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妇病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妇病行》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述了一个病妇死前向丈夫托孤以及丈夫行乞、饥寒交加的悲惨状况,反映了东汉末年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对话来叙事,以典型情节表现主题,剪材精当,细节逼真,语句朴素,格调凄楚悲凉。令人回肠荡气,不忍卒读。 《妇病行》
《妇病行》写一个病妇临终对丈夫托孤,以及妇人死后父子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情景,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贫困和愁苦,是汉代乐府民歌中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两汉时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统治阶级挥金如土,穷奢极欲,而广大人民日趋贫困化,连官方的史书也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到东汉末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人民赤贫的状况越发严重,在许多地方由于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产生了像《妇病行》这样反映人民困苦的写实民歌。 此诗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面一部分主要叙写病妇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开头五句先描述病妇嘱咐时的心情、神态。第一句起首点题,开门见山地交待妇人贫病交加已有多年的情况。二、三句叙写病妇自知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但又有使人揪心的事,所以要在临死前嘱咐丈夫。 “丈人”,是对男子的称呼,此处指病妇的丈夫。 “传呼”一语说明丈夫原不在妇人身边,而是她特意请人叫来的,可见嘱咐在临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她所抱的郑重其事的态度。四、五两句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妇人“欲语泪先流”的情景。 “一何”,相当现代语“多么的”。 “翩翩”,形容眼泪不断流下的样子。 “不知”二字尤其用得精当,突现了当时病妇无法收住感情的闸门,以致任凭泪水倾泄。这就把妇人对活着的亲人无限眷恋,难以割舍的悲痛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结构上说,这两句“写景凄苦”(转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就为下面写妇人的嘱咐设置了悲剧性的气氛,并起到强调病妇嘱托、使人更加关注的艺术效果。 接着五句具体叙写病妇临死对丈夫的嘱咐。“属”,同“嘱”。“笪”、 “笞”,都是打人用的竹棒,这里作动词用,即以竹棒击打的意思。 “折摇”,即“夭折”,指早死。从“折摇”一词可以看出,妇人死时还十分年青,留下的孤儿必定很幼小;从嘱咐的主要内容是担心孤儿冻饿和挨打,又可见出病妇家境的贫困。正是这种家贫子又小的悲惨现实,使得这位妇人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对孤苦的孩子是那样的牵肠挂肚,难以瞑目;对丈夫是那样的仔细叮嘱,郑重托付。这五句话可谓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把一个将要溘然长逝的母亲对几个孤儿的挚爱依恋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诗的后面一部分叙写妇人死后丈夫和孤儿的情况。 “乱”,指乐歌的最后一章,歌词的终篇结语。“乱曰”以后的头上四句,写孤儿饥寒,父亲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到集市上去买东西。“衣”,指长衣。 “襦”指短袄。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照应前面“莫我儿饥且寒”的“寒”字,反映孩子无衣御寒不能外出,所以父亲只得放下孩子,只身到集市上去。 “塞牖”二字亦写出了这个家庭贫困的情景。因为贫穷人家的窗户没有窗门或窗格,人出去时要用东西堵塞,所以才用“塞牖”一语。短短四句,极其精炼地描绘了妇人死后父子相依为命,凄苦狼狈的处境。 中间七句叙述父亲在路上遇到朋友,向其哭诉家中的窘况。“从”, “就”的意思。 “饵”,指糕饼之类的食物。 “从乞求与孤买饵”,照应前面“莫我儿饥且寒”的“饥”字,说明父亲为了使孩子免于饥饿而去集市买食物,可是心中还挂着留在家里的孩子,所以才请亲交去代购。这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怀体贴和父子狼狈困迫的情形,七句中两次写到父亲的哭泣和悲不自已的神态,竭力渲染他妻死子幼,难于支撑家庭的哀痛,这和上文所写病妇泪流满面的嘱咐前后映衬,都是哀楚动人之笔,把诗篇的悲剧气氛大大增浓了。 最后五句写父亲回到家中的所见所叹。 “入门”两句叙说幼小的孩子在父亲进门前就哭闹着要妈妈抱,连喉咙都可能哭哑了的惨景,写得凄楚欲绝,令人酸鼻。 “徘徊空舍中”的“徘徊”二字,极其传神地刻划出父亲面对这种惨状异常难过而又束手无策的复杂心情; “空舍中”三字,则不仅点明他们家徒四壁,空无一物的客观穷困环境,而且还带有父亲此时此刻空虚孤凄的主观感情色彩。结尾两句是说:“要不了多久,孩子也要像他母亲一样死去,索性丢开不去谈它吧。”这是父亲预料孤儿不幸命运的沉痛之辞,也是他无可奈何的慨叹之语,既把诗篇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又使全诗收结得余意深长,悠然不尽。那儿啼父叹的悲剧形象,将长时间地掀动读者的心底波澜。 该作毫不雕琢,绝无夸饰,而是熔铸着人民的爱憎,饱和着群众的感情,如实地把现实社会中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活脱脱地展现了一幅汉代社会生活的逼真图画,声情并茂地搬演了一出血泪交进的人间悲剧,使人目不忍睹,辛酸不能卒读,并激起人们对酿成这种悲剧的不合理社会的无比憎恨,充分表现出寓深刻的社会内容于清新朴素的诗歌形象中的特色,显示了现实主义优秀民歌的巨大艺术魅力。 《妇病行》还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来刻划人物和叙写故事。