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史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史记》《史记》
史书名。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东汉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后汉书·蔡邕传》引)宋苏辙说:“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吕祖谦《大事记》说:“太史公之书法,岂拘儒曲士所能通其说乎?其旨意之深远,寄兴之悠长,微而显,绝而续,正而变,文见于此,而起意在彼,若有鱼龙之变化,不可得而踪迹者矣。”明茅坤《史记钞·序》说:“其所论大道,而折衷于六艺之至,固不能尽如圣人之旨。而要之,指次古今,出风入骚。”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又说:“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鲁迅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和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又是史传文学的典范。它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者的丑恶面貌,热情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和反抗,歌颂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和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它善于将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和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口语去表现人物,从而塑造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晓畅,富于表现力。《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宋郑樵说:“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通志·序》)它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史记》
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5个部分,共130篇,52万多字。本纪是记载各代帝王的;表是按世代年月次序排列历史大事的;书是分门别类地论述和记载社会经济、文物制度、天文历法、山川水利等情况的;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王的;列传是为各种人物写的传记。《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自班固以来,各朝的断代史基本上都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他的父亲司马谈,武帝时任太史令,并为《史记》的撰写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准备并着手写作《史记》。后来因“李陵之祸”而被下狱并处以“腐刑”,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了这部伟大著作。《史记》的进步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有3个方面:一是反天命、反鬼神的朴素的唯物思想。比如在《伯夷列传》中对天命观念提出怀疑,在《河渠书》、《封禅书》中揭露神仙方士和统治者在“天命”旗号掩盖下的种种丑行。二是进步的历史观。如在《货殖列传》中分析肯定了经济对社会问题的决定作用,在《陈涉世家》、《田单列传》等篇中歌颂了人民的力量和各种下层人物的优秀品质。三是勇敢无畏的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比如《项羽本纪》中揭露了刘邦的好酒色、贪财货,《平准书》揭露了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的恶果,《六国年表序》肯定了秦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因此《史记》被后人称为“信史”、“实录”。《史记》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善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刻画人物,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章节,都是众所周知的突出例证。二是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屈原列传》,通篇充满一种婉雅凄怆的感情。三是语言神采飞扬,高度写意传神。总的语言风格朴拙、深厚,气势沉雄,又风格多样化,往往能随着各篇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史记》问世后,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1956年,司马迁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的最高评价。《史记》问世之初被称为《太史公书》,东汉后期才被称作《史记》。两千多年来,《史记》各种版本,注释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拣。其中最流行的注本就是三家注本,这个注本把刘宋时代裴骃作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作的《史记正义》合编在一起,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这种版本。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撰成。全书52万多字,分为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共130篇。本纪记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事迹;列传记述重要人物事迹;书记述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情况;表记述各时期重要事件。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首尾共3千年左右。该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注意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物描绘真切动人,文笔生动流畅,不仅是杰出的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