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中国古诗选:从远古至公元十二世纪》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伯顿·沃森编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
本书收集了自远古到南宋的包括无名氏在内的100来位不同风格的诗人的400余首代表作品。西方读者可从中了解到这一时期中国古代诗歌的全貌。
全书共分诗经,楚辞,赋与古乐府,汉魏诗,陶渊明诗,晋六朝、隋朝诗,唐代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寒山诗,王昌龄、陈子昂等其他唐代诗人诗,苏东坡、陆游诗,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等其他宋诗以及韦应物、韦庄词等11部分。
伯顿·沃森教授指出,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统治者到老百姓普遍喜欢诗歌。早在古代,诗歌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诗歌早已同中国人民的生活及历史融为一体了。
沃森接着指出,中国诗歌有两个惊人的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源源不断。
本书中的早期诗歌选自公元前6世纪编辑的集子,而这些诗歌必定在此之前的大约几百年里写成的。此后乃至而今的漫长岁月里诗歌如同一条大河,源源不绝。
公元一世纪以及七世纪左右,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更使这份优秀文学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然而要把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传统诗歌都收进这样一个单集里显然是困难的,因此编译者只好从早期作品入手,即只收集从早期到公元13世纪期间的作品。这是因为诗歌到了这一时期已明显地经过了发展顶峰而逐渐转向戏剧和小说等其它文体了。
至于早期诗歌发展阶段的历史,编译者在本书前言及各部分之前的序文中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也对该时期的重要诗人及读者需要了解的其它有关背景材料作了介绍。沃森首先阐述了中国传统诗歌主题的总的明显特点,随后又着重探讨了早期诗歌的基本结构。中国传统诗歌同其它历史悠久的诗歌作品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对爱情的处理问题上中国古诗比欧洲和日本的省时间,特别是在较后几个世纪里,主要是从女性角度来描述,并把重点放在女子的悲怆和绝望处境上。又如统治者通常把自己当作天子,宫女则把自身比作天仙。天子则是人间雨露的施者。象西方一样,中国古诗中也有丰富的神话与传说,对于这些复杂的神话,如不加注解西方读者是难以理解的。中国古诗中,战争与暴力很少触及,即使触及,悲叹也多于荣耀。在处理色情问题时非常有节制。在涉及性时,也多描写服装、打扮而不是肉体本身。这一切都是儒家清教主义的反映。中国古诗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与偶然性。中国人多半认为诗歌并非一个特别社会集团或个人风格的产物,也不是奇才和特殊灵感所致,而是某些掌握了作诗法并力求表现自己者所作。尤其是在学者和官吏中间,诗歌已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宴会的欢乐场合中作诗,在同友人离别时作诗,在记述日常生活时作诗,在游山玩水时作诗,或模仿他人格式作诗,或根据某物、某韵即兴作诗。总之,这些诗都带有偶作或即兴的应酬性质。
中国古诗虽然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但仍然引起了当今西方读者莫大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看到诗中的共性。如宣扬儒家道德观念、维护国家秩序的责任,揭露政府腐败、民众疾苦、残暴战争、苛捐杂税等这样的现实主义描写手法。
中国古诗的另一个重要题材是关于自然的美妙,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也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这里安全、宁静、山清水秀,不同于城市的喧嚣和拥挤,更没有腐败与强权势力的威胁,诗人们退隐山水后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的题材贯穿于中国大量的古诗之中。
此外,死亡也成了中国古诗的一个主题。虽然在诗经中很少触及,但自汉代开始的对死亡的恐怖及人生短暂而捉摸不定的情绪又成了中国古诗的另一大主题。
沃森最后指出,中国人通常把诗歌看成他们在传统文学中的一大荣耀,他们不遗余力地把古诗佳品收进不同版本并由多人加注后保存下来。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虽然也可夸耀中国人的知识、哲学水准和个性,但始终不象诗歌那样如此深刻和清楚地表明中国人的基本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
因此,中国传统诗歌成了世界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引以自豪的宝贵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