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凌虚台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 “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11),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 ①国:城市。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西安西南。②都邑: 大都市。丽:依附,附著,靠近。③损: 损害。益: 益处。④陈公: 陈希亮,字公弼,青神 (今四川青神)人。宋仁宗天圣进士,官至京东转运使。杖履: 杖,拐杖。履,行走。泛指老人出游,散步。逍遥: 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⑤累累 (leilei): 接连成串。髻 (ji): 发髻,挽束在头顶上的发。⑥危: 屋脊。⑦从事: 官名,此处指属员。⑧蒙翳 (yi): 遮蔽,遮盖。虺 (hui): 毒蛇。窜伏: 潜伏。⑨相寻: 连续不断,相互循环。⑩秦穆: 秦穆公,春秋时代秦国的国君。祈年: 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tuo) 泉: 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汉武: 汉武帝刘彻。长杨: 长杨宫,本秦旧宫,汉时重修。五柞(zuo): 五柞宫,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称此名。仁寿: 仁寿宫,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造。九成: 九成宫,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因山有九重,故称此名。(11)颓 (tui):坍塌。垣 (yuan):墙。禾黍: 禾,谷子。黍,黍子,碾成的米叫粘黄米。泛指庄稼。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丘: 土堆,小土山。墟: 荒废的地方。陇亩: 田地。

【译文】 在终南山下修建城市,起居饮食应当都与山接触。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 而靠近终南山的大城市,没有比扶风更近的。凭极近的扶风去寻求最高的终南山,大概从地势来说,一定能找到。但是太守住在扶风,不曾知道有山在那里。虽然不是对事情有害处或者有益处的缘故,然而从事物的道理上讲是不应当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建筑的原因。

当凌虚台没有建筑的时候,太守陈公在它的下面逍遥自在地手拿拐杖散步,看见山岭露出在树林上面,接连成串,好像人们旅行在墙外走而显露出他们的发髻一样。陈公说: “这里必定有奇特的景色。” 于是派遣工人开凿它的前面,成为个方形的池子,把开凿的泥土建筑成一座台,高出于屋檐为止。然后人到这台上,恍恍惚惚不知道是台高,却以为是山在跳跃、振奋中迅速地长出来的。陈公说: “这座台应当取名为 ‘凌虚’。”他把这意思告诉他的属员苏轼,要求写篇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

苏轼答复陈公说: “事物的荒废、兴盛、成功和毁灭,是不可预测的。过去这里是荒草野田,是霜冻露水遮盖的,狐狸毒蛇潜伏的。在这时,难道知道有凌虚台吗? 事物的荒废、兴盛、成功和毁灭,在无穷无尽的相互循环,那么台再变为荒草野地,都是不可预测的。我曾经尝试和您登台眺望,台的东方就是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台的南方就是汉武帝的长杨宫和五柞宫,而台的北方就是隋文帝的仁寿宫和唐朝的九成宫,估计它们在一个时期的盛况、宏伟、杰出、奇异、壮丽,坚固而不可动摇,岂止胜过凌虚台的百倍呢? 然而几代之后,想要寻求它们类似的样子,却连破瓦坍墙,都不再存在,已经变为庄稼地、灌木丛、小土堆和田地了,何况这座凌虚台呢! 这座台尚且不能够依靠它的坚固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事的得失,忽然去又忽然来呢! 假使有人想依靠这座台向世人夸耀和自满,就过分了。世上有足够依靠的,并不在乎一座台的存在和消亡。”

我把这意思向陈公谈了不久,返回家就撰写了这篇记事文章。

【鉴赏】 苏轼在担任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他的上司凤翔府知府陈希亮建筑了一座登高眺望的台。本篇就是苏轼为这座台所撰写的一篇记事文章。

这篇“记”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实写,记叙了建筑凌虚台的缘起,选择的建台地点的优势和命名 “凌虚” 的由来; 后一部分虚写,借物抒情,抒发了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和“台犹不足持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求实态度。这篇“记” 的内容具体实在,直陈其事,严谨畅达,有实有虚,实虚结合,含意颇深,发人深省。

字数:2113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64-466页.

古代文学作品《凌虚台记》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凌虚台记》

《凌虚台记》

宋文篇名。苏轼作。本篇主旨,或谓讥太守陈希亮。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记载:“陈希亮,字公弼,天资刚正人也。嘉祐中知凤翔府,东坡初擢制科,签书判官事。吏呼苏贤良。公弼怒曰:‘府判官,何贤良也?’权其吏不顾,或谒入不得见。……东坡作府斋醮祷祈诸小文,公弼必涂墨改定数往反。至为公弼作《凌虚台记》曰(从略)。公弼览之笑曰:‘吾视苏明允犹子也,某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不易一字,亟刻之石”。明杨慎云:“《喜雨亭记》,全是赞太守,《凌虚台记》,全是讥太守。《喜雨亭记》直以天子造化相形,见得有补于民;《凌虚台》则以秦汉隋唐相形,见得无补于民,而机局则一也。”(《三苏文范》引)李贽说:“太难为太守矣。一篇骂太守文字耳。文亦好,亦可感。”(同上引)茅坤云:“苏公往往有此一段旷达处,却于陈太守少回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也有持异议者,《苏长公合作》卷二引陈元植云:“登高感慨,写出杰士风气,卓老谓骂,非也。”郑之惠云:“台方式而所言皆颓废之景,别是世味外一种文字。若在后世,掾属敢以此等言论进乎?然文忠当日相传有傲上之谤,甚矣,笔墨之难也。”(同上)清储欣说:“登高望远,人人具有此情。惟公能发诸语言文字耳。 ‘世有足恃’云云,自是宋人习气。或云自负所有,揶揄陈太守者,非也。”(《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二)沈德潜说:“发明废兴成毁,湍澜洄洑,感慨歔欷,后归于不朽之三,不止作达观旷识,齐得丧,忘古今也。杨升庵谓是讥太守文,储在陆又谓是宋人习气,俱未必然。”(《唐宋八大家文谈本》卷二十三)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明钟惺云:“后段说理,反不精神。”(《三苏文范》引)《天下才子必读书》云:“读之如有许多层节,却只是兴成废毁二段,一写再写耳。”清赖山阳说:“此篇自欧公《岘山亭记》、《真州东园记》等立思,而别出一机轴驾上之。子瞻此时二十七、八,而波澜老成如此,宜乎老欧畏之,所谓‘自今廿余年后人不复说老夫’者,真矣。”(《纂评唐宋八大家读本》卷七引)吴楚材、吴调侯云:“通篇只是兴成废毁二段,一写再写,悲歌慷慨,使人不乐。然在我有足恃者,何不乐之有。盖其胸中实有旷观达识,故以至理出为高文。若认作一篇讥太守文字,恐非当日作记本旨。”(《古文观止》)今人陈霞村、阎凤梧认为本文“说明小小土台是不能永存的,感官的享受和虚荣的满足是很不可靠的,应该探求一种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从而表现了作者积极追求理想生活、的乐观精神,而决无吊古伤今的消极情绪。”(《唐宋八大家选译注》)本文叙事、说理、写景有机结合,一气呵成,文笔畅达。正反说明,古今对比,具有较强的哲理色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