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吊古战场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吊古战场文》

李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1),夐不见人(2)。河水萦带(3),群山纠纷(4)。黯兮惨悴,风悲日曛(5); 蓬断草枯(6),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7)。亭长告余曰 (8):“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9),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吾闻夫齐魏徭戍(10),荆韩召募(11)。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12),河冰夜渡; 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13) ,腷臆谁诉(14)?秦汉而还,多事四夷(15); 中州耗斁(16),无世无之。古称戎夏(17) ,不抗王师(18)。文教失宣(19),武臣用奇(20); 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21)

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22),胡兵伺便(23);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24); 野竖旄旗,川回组练(25); 法重心骇,威尊命贱(26); 利镞穿骨(27),惊沙入面(28); 主客相搏,山川震眩(29);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30),凛冽海隅(31); 积雪没胫(32),坚冰在须; 鸷鸟休巢(33),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34),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35),以相剪屠。径截辎重(36),横攻士卒;都尉新降(37),将军覆没; 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38)! 鼓衰兮力尽(39),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40);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41)!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42),魂魄结兮天沉沉(43),鬼神聚兮云幂幂(44),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45),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46) ,财殚力痛(47),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48),北至太原,既城朔方(49),全师而还; 饮至策勋(50),和乐且闲,穆穆棣棣(51),君臣之间。秦起长城(52),竟海为关(53),荼毒生灵(54) ,万里朱殷(55); 汉击匈奴,虽得阴山(56),枕骸遍野,功不补患(57)

苍苍蒸民(58),谁无父母? 提携捧负,畏其不寿;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 如宾如友; 生也何恩(59)?杀之何咎(60)?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61),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62),人其流离。呜呼噫嘻! 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63)

〔注释〕(1)平沙: 平旷的沙漠,这里指旷野。(2)夐(xiong): 辽远。(3)萦带: 弯曲象带子一般。(4)纠纷: 交错在一起。(5)曛:昏黄。(6)蓬: 草名,又叫飞蓬。(7)铤(ting): 疾走。亡群: 失群。(8)亭长: 秦汉时十里设一亭,亭长掌管捕盗。唐为管理治安的小吏。(9)三军: 通称全军。(10)徭戍(yao shu): 服徭役守边地。(11)召募: 招募兵员。(12)牧: 放牧。(13)寄身锋刃: 指处在危险的境地中。(14)腷(bi)臆: 因怨愤而心情郁结。(15)四夷: 对少数民族的蔑称。(16)中州: 中原地区。耗斁(du): 财力乏竭。(17)戎夏: 指中原及四境各族人民。(18)王师: 帝王军队。(19)文教: 典章制度。失宣: 不得广布。(20)武臣: 武将。奇: 诡谲之术。(21)王道: 施行仁政的法度。迂阔:迂远不切实际。(22)振漠: 振起沙漠。(23)伺: 乘。(24)期门: 军营之门。(25)川: 平川。回: 来回奔驰。组练: 战袍。(26)命贱: 轻贱生命。(27)镞: 箭矢。(28)入面: 扑面。(29)眩(xuan): 眼花。(30)穷阴凝闭: 指冬天天阴,阴云密布。(31)海隅: 海角。(32)胫(jing): 小腿。(33)休: 休息。(34)缯(zeng): 丝织品。纩(kuang): 棉絮。(35)凭陵: 凭借。杀气: 严冬天气。(36)径截: 恣意截击。辎(zi)重: 军用物资。(37)都尉: 汉都尉李陵,以败降匈奴。(38)胜(sheng)言: 尽言。(39)鼓衰: 鼓声衰弱。(40)蹙(cu): 接近。(41)砾(li):小石子。(42)淅淅: 萧瑟凄凉。(43)沉沉: 昏暗无光。(44)幂幂(mi): 阴森貌。(45)牧: 李牧,战国时赵国良将。林胡: 当时少数民族。(46)汉倾天下: 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匈奴既破走,汉朝自文景以后积蓄数十年的财力也耗尽了。(47)殚(dan): 尽。痡(pu),疲劳。(48)猃狁(xian yun): 周时少数民族名,即秦汉时之匈奴。周宣王时,猃狁入侵,尹吉甫奉命逐之太原。(49)朔方: 北方,指山西省大同市一带。(50)饮至: 兵胜凯旋,告祭于庙后饮宴。策勋: 把功勋记录在史册上。(51)穆穆: 形容天子仪表端庄。棣棣: 形容天子仪态娴雅。(52)起: 筑。(53)竟: 至。(54)荼(tu)毒生灵: 残害人民。(55)殷(yan): 紫红色。(56)汉击匈奴: 指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事,“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见《史记·匈奴列传》)(57)功不补患: 得不偿失。(58)苍苍:指天。蒸民: 老百姓。苍苍蒸民: 天生众民。(59)生也何恩: 天生蒸民,不假帝王之恩。(60)咎(jiu): 罪过。(61)悁(yuan)悁:忧愁。(62)凶年: 荒年。(63)守在四夷: 四夷为帝王守土。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鉴赏〕《吊古战场文》是李华经过极思研榷的一篇佳作。

