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原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原君》《原君》
散文篇名。清黄宗羲作。今人王荣初、蔡一平《清代散文选注》说:“《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明夷待访录》写成于公元一六六三年,大胆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官制、立法、学校、选举、田制、兵制、财政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改革的办法。《原君》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认为古代君主不仅不是自私自利的,而且能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作私人的产业,残酷地剥削以至杀害天下的人,从而得出古人爱戴君主、后人怨恶君主的道理,驳斥了小儒的盲目忠君的谬论;最后指出,后世的君主常常免不了亡国灭家的结局,这也是他们把天下当作私产的缘故。《原君》这样鲜明有力地向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挑战,向封建政治制度、道德、伦理观念挑战,正代表了当时人民对黑暗的封建统治的抗议,从而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了黄宗羲学说的精神和强烈的现实斗争意义。不过,黄宗羲这些学说中也反映了他的局限性。例如他把‘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看成普遍的人性;又如对古代的君主,他也过分美化了他们。再联系《明夷待访录》中其他各篇来看,他所理想的政体也只是开明的君主专制政体而已。但从《原君》以至《明夷待访录》全书的主要精神说,是无疑地站在那个时代的前列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二百年后,也就是清末的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起了促进作用。”今人徐中玉、全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天经地义,不可移易,而效忠君主则是臣民至死不能违背的伦理观念。本文作者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从探究人君的职分入手,大担抨击了 ‘后之人君’ (封建帝王)‘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的家天下思想,揭露他们‘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满足一己私欲的罪恶,并从理论上驳斥了小儒盲目忠君的迂腐荒谬。尽管作者未能从社会制度上认识产生封建暴君的渊源,而只是在肯定君主制的前提下提出改变独裁的改良愿望,但是文章敢于向皇帝挑战的斗争精神和它所反映的民主思想,则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文章以简朴流畅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根据需要,从自己读过的经典史籍援引了许多古人古事,加以论证,取精用宏,体现出作者学识的渊博和思想之敏锐。尤其是作者列举被历代儒者奉为圣明的有关‘民贵君轻’的言语论述作为理论依据,来驳斥小儒盲目忠君的谬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得中肯痛快,简切明了。”原君,即推究做君主的职分、道理。此文论述了君主应该为天下“兴利’、“释害”,揭露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者的专横残暴,驳斥了小儒盲目忠君的谬论,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作者公开声称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者错误地认为,有生之初,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同时幻想封建君主能为整个社会服务。论述方法是托古论今,托古是立论的根据,论今是论述的重点,着重批判“后之为人君者’;全文前后照应,脉络清楚,开头阐明君主的职分,又以揭示君主的职分作为全文的结束,中间议论逐层深入,条理分明,逻辑性很强;层层对比,以今衬古,扬古贬今,说道理,举事实,笔锋锐利,不仅使论点持之有故,而且使文章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①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③,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④,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⑤,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⑥!”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这篇文章是继承《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进一步对后世君主专制涂毒生民的最激烈最犀利的鞭挞。全文皆用古今对比、借古伐今的手法来论述,共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古代人君的产生是为天下兴利释害而自己倍受劳苦。用今天的话说是,只为天下人尽义务而毫无私利可享。从这点出发,有的人干脆不愿为君,有的人为了君决不愿一直干下去传之子孙,有的人则是欲罢不能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这样,作者就把许由、务光、尧、舜、禹统一到一个观点上:“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把尧、舜视为天生圣人,把“得乎天命而为天子”的话绝对化,进一步把皇帝都称为圣人,皇帝的一切都冠以“圣”字。如此立论,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作者从人君之职分立论,表面上没有把尧、舜抬到高不可攀的地位,好像倒把尧、舜降到凡人;但实质上是讲尧、舜等古代君主的职分就是专门利人而备尝艰苦,以便和后世人君专门利己的行为作对比,以反引下文。 第二段“后之为人君者不然”是总冒,表明和古代背道而驰。下面分几层阐发:从“后之为人君者”到“不觉溢之于辞矣”为一层,痛斥后之人君以天下为自己的产业。“此无他”到“为君也”为第二层,说明古今君民客主倒置,天下罪恶总由君而生。“是以”至“君而已矣”为第三层,具体揭发君主以天下为产业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这一段文章写得痛快淋漓。结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义正辞严。“向使”以下再从反面补足上文所痛斥的后世之君的罪恶。最后以感叹反诘语气作结,余味不尽。