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娜·卡列尼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俄]托尔斯泰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73年—1877年。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人称“托翁”)出身豪门贵族,但却逐渐对贵族阶级深恶痛绝,同情农民。晚年,平民思想的极端发展甚至使他厌恶自己的贵族身份,离家出走,以至病死在小车站上。托翁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在自己的庄园中实行土地改革,其道德自我完善的“宗教说教”构成“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系列反映了其思想艺术的光辉历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列文身上折射出了托尔斯泰的光芒。《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版,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评论说它“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草婴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周扬、谢素台等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均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为了调解哥哥奥勃郎斯基与嫂子多丽的家庭纠纷,安娜·卡列尼娜乘车从彼得堡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车站,安娜邂逅了贵族青年军官伏伦斯基——社交界的翩翩美男子,不由得心中火苗一闪。 出身莫科斯贵族世家的列文痴爱着多丽的妹妹吉提,但吉提的心却被伏伦斯基迷住了,她拒绝了前来求婚的列文,痴痴等着伏伦斯基的爱情。不料,伏伦斯基却对安娜一见倾心。安娜在八年前嫁给了大她20岁的彼得堡政要卡列宁,并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古板、虚伪,没有情趣,却有着强烈的功名心,安娜身上的勃勃生机和热情之火被这种渐趋衰朽的婚姻压抑消灭了。伏伦斯基的狂热的爱情吹醒了安娜心中沉睡的火种,他们终于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一次赛马会上,伏伦斯基意外地从马上摔了下来,看台上的安娜顾不得丈夫在场便大声惊呼。回家路上,安娜向卡列宁坦白了自己与伏伦斯基的爱情,并提出离婚。此时,她已怀上了伏伦斯基的孩子。卡列宁尴尬极了,思虑再三,终究放弃了决斗和离婚的选择,他太胆怯了。为确保仕途顺利,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在生产时得了产褥热,生命垂危之际,她呼唤着卡列宁的名字,向上帝忏悔自己的过错。卡列宁原本还咒她早死,看着病床上凄美的安娜,他的泪却流了下来。他宽恕了她,把手伸给了病床前的伏伦斯基。伏伦斯基被卡列宁的“宽厚”感动得几乎精神崩溃。他冲自己开了枪,但却自杀未遂。伤愈后,伏伦斯基来和安娜告别。不料,爱情烈火却又熊熊燃烧起来。两人干脆私奔到了国外。 吉提却因为伏伦斯基的负心伤透了心。疗养回来后,在多丽的安排下,列文和吉提消除了隔阂,很快结了婚。列文讨厌社交,潜心农庄事务,他亲自和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苦苦探索着俄国农业的出路。 安娜与伏伦斯基在欧洲逍遥了3个月,感情之火渐渐弱了下来,百无聊赖的空虚感却开始一个劲儿地滋长。失去了昔日伙伴的伏伦斯基决定回国。但他们的老朋友们却并不喜欢这海外归来的一对儿。贵族社交界给伏伦斯基留下一条缝,对安娜则关上了大门。安娜气极了,穿着巴黎最时髦的礼服挑衅性地傲然出现在剧院包厢。卡尔塔索夫人带头攻击羞辱安娜,尽管她们自己更下流污浊。安娜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后和伏伦斯基大吵了一场。 伏伦斯基因失去晋升机会和社交生活而焦躁不安,但对安娜的爱又使他带着安娜隐居到了乡下。他要安娜正式离婚嫁给他,以得到合法地位。安娜虽舍不得儿子但还是答应了,她也早想结束那桩卑鄙的婚姻。但卡列宁却受了一位贵妇人的蛊惑,决心用一切手段折磨不贞的妻子。手段之一,便是坚决不离婚,让安娜永远在法律之外。 领养的女儿并没有给她带来充足的慰藉,越来越孤独的安娜开始想方设法地博取伏伦斯基的欢心。但天长日久,伏伦斯基逐渐对她厌烦、冷淡起来。他越来越热衷社交,常常把安娜抛在家里,一个人去俱乐部玩乐。安娜疑心他又爱上别的女人,但又不敢肯定,想着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安娜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可怜境地。她什么都没有了,伏伦斯基的爱已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在折磨她。“我要报复,我要让他一辈子永远都忘不了我!”在等候伏伦斯基的火车站上,安娜投身在疾驰而来的火车轮下。 列文和吉提在乡下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农业改革的计划流产了,列文苦闷彷徨,昔日怀疑宗教的他开始信仰上帝。 知名篇章 经过短暂的接触,伏伦斯基对安娜着了迷,而安娜被抑制的生命火焰也似乎被吹醒了。但她的丈夫要来接她了,她又要回到大她20岁的丈夫身边去了。托尔斯泰对此种状态下人物的微妙心理,做出了以下绝妙的描写。 伏伦斯基在彼得堡下了火车,觉得自己在通宵失眠之后却神清气爽,好像洗过冷水澡一样。他站在她那节车厢旁边,等她出来。“我可以再看她一眼,”他情不自禁地微笑着,对自己说,“我要看看她走路的姿势,看看她的脸。说不定她会说些什么,会回过头来,瞟我一眼,笑一笑。”