唐开元、天宝年间,尤以在唐代历史转入中期以后,朝廷和割据势力之间日趋严重的斗争,以及民族间不间断的边境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苦。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的李华,尽管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是,出自于对生活的追求而对现实充满了忧虑和不平的思想意识,在其创作实践中总是得到有意或无意的倾吐。《吊古战场文》虽说是李华为萧颖士的凌傲而作,然而就文章的主题来看,决非为此,文章的字里行间饱蘸着忧国忧民的感伤情调,表现了鲜明的厌战情绪和深切怜悯士兵的情感。

李华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依归,形成了他懦怯而克己,平稳而执著的性格特征,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宗经载道”。李华曾说: “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这可以说是作者文学创作中始终如一的基调。凡是使生活平静安宁的事物,他都予以肯定和褒扬,反之一概贬斥,因此,大到安禄山陷长安,李华被俘受封,小到《李夫人传》一文中所述的一类家庭琐事,他无不以太平安世为处世和创作的准则。在战争问题上也毫不例外,李华同样以生活的安定与否来决定自己的好恶褒贬。运用这一尺度,对于在《吊古战场文》中,作者极力否定秦汉以来的开边战争,却又肯定李牧破胡林、逐匈奴安定边疆一役的描述,就容易理解了。这里并不是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更不是能不能区分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之类的问题,而恰恰是李华的创作个性之所在,是李华追求理想的执拗表现。

在《吊古战场文》中,作者直接利用“古战场”这一具体事物,极力描述战争之恐怖并进行了深入开掘,名义上是吊古战场,而实际上是哀古伤今,作者借否定过去的战争以表现反对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特别是在作者的视野中,古战场的形象不仅仅就是意味着战争而已,它还是国家政治、边防政策等问题的凝聚点。执著的性格,使李华在文中急切地表达了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以德一天下以及“守在四夷”等思想。体物写志的方法,使文章的思想和形象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读者不仅看到了刀光剑影的古战场,而且在滚滚的战尘之中看到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它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共同要求。

《吊古战场文》是经过作者精密构思和严格推敲的。作者选取“古战场”为线索,描绘了古战场一幅幅阴森凄切的画面,深融有意,纵横开合。全文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着重描写了古战场一派广漠荒瘠的景色。“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作者笔下的古战场显得空旷沉寂,似乎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但是并没有显出一种静美之感,随着“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的描写,霎时间,日光、风声、飞鸟、野兽接踵四起,静态的总体中出现了动态。这种动态没有丝毫悠闲信步的意味,而只有浓厚的萧瑟悲凉的气氛。面对这一派景观,人们会自然地哀叹道,千年的古战场呵,它决不是令人神往的观光胜地,而是千百万士兵葬身的坟场! 作者的描绘犹如一幅幅画面,而“亭长告余曰”又犹如一道幕外音: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亭长俨然以见证人的身分,把本已是十分可怕的古战场,再泼上一道惊魂动魄的色彩,使得读者被古战场的气氛震慑得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文章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回到兵荒马乱、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作者用议论笔法,从遥远的战国写起,指出了征兵、屯戍、行军、露营的军旅生活之艰辛,“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寄身锋刃” ,绵绵无期的战争,使士兵们不知道归途究竟在何方! 士兵们又能向谁倾诉战争之痛苦和郁结愤懑的心情呢!“秦汉而还,多事四夷; 中州耗斁,无世无之。”作者充分看到了这长期的战争给人民蒙受的巨大的灾难,直接指出战争根源归根结蒂是政治的需要。“文教失宣,武臣用奇; 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这一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借引秦汉以来的历史为事实根据,把自己对战争的全部看法和盘托出。文笔简洁,融情入理。

