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何草不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①。哪有一天不奔忙。 何人不将②,哪个人啊不出征, 经营四方。往来经营奔四方。 何草不玄③,哪有草儿不腐烂, 何人不矜④。哪个不是单身汉。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独为匪民⑤。偏偏不被当人看 匪兕匪虎,不是野牛不是虎, 率彼旷野⑥。为啥旷野常出入。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朝夕不暇。整天劳累受辛苦 有芃者狐⑦,狐狸尾巴毛蓬松, 率彼幽草。钻进路边深草丛。 有栈之车⑧,高高役车征夫坐, 行彼周道。走在漫长大路中。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行(hang):奔,走。指行役,出征。②将:行。③玄:赤黑色。草枯烂则成此色。④矜(guan):通“瘝”,病。一说,矜,通“鳏”。⑤匪:通“非”。一说,匪,彼。⑥率:循,沿着。⑦有芃(peng):芃芃,兽毛蓬松的样子。⑧有栈:栈栈,通“𡺄𡺄”,高大的样子。 [赏析] 《小雅》大多是贵族士大夫的作品,但其中少数诗篇如《黄鸟》《我行其野》、《苕之华》和本篇等,无论从内容抑或形式来看,都类似风诗,不脱民歌本色。 此诗是《小雅》中的最后一首诗。关于这诗的写作背景,历代学者的看法比较一致,《诗序》认为产生于西周末年为“下国刺幽王”之诗,其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也认为是“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诗”。后之姚际恒、范家相、方玉润等人亦无他议。稍有异者,《诗序》说它是“君子”之作,而朱熹则以为是“行者”之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当以朱熹所说为是。 这首诗一共四章,通篇运用赋体,直诉胸臆,层层递进地控诉了周王朝的穷兵黩武,征役不止,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诗一开始即感情激越,“何草”、“何日”、“何人”三句严厉的责问,连贯冲口而出,写出了征人之劳苦和从征人数之众多,“万民无不从役”(《毛传》),无 一人可以幸免,统治者为了镇压“叛乱”,就是这样劳师动众,征战不已! 第二章意思又进了一层,士兵们由于经年累月在外奔波,都已积劳成疾,憔悴不堪,疲惫已极,因此他们愤懑地喊道:“难道我们这些征夫就独独不是人吗?” 第三章进一步设喻,说明自己并非禽兽,但却和兕、虎这些野生动物一样,朝夕在旷野奔波,永无止境。这正是《诗序》所说的“视民如禽兽”之意,是紧紧承接第二章“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的。 最后一章,诗人巧妙地运用“正言若反”的对比手法,把“征夫”比作钻草丛的“狐狸”,而与坐着高大的车子舒坦地行进在大道上的官员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前面的“兕”、“虎”之喻,是取其成天在外奔跑的野生习性,那么,这里的“狐狸”之喻,就用它渺小和钻草丛的特点,这种比喻,似乎不大贴切,但正是由于这种譬喻才形成一种旷远幽深的荒凉景象,从而使得“征人”与统治者的对比更加鲜明,而这首诗的思想也就升华了。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盖怨之至也! 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殿《小雅》之终,亦《易》卦纯阴之象。”在眉批上又说:“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诗境至此,穷仄极矣!”这是对《小雅·何草不黄》的思想和艺术的正确的概括评析,是深得其中三昧之论。读完掩卷,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深秋季节,草叶衰萎枯败,旷野里野兽出没无常,一队队疲病交加的士兵,拖着艰难的步伐走个不停,他们在狠狠地诅咒战争,诅咒统治者,诅咒周王朝! 《何草不黄》《何草不黄》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说:“《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宋朱熹《诗集传》说:“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诗。”