但是,他还没有看见她,却先看到了她的丈夫由站长恭恭敬敬地陪着穿过人群。“哦,是啊,是她丈夫!”直到现在伏伦斯基才清楚地懂得,那丈夫是同她一辈子结合在一起的人。他本来知道她有丈夫,但几乎不相信他的存在,直到看见他,看见他的脑袋、肩膀和穿黑裤子的腿,特别是当他看见他露出所有主的神气,泰然自若地挽起她的胳膊时,他才确信这一点。 他看见卡列宁,看见他那彼得堡式刮得光光的脸和严厉而充满自信的神态,以及他的圆礼帽和微驼的背,才相信他的存在,并且产生了一种不快的感觉,就像一个口渴得要命的人走到泉水旁边,却发现那里有一条狗、一只羊或者一头猪在饮水,并且把水搅浑了。卡列宁走起路来蹒蹒跚跚,摆动屁股,这副样子使伏伦斯基特别厌恶。他认为只有自己才有爱她的绝对权利。但她还是那样,她的神态还是那样使他觉得精神振奋,心里充满幸福,受到鼓舞。他吩咐那个从二等车厢来的德国跟班拿着行李先走,自己向她跟前走去。他看见夫妻的初次见面,而且以他情人的明察秋毫的眼力看出她同丈夫说话有点拘谨。“不,她不爱他,她不会爱他。”他心里这样断定。 他从后面走近安娜的时候,他高兴地发现她感觉到他的接近,回头瞧了一眼,一认出是他,又继续同丈夫说话。 “你昨儿晚上睡得好吗?”他同时向她和她丈夫鞠躬,使卡列宁认为他是在向他鞠躬。至于卡列宁是不是认得他,那倒是无所谓的。 “谢谢您,很好。”她回答。 她的脸显得有点疲倦,也没有那股忽而从微笑中忽而从眼神里焕发出来的生气;但是在她对他的一瞥中,她的眼睛里却有一样东西闪了闪。虽然这火花一闪就熄灭了,他却因这一瞥而感到幸福。她向丈夫瞟了一眼,想知道他是不是认识伏伦斯基。卡列宁不高兴地望望伏伦斯基,茫然地回想着他是谁。伏伦斯基的镇定自若,碰到卡列宁那种冷冰冰的自信,就像镰刀碰在石头上一样。 ……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列文早就发现,谁要是过分谦让恭顺而使人感到不安,往往会很快变得过分苛刻挑剔而叫人难受。 没有一种环境人不能适应,特别是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这样生活。 阅读指导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黄金时代的巅峰。像安娜这种失节妇女很容易被一些作家写成不入流的货色,但在托翁这里却被铸炼成了史诗性的巨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规模宏大而又细致入微,让人叹为观止。 安娜的爱情悲剧是本书的主线之一。背弃年老刻板而虚伪的丈夫,狂爱年轻英俊的情人,这本是最普通的故事情节,是传统社会道德裂变的常规表现。对于有着充分的爱情自由权的“现代人”来说,安娜的悲剧似乎已经很遥远,那就不妨把它当做女性昨日的故事来读。当我们将《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离家”和本书中的“安娜私奔”的情节连起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世界女性的“自由之路”究竟走了多远,深思的你会再次陷入女性问题的“无底深渊”:女人究竟追求什么?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还是女性自由?抑或是理想欢乐家庭中的爱情与婚姻的永恒——这个古老的道德命题? 我们的确很难割裂文化背景来谈女性的爱情悲剧,正如我们不能把列文的故事与安娜的故事断然分开。安娜的悲剧,折射了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道德崩溃和“自由爱情”的艰难孕育,而列文的故事则反映了其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困境和进步知识分子对改良道路的执著探索。 托翁在作品中曾有意拿“家庭的思想”来否定安娜对子女的抛弃,奥勃郎斯基和多丽,列文和吉提等正是安娜和伏伦斯基的对照。当然,我们今天也依然可以在如此对比中反思安娜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体会她在亲子与情人的鸿沟边的深深痛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的极端紧张不同,托尔斯泰是常态心理的描写大师,而非“残酷的天才”。当然,他那里也有灵与肉、天使与魔鬼在内心的苦苦争斗,但这种忽左忽右的心理摇摆、动荡,在托翁的笔下是艺术化的日常心理,更能为人所理解、接受、称颂。托翁被称为“心灵辩证法”大师,本书中这类绝妙佳处,俯拾皆是。 由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博大精深、生动形象,列宁曾反复阅读它,以至弄破了封皮,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阅读建议 此书值得反复仔细阅读。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如此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艺术作品,小说史上并不多见。安娜的悲剧和列文的探索是全书的两条主线,彼此存在潜在的对照关系,应该结合起来看。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
继《战争与和平》之后,托尔斯泰用了5年(1873~1877)的时间,完成了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作品取材于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现实生活。小说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着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恋爱悲剧,另一条是列文和吉提的幸福婚姻。安娜与丈夫卡列宁毫无感情,遇见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后,唤醒了心中的爱情,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和个人解放,经过痛苦的斗争,安娜不顾社会舆论和丈夫威胁,毅然离家出走,和渥伦斯基生活在一起,为此,安娜遭到上层社会的蔑视和排斥,当渥伦斯基对她的感情冷淡后,安娜以自杀对这个充满虚伪的社会做了最后的抗议。