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君子于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不知其期。不知归期心忧伤。


曷至哉? 何时才能回家乡?


鸡栖于埘,鸡儿回窠来过夜,


日之夕矣,夕阳西下夜色降,


羊牛下来。牛羊纷纷下山岗。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如之何勿思! 怎不叫我把他想!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不日不月。日日月月别离长。


曷其有佸? 何时团圆聚一堂?


鸡栖于桀,鸡儿跳上木架歇,


日之夕矣,夕阳西下夜色降,


羊牛下括。牛羊纷纷下山岗。


君子无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苟无饥渴? 也许没有饿肚肠?



[注释] ①君子:古时妻子对丈夫的敬称。于:往。役:徭役。


②曷(he):何。曷至哉,什么时候回来啊? ③埘(shi):挖墙成洞的鸡窝。④不日不月:没有准期。⑤有:又。佸(huo):相会。⑥桀:鸡栖的木架。⑦括:来。⑧苟:或许,也许。



[赏析]这是妻子思念长期服役在外未归的丈夫的诗。它对长期服役在外未归的丈夫,表达了深挚的怀念之情。反映了春秋时期频繁的战争造成夫妻别离的痛苦,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对奴隶主阶级的有力控诉。这首诗从思妇一面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祸,是《诗经》中以黄昏的景物烘托思妇怀人心理的名篇。


全诗二章,每章八句。两章的内容、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分为三层:思念、感怀、挂念。诗中描写日暮黄昏的傍晚,一位妇女在家门前伫望,思念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能够归来阖家团圆。近看群鸡互相呼唤着回到窝里,远眺天边落日的余辉下,牛羊下山往村中走来。这更加触景感怀,挂念孤单在外的丈夫会不会受到饥渴的折磨。此诗朴素自然,寓意凄婉,曲折尽致,深情绵邈。抒情与写景交织成篇,充满诗情画意。它像一帧绚丽多彩的思妇晚景图:晚霞披洒,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伫立凝望。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意境优美深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至今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尤其,以日暮黄昏的景物来烘托思妇怀人的心理,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


其一,采用白描的手法,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刻画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诗表现思妇怀人,但它不像《诗经》中的同类诗篇那样描写,在雷声中幻想(《殷其雷》),不梳妆打扮的哀怨(《伯兮》),夸夫出征又思夫归来(《小戎》),想象丈夫归来如何陪伴(《采绿》)等等。只是用一种洗练而鲜明的笔触,如实地勾画出了女主人公纯洁、高尚的一片痴情。她怀念亲人的深挚缠绵的思想感情,宛如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曲曲折折地缓缓地流淌。她纯洁、高尚的感情,通过“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佸”、“何勿思”、“苟无饥渴”等,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全诗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现,写得曲折尽致,一往情深。思念、感怀、挂念,层次递进,含意分明,感情的流动一层深进一层。这三个层次,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读者从中可以推想,她丈夫在外服役日夜劳瘁的情状,长年餐风饮露的生活。这首诗成功的心理描写,能够使读者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她思念丈夫时的音容步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她别离亲人的痛苦深切同情,对奴隶主阶级的穷兵黩武无比憎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以景物烘托人物的心理,创造出情景交融、优美深邃的意境。诗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二者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这里,寓情于景,以日暮黄昏的美丽景色,衬托女主人公真挚美好的感情;景中带比,以禽畜知返窝舍,比喻女主人公孤苦凄凉的心境。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有声有色,可触可闻。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景物是在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呈现出来,又与女主人公的悲怆愁绪和谐统一,真可说是“妙合无垠”。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日暮黄昏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


《君子于役》选择日暮黄昏的景色加以描绘,与表现思妇怀人感伤的心理,交互映衬,是独具匠心而具有开创性的。此后无数诗歌、辞赋、戏曲、小说,都纷纷地描写这种日暮黄昏的境界,无不受此诗的影响。清代许瑶光的《雪门诗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中写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虽然,这个说明还不够确切,但是,日暮黄昏的景色描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则是确凿无疑的。

古代文学作品《君子于役》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篇名。《毛诗序》说:“《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宋朱熹《诗序辨说》:“此国人行役,而室家念之之辞。《序》说误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妇人思夫行役之作。”庄有可《毛诗说》:“刺东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妇人思夫远行无定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君子行役无定期,其室家思念之而作。”陈说,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真实地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整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的;成功地描写景物,渲染气氛,使之与人物思想情绪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深沉绵缈,使人无限流连的艺术境界。在表现与描写傍晚的环境景色和念远怀人、感伤别离的这种关系上,此诗是具有开创性的。


《君子于役》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诗歌。 《诗经·国风·王风》的第二首。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抒写的是一个妇女对长久在外服役而不得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诗中用对比和烘托的方法,描绘这个妇女在“日之夕矣”、羊牛归来的背景下向着远方久久凝望的情景,情景交融,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经《君子于役》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妻子思念夫婿的远役无定。黄昏时,鸡和牛羊归来,更使她想得殷切。
君子于役,(一) 人儿出差去远方,
不知其期。不知要多少时光。
曷至哉? 啥时才能回家乡?
鸡栖于埘,(二) 鸡儿回了窠,
日之夕矣,太阳落西方,
羊牛下来。那边下来了牛和羊。
君子于役,人儿出差去远方,
如之何勿思? 叫我怎不把他想?