这一段是本篇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虽然在意义上是和第一段对照的,但第一段略一些,这一段描述得详些;第一段只从理论上叙述论证,这一段充满激情,语夹冰霜,大张挞伐,使后世贪残之君无地自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虽然《庄子》里讲“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可以看作黄氏此言的滥觞,但黄氏此处的激烈程度,可以说前无古人。这段文字的结构,仍然是多用排比对照的方式,“其未得之也”、“其既得之也”两处尤为精彩。这一段又处处回应第一段,所以常用“古”、“今”对说,必须反复体会。 第三段以第一、第二两段为基础,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根据古今君主对人民态度之不同,说明人民对君主也有爱戴和怨恶两种态度。因为有前两段的具体描述为基础,这里只须简单归纳一下,以下引出对小儒的谬论的批驳。先引小儒的谬论,再以桀、纣为例,表明小儒立论的荒唐。然后肯定武王的行动和《孟子》把桀、纣称之为独夫的理论,引朱元璋的荒唐举动来进一步批驳小儒尊君的谬论。 第四段,“虽然”二字一转,即从第三段的论述进一步写出“以天下为产业”不但残害天下人民,而且也害及自己和子孙。“产业”不能永保,“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这些话是对历史上改朝换代现象的概括,而用血淋淋的字眼极写其危害。“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若何为生我家”,不但表明事实,而且结语充满叹惋之情。这是因为最后举的是明毅宗(崇祯)的话。黄宗羲曾经为挽救明亡而奔走,又矢志不仕新朝,讲到明朝的覆亡,崇祯临死前亲手砍杀自己的女儿而自缢,多少流露一些故君之思、亡国之痛。所以这段文字用“痛哉斯言”,引到“回思创业时”的心理,如果早知后世如此,真要“废然摧沮”,不欲掠夺君位了。 第五段是全文总结,分两大层。第一层是两个排比句,“明乎为君之职分”一句总结第一段,“不明乎为君之职分”一句收束二、三、四段而仍回应第一段。这两句都离不开“许由、务光”,这是针对争君位的现象对症下药。“然”字一转为第二层,“君之职分难明”对上一层的第一句话说的,“以俄顷淫乐”至末,针对第四段“血肉崩溃”那些话说的,要人君清醒,衡量一下利害,那么连笨伯也会算这笔账的,也就知道君之职分不像后世那样视天下为自己淫乐的产业。前面论述把天下当产业的危害已经很充分,所以这一句说得比较概括,使人想起“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没有利天下之心,就不必为君;为君就是要为天下思利除害而不能贪图享受。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这篇文章在抨击后世君主之罪恶方面,比《孟子》上“独夫”的指斥还要激烈得多。这是对民主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最具体的阐发,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他有另一篇《原臣》,可以合看,见到黄宗羲在当时条件下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写这类文章以明白条畅为主,使人易懂。这篇文章采用对比的方式说理,又在必要的地方作一些形象化的描述,既说明道理,又充满激情,在议论文中实不可多得。 字数:3243 周本淳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原君》
清·黄宗羲 有生之初①,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②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③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④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⑤也。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⑥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⑦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⑧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⑨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⑩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11)”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12)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13)之也,屠毒(14)天下之肝脑(15),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16)我一人之产业,曾(17)不惨(18)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19)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20)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岂设君之道(21)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22),名之为独夫(23),固其所也(24)。而小儒规规焉(25)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26)、纣(27)之暴,犹谓汤(28)、武(29)不当诛(30)之,而妄传伯夷、叔齐(31)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32)崩溃之血肉(33),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34),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35)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36),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37)?摄缄縢,固扃𫔎(38),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39),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40)痛哉斯言!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41)摧沮(42)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43),则唐、虞之世(44),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45)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46),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47)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48)淫乐,不易(49)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注释】①有生之初:从有人类社会开始。 ②莫或:没有人。或,代词,指人。 ③人者:仁者。人,通“仁”。这里指下面要说的“古之人君”。 ④释:解脱。 ⑤居:处。引申为愿意。 ⑥许由、务光:传说中的上古高士。许由,亦作“许繇”,《高士传》 载,相传尧欲让位给他,他拒不接受,隐居箕山,自耕而食。务光,《列仙传》载,传说商汤要让位给他,他力辞,后负石自沉于蓼水。 ⑦尧、舜:传说中的古贤君。《吕氏春秋·去私》:“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⑧禹:《尚书》载,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功业卓著,后继舜位,为夏代开国国君。 ⑨夫:凡,所有的。 ⑩汉高帝:刘邦。 (11)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是刘邦得天下后,以质问的口吻向其父矜夸所得家业比其兄大得多。孰与仲多,即与仲孰多。仲,指其善于经营的二兄。 (12)毕世:终生。 (13)未得:未得天下。 (14)屠毒:即荼毒,残害。 (15)肝脑:指人的身体或生命。 (16)博:增多。 (17)曾:竟,从来。 (18)惨:悲伤。 (19)花息:利息。 (20)向使:假设之词,犹“假若”。 (21)设君之道:设立国君之理由。 (22)视之如寇雠:语出《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寇雠,仇敌。 (23)独夫:残害万民、众叛亲离之国君。 (24)固其所也:本是其所应得的。所,宜,适当。《易·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5)规规焉:死板地。 (26)桀:夏朝末代君主。 (27)纣:商朝末代君主。两人都是古代暴君。 (28)汤:又名成汤。传说夏桀暴虐,汤兴兵伐夏,将桀流放。 (29)武:周武王,继周文王遗志,兴兵灭商,纣自焚。 (30)诛:杀。 (31)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载,传说为商朝孤竹国君之子,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作者认为其事不可信,故说“妄传”“无稽之事”。 (32)兆人万姓:千万百姓。兆,一百万。 (33)崩溃之血肉:指被残害之臣民。 (34)孟子之言:见《孟子·梁惠王下》:“贼人者谓之贼,残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5)窥伺:犹“觊觎”,指对君位抱有非分之想。 (36)“至废”句:指明太祖朱元璋曾认为《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类话语过激,下诏撤除孟子在孔庙中的陪祀地位。 (37)如我:像我一样。 (38)“摄缄縢(téng)”二句:语出《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𫔎,此世俗之所谓知也。”摄,紧收。缄,结。縢,绳子。扃𫔎(jiǒng jué),门窗、箱子之锁钥。 (39)“昔人”句:指南朝宋顺帝被逼退位,《南史·王敬则传》:“一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 (40)“而毅宗”三句:《明史·公主列传》载,明崇祯帝于李自成将陷北京时,用剑砍长平公主,说:“若何为生我家!”毅宗,崇祯帝朱由检死后士民所谥之号。 (41)废然:灰心貌。 (42)摧沮:沮丧。 (43)职分:职责。 (44)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 (45)绝尘:超越世俗。 (46)人人可欲:人人都想做君主。 (47)旷后世:后世空缺。 (48)俄顷:犹瞬间,指极短暂的时间。 (49)不易:不换取。 【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做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中。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做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做主,将天下看做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从不感到悲伤,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榨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 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伺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享从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即使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做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我一样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可真痛惜啊! 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 因此明白做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做君主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说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字数:4334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15-620页. 《原君》
黄宗羲 有生之初(1),人各自私也(2),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3),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4),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5)。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6)。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7),许由、务光是也(8);入而又去之者(9),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10)。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11),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12)。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13),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14),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15),曾不惨然(16)。