列文是个信守俄国宗法制度的庄园主,反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袭。在向吉提求婚遭到拒绝后,他在自己的庄园全心全意地进行着农业经济的改革。经过一段时间吉提接受了列文的爱情,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而列文的农业改革由于没有触及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最终失败。为此,列文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他在失望和苦闷中,对思想和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归宿。作者以惊人的洞察力和鲜明的艺术形象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历史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俄国后农村旧经济基础的崩溃和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对资产阶级贵族的黑暗统治和上层社会的虚伪进行了猛烈、深刻的批判。这部作品结构紧密,人物心理描写精细入微,在浓郁的抒情描写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小说中男主人公列文则带有作者自传的性质。《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中,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艺术发展的高峰,充分显示了他创作的艺术才华,堪称是一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长篇小说。中心情节是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故事和乡村贵族列文探索社会改革、寻找信仰的过程。安娜为了调解哥哥家事纠纷去莫斯科,在车站上遇到年轻贵族渥伦斯基,两人一见钟情。沃伦斯基抛弃了喜爱的姑娘吉提而狂热地追求安娜。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冷漠,官僚气十足。安娜得不到真正的爱情,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安娜终于同渥伦斯基离家出走,卡列宁不肯离婚,并以此要挟,整个虚伪的上流社会也谴责和蹂躏她。同时,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也出现了裂隙,安娜被逼精神几乎分裂,终于卧轨自杀。另一条线索,叙述吉提被弃后身心交瘁,大病一场,病好后,年轻富有而又正直的乡村贵族列文向她求爱,他们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列文虽是贵族地主,却喜欢自己管理农事,常与农民一起劳动。他认真探索社会改革和人生完善的道路。同时他看到农民对自己的不信任,心情苦恼。后来列文找到了人不是为私欲而是为上帝活着的信条,感到生活有了意义。 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上流社会追求个性自由的贵族妇女的典型。作者描绘了她形象、性格和内心世界的美,展示了她对爱与美的追求和非凡的内心世界。她有着青春的朝气和生活的欲望,却被官僚机器的丈夫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戕害、压抑,于是她只能把爱情寄托在贵族花花公子身上。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她背叛家庭、抛弃丈夫和孩子是不能原谅的过错,对她也有谴责、批判。安娜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当时腐朽、虚伪的社会容不得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同时,她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贵族公子渥伦斯基身上也是产生悲剧的一个因素;她自身的矛盾则是造成她不幸结局的另一个原因。渥伦斯基是俄国贵族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之一,他过惯了豪华奢侈的寄生生活,受到了贵族反动思想的长期薰陶。他也曾深深地爱安娜,但后来却视之为追求功名的障碍,感情上产生了波折。他的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使得他最终将抛弃安娜。列文是作者肯定的一个形象,他正派、热情、诚恳、认真地探索真理。在探索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不断地矛盾、斗争。他寻求农业改革的道路,却因得不到农民的理解而失败,但他仍不懈地追求正确的道路。这个人物是当时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品通过安娜与列文两条线索,真实、深刻而又多角度地再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探讨了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从家庭、爱情关系出发,批判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和官僚制度,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最后提出了调和一切矛盾的人类之爱的思想。