,当然也是包括楚襄王在内而直批其颊。宋玉的愤懑表面上是对世俗之民发的,实际上也是对万乘之君发的。这是这篇文章的积极意义,只是这一点太委婉隐晦;但委婉是宋玉辞赋的一大特点。”(《古文鉴赏大辞典》)然亦有认为此篇非宋玉之作者,今人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说:“除《九辩》外,都是后人所依托,决不可信”,“赋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与楚辞迥异,倒和汉赋相近,这从辞赋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宋玉的时代是很难出现的。而且这五篇赋(《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都作第三者叙述口气,又直称‘楚王’、‘楚襄王’,明为后人假托之词,不是宋玉自作。”今人朱碧莲对此辨之甚详,其《宋玉辞赋真伪辨》说:“宋玉的赋篇幅短小,铺张扬厉还只是初具规模,其讽谏意义较强,正是散文赋体的初期形式”,“刘勰指出:‘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文心雕龙·才略》)‘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文心雕龙·夸饰》)明陈第认为,《高唐赋》‘盖楚辞之变体,汉赋之权舆也;《子虚》《上林》实踵此而发挥畅大之耳。’(《屈宋古音义》)他们都正确地阐明了宋玉赋是楚辞向汉赋发展的桥梁。”在先秦著作中,提到本国国名或国君名的不乏其人,如《孟子·公孙丑下》就提到鲁国国君名:“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韩非子》多次提到“韩昭侯”“韩烈侯”;《荀子·议兵》开头便说“临武君与孙(荀)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况且宋玉略晚于屈原,“他卒于襄王之后也是完全可能的。可见,只是根据作品中有‘楚襄王’字样便断定《风赋》等非宋玉作,这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此篇最初载于梁萧统《文选》。今多数研究者认为,如无充足之理由,仍当系于宋玉名下。此篇写宋玉遭受谗言以及他为自己辩解的故事,表现了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情绪和孤傲高洁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末年楚国权贵专横、排斥贤能、国事日蹇的黑暗情况。言辞委婉而犀利,形象生动有致。妙用比喻,气势逼人,如“曲高和寡”、“鸟有凤”、“鱼有鲲”三喻之中,步步深入,新颖别致,不露痕迹地说明自己的高洁胸怀,揭露奸邪的下劣无耻,虽然不作正面阐释,而谗言不攻自破。通篇采用散体,语言流畅,华而不艳,具有清新秀美的特点,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指出:“用辞赋之骈丽以为文者,起于宋玉《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对楚王问》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1):“先生其有遗行与(2)?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3)?”宋玉对曰: “唯,然,有之(4)。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5)

“客有歌于郢中者(6)。其始曰《下里》《巴人》(7),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8)。其为《阳阿》、《薤露》(9),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10),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11),杂以流徵(12),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13),其和弥寡(14)。故鸟有凤而鱼有鲲(15)。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16),翱翔乎杳冥之上(17)。夫蕃篱之鴳(18),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19)?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20),暴鬐于碣石(21),暮宿于孟诸(22)。夫尺泽之鲵(23),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24),超然独处(25)。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1)楚襄王: 即楚顷襄王,怀王之子,公元前298—263年在位。(2)其:副词,与“殆”、“恐”同义。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作风。与: 同“欤”,疑问词。(3)众庶: 众人,百姓。不誉: 不称赞,非议。甚: 过分。形容动词“不誉”,倒装在句末是为了加强语气。(4)唯,然,有之:都是应词,意即“啊,是的,有这么一回事”。(5)毕其辞:把话讲完。(6)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7)《下里》《巴人》:当地俚俗的民间曲调。(8)属:续,即接着唱的意思。(9)《阳阿》:亦作《扬荷》,古代民间歌曲。《薤(xie)露》:古代挽歌。(10)《阳春》《白雪》:古代高雅的曲调。(11)引商刻羽:使音调高低宛转。引是提高,刻是降低。商和羽都是五音之一。(12)杂以流徵(zhi): 杂,掺杂,加入。徵,五音之一。流,形容音调多变。(13)弥: 越,更。(14)其和弥寡: 能应和它的人就更少。(15)鲲: 传说中的一种大鱼。(16)绝云霓: 超过云霓。绝:超越。负苍天: 背负苍天,即紧贴青天,俯视大地的样子。(17)杳冥: 极高极远,不见边际之处。(18)蕃篱: 篱笆。鴳: 鴳雀,一种小鸟。(19)料: 计算,估量。(20)墟:山坡。(21)暴鬐:晒鱼背。暴:同“曝”。鬐(qi): 鱼脊上的骨翅。碣石: 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境内,本在渤海中。(22)孟诸: 古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23)尺泽:一尺见方的水塘。鲵: 小鱼。(24)瑰意琦行: 指优美高尚的情操和行为。瑰和琦都是美玉,象征高洁坚贞。(25)超然独处: 独立于众人之上,即不同于流俗的意思。超然:高远貌。