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17),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18)。”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19),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20)?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21),名之为独夫(22),固其所也(23)。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24),至桀、纣之暴(25),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26),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27),曾不异夫腐鼠(28)。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29)!是故,武王,圣人也; 孟子之言(30),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31),皆不便于其言(32),至废孟子而不立(33),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34),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35)。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36),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37),而毅宗之语公主(38),亦曰: “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39)?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40); 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41)。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42),不易无穷之悲(43),虽愚者亦明之矣! 〔注释〕(1)有生: 有生命,指有人类。(2)自私: 自己只管自己。下文“自利”同此。(3)莫或: 没有什么人。(4)有人者出: 有这么一个人出来。(5)释: 免除。(6)居:居其位,处于那个地位,引申为接受。(7)量: 考虑。入: 这里是就其位的意思,指为君。(8)许由、务光: 传说中的上古高士。传说唐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走,隐居箕山中。商汤要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极力拒绝,负石投水自杀。(9)去: 放弃。尧以天下禅舜,舜以天下禅禹,所以说“去之”。(10)犹夫: 好似。夫:助词。(11)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语见《史记·高祖本纪》。这是刘邦作了皇帝以后对他父亲说的话。某:代刘邦自称之名。仲: 指刘邦的二哥,他善于经营产业,常受他父亲的夸奖。(12)溢之于辞:流露在言语里。(13)毕世: 一辈子。(14)屠毒天下之肝脑:为自己争夺帝位,进行残酷的斗争,不惜使天下人民肝脑涂地,悲惨地死去。屠毒:宰割毒害。(15)博:求得,换取。(16)曾:竟然。(17)奉:供。(18)花息:利息。(19)向使:当初假使。(20)设君之道:设立君主的道理。(21)视之如寇仇:语见《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寇仇;强盗、仇敌。(22)名之为独夫: 称他为独夫。《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即一夫,指众叛亲离、极端孤立的人。(23)固其所也:原是应得的(结果)。(24)小儒: 眼光狭小的愚陋读书人。这里指汉景帝时的黄生等人。黄生认为汤武诛灭桀纣而为王,就是弑君。规规焉:拘谨地,死板板地。以:认为。君臣之义: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25)至:甚至于。(26)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伯夷、叔齐是殷朝孤竹君之二子。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曾拦住他的马头,极力劝阻,认为臣不能伐君。殷亡以后,他们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无稽:无从查考。(27)兆人万姓:千千万万的老百姓。(28)腐鼠:腐烂的死鼠,比喻毫无价值的东西。语出《庄子·秋水》。(29)私:偏爱。(30)孟子之言:指《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31)窥伺:指暗中找机会夺取君位。(32)不便于其言:感到他(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对自己不利。(33)废孟子:明太祖曾一度下诏废除祭祀孟子。(34)使:如果。(35)私之:据(天下)为己有。(36)摄缄滕(jianteng),固扃鐍(jiong jue):语见《庄子·胠箧》,意谓紧紧地捆好,牢牢地锁好。摄: 收紧。缄:封固。滕: 绳子、扃: 关钮。鐍: 锁钥。(37)昔人:指南朝宋顺帝,被逼出宫讲了这番话,见《通鉴·齐纪一》。(38)毅宗: 即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南明称他为思宗,后改称毅宗。公主:指崇祯之女长平公主。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前,用剑砍自己的女儿,叹息地说: “你为什么生在我的家里!”(39)废然:颓丧的样子。摧沮(ju):灰心气馁的样子。(40)绝尘:超绝尘世,高出一切世上的人。(41)旷:空,绝。(42)俄顷淫乐:片刻的荒淫行乐。(43)易:换。 〔鉴赏〕《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原君,就是推论为君之道。文章首先托古:古代贤君,以千万倍之勤劳为天下兴利除弊,而自己却不享其利。继之论今:后世之君,利尽归于己,害尽归于人; 为博一人之产业,为奉一人之淫乐,反客为主,“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使“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正因为古今为君之道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两样:古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如天; 今人怨恶其君,视如寇仇,名之独夫。而小儒死守所谓“君臣之义”,枉传无稽,视万姓血肉有如腐鼠。作者认为,此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迥然相悖。而明太祖废孟删书,皆导源于小儒。