如果说上述是从纵的方面来论述战争还比较笼统的话,那么,选取典型环境从横的方面来渲染战争,则是十分具体和细致了。作者描绘了两个富有特征的环境,一是“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这是秋天的古战场。在这里描写的是“野竖旌旗,川回组练”两军对垒的阵势,谴责的是“主将骄敌,期门受战”,刻画的是“法重心骇,威尊命贱”的无奈心理。二是“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堕指裂肤。”这是冬季的古战场,天候地理之险恶,衬之以敌人的“凭陵杀气,以相剪屠”的杀戮。这段文字紧紧抓住了冬季的季节特征。在这两个方面的典型环境中,作者分别用“利镞穿骨,惊沙入面”和“径截辎重,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将军覆没”两句,把激烈的战斗过程简单交代了,而花笔墨于前者所述交战时的声势和后者所写交战后的结果。前者“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后者“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在这里,虽然没有正面详述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然而,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声势和战果来烘托战争之惨烈,同时,在声势和战争的描述中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避实就虚的艺术构思和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是颇见匠心的,它使读者的想象也随之开阔,从而纳入作者规定的范围。至此,战争之残酷已深深地嵌在读者的印象之中了。

但是,更能揪住读者心弦的是紧接着的一段心理独白,这是出自于士兵肺腑的声音,“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 降矣哉,终身夷狄! 战矣哉,骨暴沙砾! ”这是战争之悲壮的回声,可歌可泣; 这是士兵之血泪的控诉,催人泪下。接着是比较工整的六句“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这里鸟、山、草、夜、风、月、霜、魂魄、天色、鬼神、云雾、日光,与其说是作者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给九泉之下士兵唱的一支挽歌。这段心理描写和抒怀是极见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的。它是承秋、冬两季战争后,对战争之残酷的集中反映,同时又表现了士兵进退维谷的苦难境地和作者借景抒发的同情之意,三者一气呵成,感人至深。然而,这厌恶而可怕的一幕,又以古战场为舞台。为此,这千年的历史遗迹,难道不需要一吊吗?

文章第三部分一开始就议论历代战事,作者没有按次序简单予以排列,而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赵国用李牧和“汉倾天下”相比,得出了“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道理。周朝、秦朝、汉朝的连比,又把这一对比深化了。“周逐猃狁……全师而还……和乐且闲。” “秦起长城……荼毒生灵,万里朱殷。” “汉击匈奴……枕骸遍野,功不补患。”连比深刻表现了作者追求的理想,不管是驱外族,还是得土地,筑关塞,都是以生活的安宁与否划分经纬的。

最后,文中还出现了“布奠倾觞,哭望天涯”的祭吊场面。这是从人道的角度显现出的战争灾难的特写镜头。在这里,作者还尽力作了铺扬,一口气用了五个反诘句,“谁无父母? ……谁无兄弟? ……谁无夫妇? ……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为天下“苍苍蒸民”鸣冤叫屈、伸张正义。

综观全文,文章围绕古战场,叙事由隐而显,议论纵横排宕,抒怀真切感人。描写、议论、抒情三者交替出现,并得到有机统一。文章的每一部分总是先描绘、议论,后抒情。如第一部分一开始描写古战场,接着就是: “伤心哉!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描绘古战场的意蕴,同时对读者视野的扩展作了提示。文章第二部分在两个典型环境描写之后,除了上述讲到的作者借景抒情之外,还用“伤心惨目,有如是耶”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鞭挞。文章第三部分除了用反诘句,大段地抒发愤郁之情外,还有“呜呼噫嘻! 时耶命耶”一句,为千百万士兵乃至普天下蒸民鸣不平。三句抒情都用反问句式,语句简短而情勃力坚,尽兴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刘大櫆曾曰: “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丝繁奏中,必有希声窈眇处。”《吊古战场文》气脉流畅,层次分明,具有散文的音乐美。文章有三大部分,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节奏,它们有规律地运动和变化。第一部分的节奏是一种舒缓而压抑的,第二部分的节奏是剧烈而执著的,第三部分的节奏则是滞重而深沉的。不管是哪一种节奏,都是来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创作时一种冲动的情思的流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创作时意兴的变化脉胳,但是它又不全是一种自然流露,节奏的精妙美听之处,其实都是作者极用力处。

《吊古战场文》基本上是四言句式为主,它讲究对仗、工整,但是形式多样,有别于单纯追求形式的空洞无聊的骈文,然而吸收了骈文形式上的可取之处,寓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声析江河,势崩雷电”,“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降矣哉,终身夷狄! 战矣哉,骨暴沙砾”等等。这里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错落,句式灵活。另外作者还调动了诸如设问、反诘、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更使文章增加了生动性,增强了感染力。

字数:6067
顾柏荣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11-717页.