诗中病妇、丈夫、孤儿三次“哭”就是三个典型细节,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这个家庭中的各个悲剧形象,又顺着时间的先后次序,层层递进,把悲剧主题不断深化。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能将叙事和人物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叙事,寥寥几笔,生动传神;写人物说话,三言两语,声口毕肖,两者结成一体,相得益彰。对病妇“欲语泪先流”情景的形象刻划和她临终嘱咐具体叙写就和谐配合,交相映衬,写得绘声绘影,如临其境,正如宋长白所说:“情与景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柳亭诗话》)此诗表现出的这种叙事技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首民歌形式活泼,语言自然,诗中句式多样,四、五、六、七、八言句都有;在诗歌句法中,又夹杂有一些散文句法。全诗整散相间,参差不齐,能够自由流转,曲折入微地表现社会情事,也使人物的对话或独白,更符合说话者的神情、心境和口语的语势。此诗语言清新流畅,浑然天成, “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啼索其母抱”等语,都写得如同口出,朴素生动。 《妇病行》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嘱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行当折摇, 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 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这是一首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社会叙事诗。诗歌通过叙述妻死儿幼、丈夫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 诗的前半部分写久病卧床的妇人临终前对丈夫的嘱托。反复吟咏,这些语语悲切的殷殷相诉,催人泪下。开首两句,出语不凡,提挈全篇。 “妇病连年累岁”,这既写了在封建重压下劳动群众缺医少药,无钱医治的必然结果,又指出这是造成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家庭悲剧的重要原因。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在弥留之际的久病老妇!她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亲生骨肉,就要在一瞬间变成无母的孤儿,面对丈夫,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切肤之痛,泣不成声,不尽忧伤,饱含在滚滚热泪之中。 “嘱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这是她在恳求丈夫: “把这两三个孤儿托付你,以后要拖累你了。不要让我的孩子挨饿受冻,有了过失千万不要责打他们,这几个孩子大约也难久活,都要夭折的,希望你常常思念这些话,多可怜可怜他们吧!”真是牵肠挂肚,字字泪痕。不祥的预感,出自女主人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也重重地震撼着、撕裂着读者的心。遗嘱中的“饥寒”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关系到贯穿全篇的主旨。诗的下半部分,即紧扣这两个字表现男主人为抚孤而操劳奔波。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乱,乐歌的最后一段,一说是合唱。从这以下是写妇人死后的事。 “无衣”的衣,指长衣。襦,短袄。这两句是说,做父亲的本来想抱着孩子到市上去,但孩子们没有长衣,只有短衣,而短衣又无里子,不能抵御寒冷。接下来,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写做父亲的把门关上,把窗堵住,使屋子暖和一些,以便让孩子们少受一些寒冷。然后暂时丢下孩子,到集市上去买东西。这几句,同遗言中的“寒”字相照应,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群众“身无御寒衣”的苦难生活。随后,则转入对“家无隔夜粮”的叙述。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写路上遇到亲近的朋友,坐下来,伤心地哭泣,哭得站不起来。中年丧妻,膝下子幼,这是人生的巨大悲哀。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典型事件,来深化主题,感染读者的。 “从乞求与孤买饵”至“探怀中钱持授交”几句,写父亲向那位亲近的朋友请求,烦他为孤儿到市上去买点糕饼,自己可以早点回家照顾孩子。这里的“饵”字与前面的“饥”字相照应,写出男主人没有辜负妻子的临终嘱托,在千方百计地为孩子们弄点吃的,以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着一“探”字,使人想到怀中的钱所剩无几,为了买几个糕饼,已是倾囊而出了。再往下,则转入了另一层意思: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不懂事的孩子们哪,你们哪里知道,你们的慈爱母亲,已经长眠地下了!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揪心撕肺。一个“空”字,含义颇深,不但突出了家境的贫寒,而且勾起了人去房空,睹物思人的万般哀愁,突出了凄冷的悲剧气氛。末两句“‘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大意是说:过不了多久,孩子的命运也要象他妈妈那样了!唉,索性丢开它,别再提起罢。其中, “行复尔耳”和病妇临终所说“行将折摇”的意思前后照应,扣题作结,是一处点睛之笔。汉代社会穷兵黩武, 横征暴敛,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广大被剥削受奴役的劳动群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求生无门的悲惨命运。 明代徐祯卿《谈艺录》说: “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以叙事为主确实是汉乐府民歌最显著的特色。本篇《妇病行》正体现了汉乐府民歌的这一特点。这里面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结构上,诗中以“饥”、 “寒”、 “泪”贯穿全篇,前呼后应,章法严谨,体现了作者精密的构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