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其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其五》
从来大字苦拘挛,岱麓江崖若比肩。 多谢云封经石峪,不教山谷尽书禅。 首句是论书绝句的出发点。大字,这里是指“榜书”一类的大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说: “榜书, 古曰署书,……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能书之后, 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当分习之。先习数寸者,可以摹写。笔力能拓,起收使转,笔笔完具,既精熟,可以拓为大字矣。”由此可见大字之难书。包世臣则取另一角度来说明这一点,他认为,历来书大字往往苦于拘挛,难于摆脱拘谨局促之玻拘挛,因筋肉收缩而手足拘牵,不能自如伸展,这里用以比喻笔画不能伸展自如,结体不能宽绰有余。 “岱麓江崖若比肩”。这是从历来为数不多的大字中举出两个作品以为典范。 岱麓,岱为山东泰山的别称,包世臣用“岱麓”来指代《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此作品又简称《经石峪》或《泰山经石峪》、 《泰山金刚经》,为著名摩崖刻经。 刻于花岗岩溪床。无年月,亦未署书人姓名,故有晋王羲之、北齐王子椿、韦子深、唐邕、安道壹以及宋、元人书诸说,一般认为系北齐人所书。书体在隶楷之间,以楷书结体、隶书用笔写成。包世臣说“《泰山刻经》字方尺七八寸”,其实也有字径较小者,是“随字形大小为势”。经字迄今无定数,李定贤《石泉书屋金石题跋》说尚存901字;包世臣在本诗尾注中说:“《泰山经石峪》大字,完好者不下二百”。 江崖,这和“岱麓”一样,用的是借代手法,借刻石的地点以代刻石作品,这里是指代《瘗鹤铭》。 《瘗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江中焦山西麓崖壁上,详见苏舜钦题咏此碑诗及沈尹默《慧仁出示〈瘗鹤铭〉索题字,辄成四韵》二诗赏析。 比肩,并肩,这里指艺术价值相等。诗的第二句是说,岱麓的《经石峪》和江崖的《瘗鹤铭》似乎是并肩而立,价值相等。这一评论,颇有见地,它指出了两大摩崖刻石, 一在北国,一在江南,在大字领域里相互辉耀,平分秋色。 包世臣《答熙载九问》说:“大字如小字,唯《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不过,他并非将二者完全等量齐观的,本诗尾注就说: “《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焦山《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他在《历下笔谭》中还说, 《经石峪》出于东汉《乙瑛碑》, “有云鹤海鸥之态”。对于《经石峪》的艺术价值,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进一步指出: “榜书亦分方笔圆笔……《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东坡曰: ‘大字当使结密而无间。’此非榜书之能品,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杨守敬《学书迩言·评碑》中也写道: “北齐《泰山石经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由此可见历来推崇备至之一斑。 诗的第三、四句是说,多谢泰山经石峪这个地方常有云雾封锁,致使《经石峪》这一擘窠大书的极则未被黄庭坚看见并学到手,这样,北宋的山谷道人黄庭坚就不可能穷景书禅”了。 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颇为自负地写道: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这实际上是说,只有自己在书坛上能别具只眼,参透“书禅”,参透书艺“活法”。那么,包世臣为什么在书法史上的书家之林中,独独把黄庭坚和《经石峪》、 《瘗鹤铭》联在一起呢?一是由于黄庭坚的大字在书法史上也是很著名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说:“宋人数寸书,则山谷致佳,如龙蠖蛰启,伸盘复行……正不必以古今论,但嫌太妩媚耳。”