《吊古战场文》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诉?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呜呼噫嘻!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

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注〕 ① 夐(xiòng): 辽远。 ② 纠纷: 杂乱交错。 ③ 曛: 昏黄无光。 ④ 铤(tǐng 挺): 疾走。 ⑤ 徭戍: 服徭役守边地。 ⑥ 荆: 楚国。 ⑦ 腷(bì 闭)臆: 情绪郁结。 ⑧ 四夷: 泛指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 ⑨ 耗(dù 度): 损耗败坏。 ⑩ 戎夏: 外族与华夏。 ⑪ 文教: 礼乐等典章制度。失宣: 不再宣传提倡。 ⑫ 奇: 不正的诡谲之术。 ⑬ 王道: 以仁义礼乐治天下的方法。 ⑭ 期门: 军营之门。 ⑮ 川回: 在平川上来回奔跑。组练: 组甲、被练,皆为将士的衣甲服装,借指精锐部队。 ⑯ 威尊命贱: 因军威严峻而不得不轻贱生命。 ⑰ 穷阴凝闭: 指冬天阴云密布。 ⑱ 缯(zēng 增): 丝织品。纩(kuàng 矿): 棉絮。 ⑲ 凭陵: 侵凌,进逼。 ⑳ 幂(mì 密)幂: 阴惨貌。 ㉑ 大破林胡: 李牧守雁门郡大破匈奴,降服林胡(住今张家口以北的少数民族),单于逃走,十余年不敢近赵边城。 ㉒ 汉倾天下: 汉武帝打败匈奴,自文景帝以后积蓄数十年财力耗尽。痡(pū 扑): 疲劳。 ㉓ 猃狁(xiǎn yǔn 险允): 同“𤞤狁”,即匈奴。 ㉔ 朔方: 北方,指宁夏灵武一带。 ㉕ 饮至: 凯旋归来告祭祖庙而后饮宴。策勋: 把功勋书于竹简而授有功者以官爵。 ㉖ 穆穆: 形容帝王仪表端庄。棣棣: 形容帝王仪态闲雅。 ㉗ 关: 指山海关。 ㉘ 殷(yān 烟): 赤黑色。 ㉙ 功不补患: 得不偿失。 ㉚ 苍苍: 指苍天。蒸民: 百姓。 ㉛ 提携捧负: 携带抱背,指父母对小孩从小的抚育。㉛ 悁(yuān 渊)悁: 忧愁。 ㉜ 不至: 指因遥死边疆太远,故精魂难归。 ㉝ 凶年: 荒年。 ㉞ 守在四夷: 四夷各为天子守土,则相安无战争。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唐天宝十一载(752),李华由伊阙县尉调任监察御史,就在这年或第二年的十一月,他奉诏出使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边陲巡按军政(参见《重庆师院学报》1986年2期熊笃《天宝文学编年中的几个问题》对本文作年的考证),目睹边塞大漠飞沙,风雪河冰和战士苦寒景况,遂触景生情,驰骋想像,写下这篇散文名作。