君子于役,人儿出差去远方,
不日不月。没年没月没收场。
曷其有佸? (三) 啥时才能聚一堂?
鸡栖于桀,(四) 鸡儿回了栅,
日之夕矣,太阳落西方,
羊牛下括。(五) 那边回来了牛和羊。
君子于役,人儿出差去远方,
苟无饥渴。(六) 莫缺水呀莫缺粮。


注 释
(一)郑玄:“君子于往行役,我不知其返期,何时当来至哉?”
(二)毛亨:“凿墙而栖曰埘。”
(三)毛亨:“佸,会也。”
(四)毛亨:“鸡栖于杙为桀。”
(五)毛亨:“括,至也。”
(六)朱熹:“苟,且也。”

注 音
哉zi兹 埘shi时 来li釐 佸huo活

《君子于役》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王风》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本诗是, “此妇人思夫行役之作。”一点不错,与《卫风·伯兮》的诗旨完全相同,然而在艺术表现上却是别有千秋。

本诗的写作,通首都是用的白描手法。诗歌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服役在外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直白的语言把女主人公的心怀,毫无掩饰地坦露了出来。接下去三句转成写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太阳西落了,牛羊从山岗走下来,鸡也都进了窝。描绘了一幅傍晚山村的景象,却同样地是平凡无奇,朴实无华。埘(shi):凿墙成洞的鸡窝。 “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质。”(《诗经原始》)然而这清冷的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却有力地烘托了女主人公孤寂忧伤的心情。面对这鸟还巢、兽归窝、人回家的万物团聚的时刻,更为强烈的思念之情,从她的心田中升腾而起:“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成功的景物描绘,渲染了浓重的环境气氛,与主人公的心境交融一体,从而使思妇的抒情在直露中又增加了蕴藉含蓄的特色。

下一段中,佸(huo):聚会。桀:用木桩围成的鸡栏。括:来。苟:或。清人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写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识见卓然地指出了本诗黄昏落日与伤离怀远交融抒发的描写手法对唐人“闺怨”诗的开启之功。下面再引述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卷中的一段话,以进一步了解本诗对后世诗作的深远影响:“潘岳《寡妇赋》‘时暖暖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韩偓《夕阳》‘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取景造境,亦《君子于役》之遗意。”(“毛诗正义”二九“君子于役”。)


名诗《君子于役》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①君子: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役:指服兵役。②曷:同“何”。③埘(shi时):一种鸡窝。④不日不月:不可用日月计算。⑤佸(kuo括):相会,团圆。⑥桀(jie 杰):即榤,小木桩。⑦下括:牛羊下来而群聚一处称为“下括”。括,同“佸”。⑧苟:且。

【诗大意】 丈夫服役在外,不知何时是归期?他什么时候才回来呢?鸡已上窝,太阳已下山,牛羊都回来了,只有丈夫远戍在外,这怎能叫人不思念!

丈夫服役在外,还要耽搁多久?何时才能回家团圆?鸡已上架,太阳已下山,牛羊都入了栏,只有丈夫远戍在外,但愿他不致挨饥受渴。

【赏析】 此诗表现一位妻子对远戍在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这类题材在《诗经》中写过很多,如《卷耳》、《伯兮》、《杕杜》等等。但即使是同样的题材,经过不同的艺术构思和创造,也能展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卷耳》完全从幻想处落笔,写女子因思念之深,幻想丈夫一会儿“陟彼崔嵬”,一会儿“陟彼高冈”,猜想他或许马病了,或许人倦了,又好像看到他在饮酒自慰,以一幅幅思念中的画面进行曲笔描写,使妻子思夫之意尽在不言之中,以不言胜于有言,显得思绪恍惚,情意执著深切。《伯兮》的写法又不同于《卷耳》。《伯兮》开篇即以粗旷的线条大笔勾勒出丈夫相貌堂堂、勇武刚强的形象,接着以浓烈痛快的笔墨倾吐自己思念丈夫、忠贞不渝的誓言,全诗透出一股刚健率直的民歌风味。《杕杜》则不仅写思妇,也写征夫,以见物起兴的方式,让思妇与征夫互诉衷肠,使全诗笼罩在一种哀怨忧伤的气氛之中,读来令人感到悲凉沉重。

而《君子于役》又在上面三首诗的写法之外独辟蹊径。它只抓住黄昏——这个最让人黯然销魂的时刻进行表现,把思夫的感情全都倾注于黄昏时刻的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之中,并且用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加以穿插,创造出一种怅惘深挚、缠绵悱恻、如醉如痴的艺术境界。

诗开篇就弹奏出全诗的主旋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这种由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盼望其尽早归来的由衷心愿,以及唯恐其受饥挨渴的忧虑所构成的主旋律,在诗中反复出现。从“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到最后的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都是对主旋律的再现及变奏,它以回环往复、深切忧伤的吟唱,使我们得以从这些发自内心的呼唤之中体验到女主人公心房的颤动,并为其忧伤难挨的心境所感染。

不过,这首诗最有魅力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将诗歌的主旋律融化在景物、气氛的渲染之中,为主旋律的展现规定了一个令人心迷神摇的黄昏背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这本是鸡上窝、牛羊归栏、家人团聚的时刻,可是,我的丈夫又在哪里?为什么独独不见他的身影?他又几时才能归来?他该不致受饥挨渴?种种思念之情一齐涌上,怎能不使我们的女主人公心驰神往呢!家禽尚且还有安乐之窝,家畜尚知傍晚回栏,而人竟然是那么孤独寂寞地站在夕阳之下,眼巴巴地看着牛羊从山冈回到村落,看着白天四处觅食的鸡回窝安歇,迎接她的却只有一个漫长冷落的黑夜,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情景啊!

此诗在诗歌史上有开创性意义。从这首诗起,以黄昏景色抒写念远伤别之情,几乎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抒情模式,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所写的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到李清照 《声声慢》 中所写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都可以显露出这首诗的影响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