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淹〈杂体诗〉三十首》
森博行撰,初载《中国文学报》第二十七册(京都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编集,1977年4月)。江淹的代表作有《恨赋》、《别赋》与《杂体诗》三十首,收于《文选》。本文以其中几首为例,就江淹文学世界的侧面与有关几个问题略作剖析。论者认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与所模拟的作品创作态度、创作意图完全不同。他在《杂体诗》三十首里表现出的意图,不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其中,而实际上是想将汉代作者不明的古诗以下至刘宋休上人(汤惠休)的三十人的诗歌作为对象,运用五言诗即通过创作来记述这些诗人诗歌的本质。因而,它们带有可称为诗歌写成的文学批评乃至诗史,引用高桥和己的话来说,带有堪称“诗的列传”的性质(高桥和己《江淹的文学》,载《吉川幸次郎博士退休纪念论文集》,1968)。论者将《杂体诗》三十首与所模拟的诗歌排列如下:
1.古离别(诗人无名)
2.李都尉陵(从军)
3.班婕妤(咏扇)
4.魏文帝曹丕(遊宴)
5.陈思王曹植(赠友)
6.刘文学桢(感遇)
7.王侍中 (怀德)
8.嵇中散康(言志)
9.阮步兵籍(咏怀)
10.张司空华(离情)
11.潘黄门岳(悼亡)
12.陆平原机(覊宦)
13.左记室思(咏史)
14.张黄门协(苦雨)
15.刘太尉琨(伤乱)
16.卢中郎谌(感交)
17.郭弘农璞(遊仙)
18.孙廷尉绰(杂述)
19.许徵君询(自序)
20. 殷东阳仲文(兴瞻)
21.谢仆射混(遊览)
22.陶徵君潜(田居)
23.谢临川灵运(遊山)
24.颜特进延之(侍宴)
25.谢法曹惠连(赠别)
26.王徵君微(养疾)
27.袁太尉淑(从驾)
28.谢光禄庄(郊遊)
29.鲍参军照(戎行)
30.休上人(别怨)
论者将江淹的模拟诗与其他诗人的模拟诗作了比较。在论文的结论部分,论者谈到,所谓文学,因为写出它们的是在其自身经验、体验之下来思考的人,所以这些作品不能不以某种形式与这些思考的人——制作者内心的真实结合起来,并且将它展现出来。在这种意义上,《杂体诗》三十首也包蕴着作者江淹本人内心之中的几分,这已经表现在将前代诗人怎样的方面、怎样的诗歌作为模拟对象这一创作前的选择阶段。江淹对郭璞的《遊仙诗》的模拟诗,完全舍弃其作为“思想诗”的一面,而单纯使读之者悦目,以描写华丽的“遊仙”为结尾,正如江淹以《丹砂可学》为题的赋中的一节“于是乘河汉之光气,骑列星之彩色,辍阴阳于形有,传变化于心识,浮恍惚而无涯,泛灵怪而未极,架日月之精照,骞蛟龙之毛翼”所吐露的那样,这或许与他的神仙认识常常倾向于仅在头脑中创造出的神秘的、幻想的观念之遊这一事实有关,或许与他在自序中所说“人生当似适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这种享乐主义的性癖有关;但是,《杂体诗》三十首其制作意图之一是追求由于模拟而得到的乐趣,每一首诗本身不能不暂时与江淹内心面貌割裂来考虑,不如此便不免引起误解。为考察江淹内心真实,当然不能忽视《杂体诗》三十首,但为此必须考察他的其它作品。在这一点上,《杂体诗》三十首,是与一般模拟诗不同的一种文学作品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