在艺术上,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展示情节事件,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安娜在舞会上出现时用吉提的眼睛观察来描绘她的性格和形象的美丽、高洁,以及慑服人的力量;在安娜难产时写渥伦斯基心理的巨大斗争;通过安娜对爱子的思念刻划她慈母的形象;通过离婚事件写卡列宁的自私、冷酷、虚伪。另外,这部小说有着杰出的心理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人物的全部精神世界,并以描写人物思想感情的细腻和深刻著称。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长篇小说。成书于1873—1877年。这是一部描绘俄国农奴制度废除后社会发生剧变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展开了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线索,体现城市贵族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罪恶;另一条是列文—吉提的线索,体现宗法式贵族地主的幸福生活。作者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小说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城乡贵族家庭矛盾、混乱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反映贵族上流社会的危机,表现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作品表达了作家对道德情操、婚姻家庭和对社会、宗教、人生的探索,同时也流露出面临本阶级崩溃而产生的惊恐和困惑。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作品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实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现实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年轻美貌、诚实、直爽、表里如一、充满精力和热情、有着丰富感情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贵族妇女。她17岁时由姑母说媒包办嫁给了当时的省长,中年的卡列宁。二人相差20岁。卡列宁后来晋升为彼得堡的部长,成为高级官员。他贪求名利、自私冷酷,虚伪僵化,枯燥乏味,不懂什么是“倾心”和“相爱”,他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仕途前程。安娜在和她的丈夫共同生活的八年里,虽然生活安定而优裕,但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爱情。在这个家庭里,安娜感到苦闷压抑和空虚。当安娜为了调解兄嫂争吵到了莫斯科的时候,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贵族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为安娜的美貌和高雅而倾倒。渥伦斯基热烈地疯狂地向安娜表示爱情,而安娜也由不安到克制自己,以至最后向渥伦斯基打开了心扉。渥伦斯基的出现唤醒了安娜心中爱情和对自由的渴望。她那长久被压抑的感情终于一发而不可收。诚实的安娜公开向丈夫卡列宁承认了自己对渥伦斯基的爱,引起卡列宁的忌恨。同时也必然地引起了整个伪善的上流社会的不容、攻击和迫害。在俄国的上流社会里,这类桃色事件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因为安娜是卡列宁的妻子,而卡列宁是上流社会的显贵人物,所以人们把所有的轻蔑和压力都投到安娜身上。卡列宁认为安娜已经是一个没有羞耻,没有心肠,没有宗教心的堕落的女人。于是他想方设法甩掉由于她的堕落而溅到自己身上的污泥。他想到过决斗,但又想不能为这样一个“下贱女人”使自己遭到不幸;他想过离婚,但法院要求提供确凿的证据,这又会使他的名誉蒙受损失,不利于自己的事业。最好的办法是把丑事隐藏起来,用一切手段断绝他们的私情,以此来惩罚她。在这种情况下,安娜被迫与渥伦斯基一起离开了俄国。渥伦斯基是个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他在得到安娜后,对安娜的爱情就开始动摇和急剧地衰退了。两人多次发生激烈的口角,安娜敏感地发觉他变了,而且变化之大使她失望。安娜所理想的爱情破灭了。在极度苦闷和绝望之中,安娜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安娜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安娜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她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腐朽霉烂的贵族生活环境中。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她不顾传统偏见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勇敢地与丈夫和上流社会决裂。她把追求真正的爱情看作是一条解放自己的道路。安娜的叛逆精神,在客观上是与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安娜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性。但安娜毕竟是一个贵族妇女,她的阶级地位和教养,使她的思想必然带有阶级的烙印。