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马克·吐温(1835—1910)的代表作。流浪儿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但他不习惯过资产阶级家庭那种“规矩”、“体面”的生活。他的酒鬼生父突然归来,强行把他带进森林,关在一间破屋里。他忍受不住父亲的毒打,便逃了出来。路上与逃亡的黑奴吉姆结伴而行,打算到北部没有黑奴买卖的自由州去。一路上他们乘坐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飘流,历尽艰险。最后,吉姆根据主人华森小姐让他恢复自由的遗嘱而获得自由,哈克仍过着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 主人公哈克是个正直勇敢、心地善良的白人少年。他厌恶虚伪的文明和令人窒息的宗教说教,宁愿外出自由流浪而不愿做绅士。他不仅自己渴望自由,也帮助黑人吉姆获得自由。在飘流过程中,他与吉姆建立了真诚、平等的友谊。这种友谊使他战胜了法律和宗教关于“帮助黑人逃跑就是犯罪,死后要下地狱”的种族偏见和道德说教,毅然撕毁已经写好的揭发吉姆逃跑的告密信。另一主人公吉姆不同于以往美国文学中那些饱受奴役却逆来顺受的黑奴,而是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敢于维护人的尊严的新的黑人形象。他得悉主人要将他卖给奴隶贩子时,立即以潜逃自由州的行动进行反抗,并且向往着有朝一日赎出妻儿,过上独立自由的生活。他纯朴善良,珍重友情,一路上对哈克百般关心和照顾。为了哈克的好友、受伤的白人孩子汤姆,他冒着被捕的危险留下照料。他并不卑躬屈膝,当哈克戏弄、取笑自己时,他敢于批评,使哈克感愧交集,痛改前非。通过哈克和吉姆的飘流历险,小说抨击了美国腐朽、野蛮的蓄奴制,表达了作者反对种族歧视、主张平等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于19世纪中叶美国外省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如大家族的血腥械斗,二流子的招摇撞骗,宗教徒的愚昧落后等等,都作了有力的讽刺揭露。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集中体现了马克·吐温小说独有的幽默风格。他善于在诙谐有趣的描写中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两个主人公的性格鲜明突出(如用吉姆的忠厚、诚恳、慈爱对比哈克的天真、淘气、善良)。小说把刻划人物渴望自由的心情与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迷人的自然景色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浓烈。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于1886年,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 白鲸 《永别了,武器》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长篇小说。美国马克·吐温著。主人公哈克是个心地善良、向往自由、居住在闭塞的内地的白人小孩,为避父亲毒打流浪在外。后与从蓄奴主家逃出的黑奴吉姆相遇,同乘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经历各种奇事险境,吉姆的诚实与爱好自由的品质使他深深感动,二人友谊渐笃。最后,吉姆的主人临终前留下遗嘱,允其自由。小说以哈克的历险为线索,展现了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生活的各个侧面,揭露了美国文明社会的各种恶行败德,谴责了蓄奴制的腐朽与丑恶。因作者未能看清种族压迫的阶级实质,故作品中对黑奴解放采取道德感化的方式。艺术上现实主义的摹写与浪漫主义的抒情相辉映,自然美景的描绘与黑暗现实的揭露相对比,幽默的讽刺与严肃的批判相融和,以及浓郁的南方生活和语言特色,集中体现了作者多方面的艺术风格。曾被美国资产阶级借口语言粗俗,“败坏道德”而列为禁书。有中译本。 ☚ 草叶集 美国的悲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