〔鉴赏〕宋玉《对楚王问》的艺术技巧非常高超: 意象凭空而来,络绎奔赴,大有一气呵成之势。本文既是宋玉对楚王的答辩,当也属驳论一类的文体。文章一开头陡发两问,首先摆出错误的论点,为下文批驳亮出靶子,这从驳论文的写法上来说,原也平常,无足称道。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本文对错误论点的提出却是很有讲究的。文章并非写楚王直截了当地对宋玉进行责难,而是转弯抹角,借他人之口,用疑问的语气将问题提了出来,这就显得委婉而有风趣。从这一问话中,我们也可窥见楚王的狡黠。楚王的责问固属巧妙,而宋玉的回答更是新奇。宋玉分明要为自己辩解,可是听了楚王的话语,却“对曰:‘唯,然,有之。’” 这就叫人摸不着头脑。原来,楚王是个妒贤忌能的君主。在这样的君主面前说话,自然应十分留意。如果宋玉的言辞唐突,势必引起楚王的反感。那样一来,宋玉不但达不到为自己辩解的目的,反而要惹出新的麻烦,把事情弄得更糟。现在宋玉以谦恭的态度,温和的口气,一连答上三语,就造成楚王心理上的好感。只有如此,才有机会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并且叫楚王乐于听进去。由此看来,宋玉的回答,并非是漫不经心的应诺,实在是当时情势的使然。“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宋玉正是采用这种以退为进的战术,先放宽一步,承认确有其事,然后慢慢辩驳,这就不但使自己的回击显得巧妙,而且非常有力。这样写,行文跌宕起伏,可给读者造成悬念,使之急于追读下文。所以说,宋玉的这一回答格外新奇,妙不可言。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两句紧承上文。“宽其罪”承应“有遗行” ,“毕其辞”摄取下文。言辞委婉,为下文的辩解缓和气氛。接着的一段文字中,宋玉全不从正面辩解,而是平空设想,运用虚笔,杜撰出这样一个在郢市属和而歌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煞有介事,使人如坠五里雾中,不明所向。但是,仔细思量,却是了然。原来,他运用设比的方式,暗将自己比作最高雅的曲调,把毁谤自己的流俗之士比作不识歌曲的“属而和者”。歌曲越低级,“属而和者”就越多;歌曲越高雅,“属而和者”就越少。言外之意便是:象我宋玉这样品行高尚的人,自然是不为流俗所容的,是一定要遭到别人的指责甚至毁谤的。宋玉设下的这一番暗喻,极巧妙地为自己作了辩解。

行文至此,我们以为宋玉在上段设下比喻说明事理之后,现在定要进行正面的辩解了。不然。他仍不提及自己,还是运用虚笔,继续作比,一个劲儿地去说别的事物。最终将自己比作凤凰与鲲,把世俗之人比作鴳雀与鲵。鴳雀不能同凤凰一道“料天地之高” ,鲵鱼无法与鲲鱼一同“量江海之大” ;我跟流俗之愚迥异,志趣各殊,既然如此,我的遭到毁谤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与前文相比,这一番辩解更是进了一层,因而也就更具有说服力。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段话写得相当精彩。宋玉既以凤、鲲自喻,而将世俗之人比作鴳、鲵,为了表示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在行文上是深有讲究的。写凤,写鲲,浓墨重彩,皆连下数语。说“上击” ,说“绝”,说“负”,极言凤凰翱翔之高,表现出凤凰的“超群绝伦” ; 言“朝发” ,言“暮宿” ,极状鲲鱼遨游之速,曰“昆仑” ,曰 “孟诸” ,形容鲲鱼经历之广,烘托出鲲鱼的“出类拔萃”。写鴳, 写鲵,轻描淡写, 均只着一词。 “藩篱”衬托出𫜯雀的异常渺小; “尺泽”衬托出鲵鱼的极其龌龊。作者就是通过这样详略不同的描写,运用对照的手法,将凤、鲲的高雅伟岸与鴳、鲵的卑小庸陋的形象有力地突现出来,造成强烈、鲜明的印象,从而获得极好的艺术效果。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妙处。

读着宋玉的这段话,我们会联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宋玉写鴳、鲵不能同凤、鲲一道“料天地之高” ,“量江海之大” ,庄子写斥鴳笑大鹏不应“图南” ,其意都在说明大小迥异、贤愚不同、志趣各殊的两个事物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在运用艺术夸张手法来描写事物的形象,通过对照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这一点上,也是完全相同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说,宋玉的文章是摹仿并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的《逍遥游》的。这是文章的第二个妙处。

从全文来看,作者在这里用酣畅淋漓之笔,极力描摹凤凰与鲲,意在为下文转入“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一语蓄势。唯其此处已将凤凰与鲲的形象写透,所以下文对士的论述虽极简洁,但却是十分有力的。这是文章的第三个妙处。

前面先写国人和歌情景,然后以“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一语收束,是先开后合; 后面先下“故鸟有凤而鱼有鲲”一语总摄下文,然后分两幅将凤与鲲分别描写,是先合后开。章法有变,便觉活泼。在连续两段比喻的基础上,作者径进笔锋,直抒己见,揭示了前文设比的意义,陡然接入对士的论述,正面说明自己 “瑰意琦行”,有如 “圣人”,非“世俗之民”所可比者,水到渠成地归结出“安知臣之所为哉”一句以结束全文,这就雄辩地解释了 “士民众庶不誉之甚”的原因,有力地驳斥了楚王的责问。值得注意的是,宋玉在这里只言 “士” ,只言“圣人” ,而不将自己点明说尽,这样来写,文章就显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全文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章法新颖。楚王发问,绵里藏针,意在责难,问中潜藏着几分狡黠; 宋玉反问,刚柔并济,旨在辩解,问中包含着无限慨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之情。首尾相映成趣。

字数:3241
何伍修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73-176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