最后,作者从帝王自己的身家利害的角度,告诫他们:若“不明乎为君之职分”,结局必然是血肉崩溃的悲剧,“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南朝宋顺帝痛哭发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崇祯皇帝亲手砍杀女儿长平公主,已为先鉴。若后世之君再以俄顷淫乐易无穷之悲,那就是愚不可及了。 对于《原君》,过去曾有过种种不同的评价。顾亭林说: “古之君子所以著者,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 (《南雷文定》附录)这里说的是《明夷待访录》,自然也包括《原君》在内。显然,顾亭林认为这是对帝王的真诚而正确的规劝。那末,帝王们能不能听得进去呢?清代乾隆年间把《明夷待访录》列为禁书,原因何在?梁启超说: “真极大胆之创论也,……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又说: “实为刺激青年之最有力之兴奋剂” (梁启超《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 我们且不谈孰是孰非,还是先从背景方面作一些分析。《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当时黄宗羲五十四岁。向远处看,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人地主、市民阶级日趋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也就渐积渐多。表现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也就出现了具有近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潮。包括《原君》在内的《明夷待访录》,就是这种社会大思潮的一个产物。向近处看,社会刚刚经历了一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交织的历史大动荡: 明王朝的覆灭,农民大起义的失败,以及清政权的建立。作为亡国遗臣的黄宗羲,力图追究这场社会大悲剧的原因,《原君》以及《明夷待访录》中其他文章,便是这种探求的结果。看清这两点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 黄宗羲在《原君》中对封建君主自私残忍的批判,对小儒盲目忠君思想的驳斥,以及对人民力量的某种程度的肯定,是他对历史所作的具有哲理思辨性质的总结,也是他的浓厚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黄宗羲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以家天下为基础的君主制度,而人民的利益应置于君主利益之上,这正是他超越前人之处的“极大胆之创论”。照顾亭林看来,黄宗羲只是要改良君主制,而不是取消君主制。但事实证明,黄宗羲的思想在客观上对封建统治只能起批判和毁坏的作用,而完全达不到维护的目的。也有人把《明夷待访录》比作《民约论》或“人权宣言”,自然不甚恰当,但象《原君》这样隐含着民主、平等思想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毕竟起过进步的启蒙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文章认为: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人各自利,而“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黄宗羲只看到了“自私” “自利”的一面,以及与之相关的“好逸恶劳”的弱点,而未去强调人的精神中的美好因素,犯了片面性的错误。而这,又是服务于黄宗羲的论述需要的。即他从这样一个基本出发点来展开论述和提出问题的:人类一开始就是自私自利的,而古代的贤君则能舍私为公,为天下兴利除害。这一认识和论述的缺陷,当然影响了本文思想的发挥。然而,黄宗羲结合自身的经历,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晚明覆灭的教训,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沉思。这样,也就奠定了该文的政论色彩,透现出民主主义亮色。 文章的基本论点是阐明君主的职分在为天下兴利除弊。作者先把古代贤君对待天下的态度立为准绳,以衡量后世君主。然后,以由此产生的弊害,对小儒盲目尊君的谬论加以驳斥。进而指出,后世君主的行为,实际上是与天下为敌,结果自身遭到无穷的祸害。并在此点明为君的职分,照应前段。全篇的议论,层层加紧,层层深入,前后联贯,首尾照应,具有极为严密的逻辑性。 再者,本文的立论方法是托古论今。自始至终,古今对比,以今衬古,扬古贬今。古代君为天下,今世天下为君; 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 ,今世“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古代君主“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今世君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古之民“爱戴其君”,今之民“怨恶其君”……这样一古一今,一正一反,两相对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此外,本文尽管以议论为主,但作者不时插入类似记叙文中人物对话的句子,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刘邦的“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一句话,无赖之徒的逐利嘴脸便跃然纸上。“我固为子孙创业也”,“此我产业之花息也”,两句自我辩白,则把后世君主的厚颜无耻,描画得淋漓尽致。而“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若何为生我家”二句,又把末世之君走投无路、悔之无及的悲剧结局,写得撕心裂骨。这种手法,在一般的议论文中,并不多见。除去上述对话式的语言之外,其余的议论文字也十分简练犀利,精辟有力。 从黄宗羲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之人。而《原君》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则可说是一篇非常之文。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原君》完主可以称得上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反对君主制的呐喊。 字数:4732 张远芬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94-1399页. 《原君》 散文。黄宗羲作。《明夷待访录》中的一篇。文中论述了“君”的产生,说明“君”当是兴公利而除公害者,揭露了后世君主以天下为私产,为所欲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行径,嘲笑了死守儒家教条的小儒,指出君主封建制度必须反对。议论大胆,含有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因素。文章托古贬今,古今对举,条理清楚,语言简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