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征役不息,征夫愁怨之作。此属于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一类作品。”高亨《诗经今注》:“作者在远方给统治者服徭役,唱出这首歌,叙述自己的痛苦。”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殿《小雅》之终,亦《易》卦纯阴之象。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役者终年在外奔波的痛苦和悲愤,而且在客观上也揭露了周代统治阶级征役不息破坏生产破坏正常家庭生活的罪恶。诗中质问的口气表达了役者怨愤之深,形象生动的比喻,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何草不黄》何草不黄! 什么草呀不枯黄! 何日不行! 什么天呀不出行! 何人不将! (一) 什么人呀不奔忙! 经营四方。东西南北走四方。 何草不玄! (二) 什么草呀不腐烂! 何人不矜! (三) 什么人不成单身汉!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独为匪民! 要想象人难上难! 匪兕匪虎,(四) 那猛虎,那野牛, 率彼旷野。旷野里成群的奔走。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朝夕不暇。早不停呀晚不休。 有芃者狐,(五) 狐狸尾,多蓬松, 率彼幽草。(六) 躲在那边青草丛。 有栈之车,(七) 兵车儿,高又耸, 行彼周道。(八) 走在那边大道中。 注 释 (一)朱熹:“将,亦行也。” (二)陈奂:“上章言黄,下章言玄。黄玄,犹玄黄也。《尔雅》:‘玄黄,病也。’《卷耳》,《传》:‘马病则玄黄’。马病谓之玄黄,草病亦谓之玄黄。《大戴礼·用兵篇》:‘草木𣩙黄。’𣩙与玄叠韵,玄与黄双声。是合二字成义,诗人偶分属上下章耳。” (三)郑玄:“无妻曰矜。从役者皆过时不得归,故谓之矜。” 孔颖达:“矜与鳏,古今字。” (四)马瑞辰:“按匪、彼,古通用。匪兕匪虎,犹言彼兕彼虎也。兕虎野兽,固宜其率彼旷野,以兴征夫之不宜疲于征役也。” 方玉润:“是虎兕芃狐,相率而为群也。” (五)马瑞辰:“芃本众草丛簇之貌。狐毛之丛杂似之,故曰有芃者狐。又芃、蓬音同。《山海经·内经》:‘玄狐蓬尾。’郭注:‘蓬丛也。’芃犹蓬也。盖狐尾蓬丛之貌。” (六)何楷:“幽,《说文》云:‘隐也。’幽草,谓草中也。” (七)马瑞辰:“至此诗有栈之车与有芃者狐,皆形容之词。据《说文》:𡺄,尤高也。从山栈声。则栈当为车高之貌。” (八)朱熹:“周道,大道也。言不得休息也。” 注 音 行hang杭 矜guan鳏 兕si四 芃peng彭 栈zhan湛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诗经·小雅》 这是一首服役士兵控诉非人待遇的怨诗。《毛诗序》揭示了它的写作背景: “《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朱熹承袭序说,并对诗的作者提出了新解:“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是诗。”(《诗集传》)指出本诗的作者不是“君子”而是“行者”(征夫),这是符合诗歌实际的。 全诗四章,围绕着“哀我征夫,独为匪民(不是人)”的诗旨展开铺叙描写。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草不玄(赤黑色),何人不矜(危病)”既是诗人以眼前秋景起兴,又寓含着丰富的比意。征人长年累月奔波戍战,疲惫憔悴得就如同这旷野寒风中的枯黄衰草;野草经霜打雪压,由黄萎而腐烂变黑, “何人不将(行,出征),经营四方”的士卒们,也因无休止的折磨而积劳成疾。野草的枯朽腐黑,形象地比衬了征夫们的非人生活。 三、四两章则是通过对兕(野牛)、虎、狐三种动物野生习性的描绘,来比喻征夫的非人境况,喻意直接鲜明。 “匪(非,不是)兕匪虎,率(循,沿着)彼旷野。”野牛、老虎出没荒野是天性,我们不是禽兽,为什么也整天在旷野中奔跑呢!?“有芃(同“芃芃(peng)”,兽毛蓬松)者狐,率彼幽草。”尾毛蓬松的狐狸,窜伏深草杂丛是正常的,我们是人却也无休止地出没草丛,无尽头地跟着“有栈(同“栈栈”,役车高高之貌)之车,行彼周道(大路)”,这是多么地不公正。 诗歌以枯草野兽作为比兴材料,通过阴幽荒凉可怖景象的逼真绘塑,喻意贴切地揭露了统治者视民如禽兽的凶残面目,严正地表示了对非人生活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抗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