借古讽今,以刺玄宗穷兵黩武,任将非人;悲悯伤悼士卒的惨重阵亡,乃是全文的主旨。天宝年间,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致使边将轻启边衅,生事邀功,战争频仍,生灵涂炭,军费开支由开元前每年二百万增至一千一百万,“公私劳费,民始痛苦”(《通鉴》)。在西北,天宝八载命哥舒翰强攻吐蕃石堡城,六万多士卒死亡殆尽;九年,高仙芝为邀边功偷袭石国,惨杀老弱,掳其丁壮,掠其金宝,俘杀其国王,导致西域群胡皆叛,引大食来攻;十载,高仙芝征大食惨败,三万人只剩数千残兵逃回;在北陲,天宝九至十一载,安禄山连续大规模征讨契丹,六万人马全军覆灭;在南疆,天宝十至十二载,杨国忠先后遣鲜于仲通,李宓三次征南诏,唐军共死二十多万人……对这种劳民伤财,视士兵生命如蝼蚁的不义战争,进步诗人无不愤怒谴责: 李白愤慨“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古风》十四);高適控诉“边兵如刍狗,战骨生尘埃”(《答侯少府》);杜甫批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王昌龄痛挽“纷纷几万人,去者全无生”(《塞下曲》);刘湾怒斥“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出塞曲》);张谓呼吁“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代北州老翁答》)……他们从不同侧面唱出了人民厌战的心声,代表了当时的普遍情绪。明乎此,方能正确理解李华在本文中批评“多事四夷”,“中州耗”,“文教失宣,武臣用奇”的非战思想,渲染古战场“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的悲惨景象,要求“任人而已”,“守在四夷”的安边主张,悲悯“苍苍蒸民”,“杀之何咎”,“布奠倾觞,哭望天涯”的断肠情境,无不与上述诗人所代表的时代呼声同声相应,一脉相承。所以,“吊古”实为讽今;指斥秦汉“荼毒生灵”、“功不补患”,实为针砭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描写士兵在“积雪”、“坚冰”中“堕指裂肤”的苦寒,貌似虚写想像,实乃亲临阴山黄河所见真情……凡此,皆借古讽今的曲意所在。

构思精密,虚实交错,融情于景,夹叙夹议,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描绘出古战场一幅幅悲凉空旷、惨绝人寰的历史画卷,惊心动魄,摧人肝肺。这乃是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全文共分三段: 首段(第一自然段)实写古战场的悲凉空旷: 浩渺无涯的广漠不见人迹,唯有无声的山川萦绕;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悲风卷枯草乱飞,凛冽如霜落之晨;禽鸟惊飞不定,野兽疾走失群……静态则笼罩着死寂愁惨,动态则令人怵目心惊。接叙亭长沉痛的声音: 这古战场便是千百万士兵葬身的坟场!“常覆三军”,是一篇之纲;“往往鬼哭,天阴则闻”,则令人想起杜甫与此同时所作《兵车行》中“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情景。作者由触景生情,便过渡到下段缘情造境,引出思接千载的悲叹遐想……

第二段(二、三、四自然段),通过想像虚写历代穷兵黩武给广大士兵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惨重后果。三个自然段分四层。先以“伤心哉”三句总吊一笔,“近代”则初露讽今之意。然后从战国时代写起,写初防未战的戍边苦寒。“万里”、“连年”,见守边时空之久远;“晨牧”、“夜渡”,状夙兴夜寐之苦寒……接着夹议一段战争的原因,以转入重点批判秦汉以来的黩武开边。“无世无之”则再露刺今之意。因秦皇汉武之好大喜功正与玄宗类似,故明白点出: 他们都失误于不重视宣传仁义礼乐的文治,而重用武将的诡谲之术,导致边战不息的后果。故第二层接写初战未覆之酷烈,重点谴责主将骄堕轻敌之弊,又使人想起高適《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讽刺,和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呼吁,其根源在于所任将帅非人。所以漫山遍野的战士来回奔跑,虽然心里害怕,但迫于军法军威,不得不贱视生命以奉法,在惊沙扑面中不顾利箭穿骨冲刺搏斗;金鼓互喧,山川也为之眼花缭乱,江河似乎也将分崩离析。这是用拟人手法移情入景,“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第三层以严冬酷寒,杀气弥漫之景,渲染三军正覆之时的惨重: 正当阴云密布,寒气逼人,雪没小腿,冰结胡须的严冬,猛禽栖巢不出,战马也踌躇不前,故士兵们手指冻掉,皮肤皲裂;而强胡却凭借这险恶的气候,前来袭击粮草,血洗边防;结果主将战死,副将投降,士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堪言。以渲染夸张的动态,描写出一幅惨绝人寰的血战图,是对前文“常覆三军”的具体照应。作者意犹未尽,故第四层又倒叙三军欲覆未覆之际进退维谷的矛盾心态和已覆之后的阴森死寂: 当激战到鼓竭力衰、箭尽弦绝,白刃相拼、生死决战的时刻,战士们经过一场欲降欲战的心理矛盾斗争之后,终于以身殉国了。此时战场一片万籁俱寂,夜风飒飒,天昏地暗,怨魂聚集的“伤心惨目”的景象,犹如一曲凄绝的挽歌,把惨景哀情的典型描写推向极致。全段都是虚景实写,情景相生;在景物渲染描写中或以感叹抒情领起,或以感伤抒情收结,或于叙事描写中穿插议论,皆错综不可端倪。