另外,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资本主义虽然迅速发展,但它还远远没有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安娜,虽然接受了进步的思想,但还不能彻底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因此,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忠于贵族道德原则两种思想的矛盾在安娜的行动中反复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她大胆争取爱情,认为自己的追求是合理的;另一方面,贵族阶级的传统偏见又使她常常流露出羞愧心理,甚至向丈夫请求“宽恕”,如此等等。安娜复杂的性格和尖锐的思想冲突,正是她生活的俄国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复杂矛盾的反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安娜身上,既闪烁着新时代的曙光,又有旧思想的烙印。因而安娜这一妇女形象是一个有当时时代特点的典型贵族妇女形象。 ☚ 罗密欧与朱利叶 西厢记 ☛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巨著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及政论文章。《安娜·卡列尼娜》是他1873—1877年,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小说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一卡列宁一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另一条是列文一吉提的生活和精神探索经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彼得堡显要官吏卡列宁。卡列宁冷酷、虚伪,热衷于追求功名荣誉,把妻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安娜和他在一起,没有过真正的爱情。她在一直压制自己对爱情的渴望的情况下,遇上一个热烈追求自己,而且自己也爱慕的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她毅然离开自己的家庭,公然和他同居。她的行为遭到贵族社会的鄙弃。然而,安娜到底是一名贵族妇女,她虽然一心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因此只能生活在矛盾的痛苦之中。在上流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安娜感到渥伦斯基对她的感情日渐冷淡,终于她在极端痛苦和失望中卧轨自杀。另一条线索是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波折、终成眷属的故事。通过列文对事业和生活道路的探索,广泛地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农民、新兴资产者和商人阶级。列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作者的自传性质。列文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乡间的庄园里。在资本主义关系迅速发展,地主经济基础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列文是作为一个宗教法制的生活方式的坚决维护者而出现的。他不满意都市文明,对资产阶级抱着完全否定的态度。为了挽救贵族地主的没落,他实行农事改革,把自己的庄园当作使俄国避免资本主义的试验场。他主张地主参加部分劳动,农民参加部分管理,以使农民更多地干活。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地主和农民都获得妥善的安排,找到一条地主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但他的改革还是失改了。他感到悲观绝望,甚至到了“濒于自杀”的境地。最后他皈依宗教,“为上帝、为灵魂活着。”在小说中安娜是一个受封建黑暗势力和虚伪道德风尚迫害致死的牺牲品,她不愿过互相欺骗,没有爱情,同床异梦的家庭生活。她为了自己的幸福离家出走,却为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观所不容。忠于封建操守和追求个人幸福这两种思想,在她心里形成激烈冲突。结果她在“一切全是虚伪”的慨叹中,在“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的哀号中死去。作品通过安娜和列文这两条线索,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形象地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历史特点。作品中提出许多重大的问题,包括婚姻、家庭、道德、经济、政治、哲学、美学及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为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 ☚ 娜拉 埃及艳后 ☛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取材于19世纪60年代俄国现实生活。讲述发生在互有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几个贵族家庭的故事。主角是美丽的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她难以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而和年青、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由于无力摆脱上层社会的道德压力和传统观念,终于卧轨自杀。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 ☚ 战争与和平 复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