当然,在包世臣、康有为看来,黄庭坚的大字还是比不上《经石峪》或《瘗鹤铭》的,二是由于黄庭坚也极其推崇《瘗鹤铭》,曾有“大字无过《瘗鹤铭》”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他的书法也得力于《瘗鹤铭》 (详见沈尹默诗赏析)。包世臣认为, 黄庭坚仅仅得力于《瘗鹤铭》,已如此地自负自炫,说自己已经参透“书禅”,如果他同时再得力于堪与《瘗鹤铭》比肩甚至“渊穆时或过之”的《经石峪》,那么他更将如虎添翼,不知道要如何地自负自炫,或许要说自己已经参景书禅”了。 所以诗的第三、四两句说,多谢经石峪常常云封雾锁,其榜书极则、笔法书禅未被山谷道人窥见,这就使山谷道人不可能参尽书禅了。 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用的是反衬手法:从古以来的大字书写,无不苦于拘挛,只有《经石峪》、 《瘗鹤铭》宽绰有余,毫不拘挛,二者犹如比肩而立的南北双峰,高耸云天。第三、四两句,用曲笔侧面描写,巧妙地说黄庭坚并未参尽书禅,从而向人们暗示: 《经石峪》、 《瘗鹤铭》正已参尽了书禅。包世臣是有识见的,他对这“比肩”的大字刻石的崇高评价, 已为后人所公认。 《其五》
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 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这首论书诗的尾注写道: “《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可见诗是专论《石门铭》之风格美的。 《石门铭》,摩崖刻石,北魏永平二年(509)刻,在陕西褒城县褒斜道。楷书二十八行,行二十二字,首题“石门铭”三字,末署“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是北魏碑刻中记署书丹者、刻字者及其情况最详尽之作,此亦实属罕见。此碑记汉代所凿石门道已废,魏羊祉重开之事。宋人尚能见到此碑,明代已隐于萝葛,不为世人所知,直至清代才再现于世。 《石门铭》飘逸有致,高浑圆融,康有为评为圆笔极则,“为飞逸浑穆之宗”,与《爨龙颜碑》、 《灵庙碑阴》二者同列入“神品”,而诗注又誉为“书中仙品”。这首论书诗着重论述其飞逸的仙气。 “餐霞神采绝人烟”。这句着重描述《石门铭》的神采风韵。 “绝人烟”,断绝人间烟火亦即熟食。道家称辟谷修道为不食烟火食。王士禛《池北偶谈》: “少居劳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人们也常以不食人间烟火为超凡入仙。既然不吃人间五谷熟食,那又吃什么呢?答曰餐霞饮露。这当然也和凡俗之人迥乎不同。 “古今谁可称书仙?”这实际上是回答了《石门铭》堪称不食人间烟火的餐霞客。 第三句,通过《石门铭》的所在地来点题。一个“摩”字,极写爱抚摩挲,不忍离去之态。 如果说,第一句是对《石门铭》仙风道骨的静态描写,那么,第四句则是极为传神的动态描写。怎样形象地形容《石门铭》“飞逸”的风格呢?康有为写道,“跨鹤骖鸾欲上天”。骖,一车驾三马,此作“驾驭”解。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它和鹤一样,据说均为仙人所骑所驾。韩愈《石鼓歌》: “鸾翔凤翥众仙下”。试看《石门铭》,其笔画纵横不拘,变化多姿,特别是撇、捺等笔画更随意翩翻生态;其结字正中见欹,欹中有正,逸趣横生,飘飘然欲离群而去;其布白,字距特宽,留出较广的空间,似为供众仙翔空,鸾鹤舞天。总之,这是一片飘然飞逸的世界。 康有为的诗句,也可以和他的书论相印证。《广艺舟双楫·碑评》说: “《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 《广艺舟双楫·体系》还进而论述道: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 《孔宙》等碑,……《六十人造像》、《郑道昭》、 《瘗鹤铭》乃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盖仙人长生,不食人间烟火,可无传嗣。必不得已,求之宋之山谷(黄庭坚),或尝得大丹学飞升者,但力薄,终未能凌霄汉耳…… 这是形象地论述了《石门铭》的源流体系,也体现了康有为书学研究的成果。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康有为还暗暗把自己放在这一体系之中。他的书法,得力于《石门铭》,而参之以《经石峪》、 《六十人造像》、郑道昭《云峰山刻石》、 《瘗鹤铭》……化成一种面目,独标一家风格,而其笔下古拙飞逸、纵横奇宕之气,无疑主要来自《石门铭》。正因为如此,他特别钟情于《石门铭》,并予以极高评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