第三段(五、六自然段)议论评价历代战争得失,以人道主义抒发痛吊死者,悲悯生者(家属)的悲恸之情。前一层议论: 褒周、赵而贬秦、汉,以宾衬主,是非分明。褒赵之良将李牧大破林胡,说明关键在“任人而已,其在多乎”,与前文“主将骄敌”遥相对照,隐刺玄宗用将非人;又反衬下文“汉倾天下”。褒周逐猃狁,则重在说明应以守备为本,不以攻战为先。这与作者在《韩国公张仁愿庙碑铭并序》中,颂张之持重安边,使“匈奴莫敢南视,雷哭而遁”,“天下减征役之半矣”的主张正一以贯之。贬秦汉一在“荼毒生灵”,一在“功不补患”,皆隐刺玄宗的黩兵,这与当时宰相张说“连兵十馀年……虽师屡捷,所得不偿所亡”(《通鉴》)的批评,与李白《战城南》中“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亦复一致。作者有褒有贬,可见他并非一概反对战争,而重在强调应以守国安民为本。后一层抒情:慨叹天生众民,父母辛勤抚养,谁不想儿子活着?谁不想兄弟、夫妇团聚?而帝王于民之生有何恩惠?民有何罪而驱之被杀?连下数问,悲愤激昂,直斥帝王违反人道,为士兵鸣冤叫屈。接写家人遥望天涯痛哭洒酒,祭奠招魂的凄惨场面,长歌当哭,反复问叹,满纸呜咽,悲痛淋漓。终以“从古如斯”反结秦汉近代,再点“刺今”之意,用“守在四夷”正述自己主张,结出一篇之旨。

综观全文,围绕古战场,三段分写所见、所想、所感,虚实相生,时空交变。在所想中,又紧扣“常覆三军”四字,依序描写三军戍边之苦,初战之烈、结战之惨、战后之寂,叙事层次井然,描写意象生动,抒情真切动人,议论纵横排宕,事、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其次,在语言风格上也颇具特色。首先是句式整齐而错综,以四言为主,间用五六七言句,或骈或散,或奇或偶,参差错落,变化多姿。长句舒张排宕,短句繁弦促节,“兮”字句一唱三叹。即使四字句中,有的排比兼对偶,如“万里奔走”四句;有的只排不偶,如“秦汉而还”四句。所以,它比通篇四六对偶的骈文更见灵活自由,又比完全长短无规则的散文更见整齐优美。其次,通篇用韵,如首段全押平声真、文韵;次段分用去声遇韵,平声支韵,去声霰韵,平声虞韵,入声屑、锡、陌等韵;末段分用平声虞韵、寒韵,上声有韵,平声支韵等。不仅换韵平仄相间,而且每句中亦大致平仄相间,从而形成和谐拗怒,抑扬顿挫,弛张徐疾等不同声情,恰与每段每节或低回感伤,或激越呼号,或深沉喟叹,或悲痛欲绝的文情变化对应配合,构成声文并茂、荡气回肠的节奏旋律。在修辞上,参差运用“伤心哉”,“呜呼噫嘻”等回肠荡气的感叹句,用“可胜言哉”,“有如是耶”,“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夫妇”,“生也何恩,杀之何咎”等情勃力坚的反诘句,用“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时耶命耶”,“为之奈何”等发人深省的设问句,用“河水萦带”,“凛若霜晨”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用“山川震眩;声析江河”等铺张扬厉的夸张句,用“天地为愁,草木凄悲”等移情入景的拟人句,用“法重心骇,威尊命贱”等当句、上下句皆珠连璧合的对仗句,用“牧用赵卒”与“汉倾天下”,“周逐猃狁”与“秦起长城”等褒贬鲜明的对比句,用“积雪”、“坚冰”,“鸷鸟”、“征马”等铺陈展衍的排比句……凡此,不仅使章法多变,文辞华赡,而且使文情跌宕起伏,姿态万千。全文又很少用典故僻字,读来显豁流畅。

字数:5070
熊笃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