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代出自蓟北门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代出自蓟北门行》《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羽檄起边亭①,烽火入咸阳②。征骑屯广武③,分兵救朔方④。严秋筋竿劲⑤,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⑥,鱼贯度飞梁⑦。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⑧,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⑨。 【注释】 ①羽檄:檄是一种木简,长一尺二寸,用于征召。遇到紧急情况,就插上一根鸟羽,表示是急件。边亭:边境上驻兵防守敌寇的城堡。②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咸阳:秦都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东。③广武:今山西代县西。④朔方:郡名,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⑤严秋:深秋。筋:弓。竿:箭。⑥缘:沿。⑦飞梁:高架的桥梁。⑧猬:刺猬。⑨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诗大意】 敌人发动入侵战争,告急文书和烽火从边防哨所传入咸阳。朝廷征调骑兵驻防广武,分出军队救援朔方。深秋时节对方的弓箭强劲有力,敌兵的阵容精锐坚强。天子对战事不能很快取胜十分生气,派出的督促将士进军的使者络绎不绝,遥遥相望。将士们像雁的行列一样整齐地沿着石径前进,像游鱼一个挨一个地接连渡过架在高空中的桥梁。军中演奏的箫鼓之声中流露出对汉土的思念情绪,旌旗和铠甲蒙上了北地的银霜。疾风在边塞劲吹,刮得沙石漫天飞扬。严寒中马的身体蜷缩一起,它的毛竖起来像刺猬一样,用兽角装饰的弓也硬得无法拉开射敌将。时局危险之时才能看出臣子的气节,世道混乱之中方可识别忠良。献身报效明君,阵亡了就成为国殇。 (吴小林) 【赏析】 郭茂倩 《乐府诗集》收此诗入 “杂曲歌辞”,于题下引曹植《艳歌行》: “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 可知鲍照这首《代出自蓟北门行》是模拟曹植《艳歌行》的。“代”,就是拟的意思。 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境报警,天子派兵救援;边塞的苦寒,战斗的艰苦,以及将士们誓死以报明主的决心。鲍照是南朝宋代的诗人,一生从未涉足于北方,更没有边塞生活的经验,这首诗可以说完全是凭想象写成的。但是由于他善于参考和融化前人关于边塞风物和战斗生活的记载与描述,所以这首诗倒也写得相当真切。 这首诗的节奏自始至终十分急促。诗人无暇一唱三叹,他不断地变换角度,造成情节的跳跃。诗人不仅写到我方也写到敌方,不仅写到边疆也写到朝廷,不仅写到气候风物也写到将士的心理活动,画面不断地移动着,读来颇有目不暇给之感。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起调就很挺急。《风俗通》曰:“文帝时,匈奴犯塞,侯骑至甘泉,烽火通长安。”“烽火入咸阳”就是取意于此。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敌人入侵了,告急的文书和烽火从边防哨所传到了京城。下面接着写朝廷接到警报以后的处置:“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一方面征调骑兵驻守广武,另一方面又分出部队救援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这两句掉转笔锋写敌军装备精良、阵容强大。因为敌军强大,战事一时难以取胜,所以引起天子的震怒:“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遥相望”,是说使者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遥遥相望。《史记·大宛传》载:“贰师将军请罢兵,天子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辄斩之。’”这两句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朝廷向边疆发布命令,督促将士加紧防守,不得后退。 接下去写将士们在使者的督促下进军迎战敌人的情形:“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雁行”和“鱼贯”都是形容队伍的行列整齐而有阵势。这两句一方面写出了行军途中的艰险,另一方面也写出战士的勇敢顽强。“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军中演奏的乐曲流露出将士们对汉土的思恋之情,而旌旗和铠甲都蒙上了胡霜。将士们愈是远离家乡,便愈加怀念故土。这两句是诗中的传神之笔,写得真切感人。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这几句通过边塞的环境气候,进一步表现战士的艰辛。在疾风严寒之中,沙石飞上了天,马的身体蜷缩着,它的毛竖起来像刺猬一样,角弓也硬得拉不动了。这几句使我们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那首诗里说:“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的《白雪歌》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亲身到过西北边疆,所以写得真切动人。鲍照只是凭想象,却也写得有声有色,是很难得的。 最后四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用屈原《九歌·国殇》的典故,意思是说: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能看出臣子的气节,在世事混乱之中才能识别忠良。投躯献身报效明君,即使阵亡身为国殇也心甘情愿。结合鲍照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这几句不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苦战的决心,还寄寓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言外似乎有这样的意思:平日君主不善于识别和重用忠良,现在国难当头,谁有气节,谁是忠良,到战场上看吧。吴伯其曰:“是当时政令躁急,臣下有不任者,故借此以寓意。言平日无谋虑,边隙一启,曰征骑、曰分兵,皆临时周章,以敌阵之精强故也。天子之怒,固是怒敌,亦是怒将士之不灭此朝食。故从战之士相望于道。当斯时也,虽有李牧辈为将,亦不暇谋矣。死为国殇,何益于国哉!”(黄节《鲍参军诗注》引)就未免引申过分了。 鲍照的诗歌有一类是学习晋宋以来江南民歌的,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他的《代白紵舞歌词四首》、《代白紵曲二首》、《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一、其三等,脱胎于江南民歌对妇女的描写,专以秾词艳句描写贵妇,也属于这一类。这类诗发展下去,就成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的齐梁诗体(见《南齐书·文学传论》)。鲍照的另一类诗歌是学习汉魏乐府和汉魏古诗的,如《代东门行》、《代放歌行》、《代白头吟》、《咏史》、《拟古》。这些诗写得遒劲刚健。钟嵘《诗品》说他“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敖器之《敖陶孙诗评》说他“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应该是指这类作品而言。而《代出自蓟北门行》便是这类诗里比较突出的一首。这首诗没有南朝诗歌绮靡柔丽的作风,音节之高亢,气势之凌厉,风力之遒劲刚健,颇能见出建安时代的风格,在南朝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代出自蓟北门行》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生活的年代是我国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保卫西北边陲的安宁和人民的和平劳动,就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代出自蓟北门行》就是其中的一首。《出自蓟北门行》,古代歌名,属乐府《杂曲歌辞》。 “蓟”,故燕国,在今北京一带。这首诗写北方报警,朝廷遣师御敌的情况和边塞风物及壮士誓死卫国的气概。 “羽檄”两句,一下把人带入紧张的气氛。 “咸阳”, 泛指京城。开头就是告警的文书从边境发出,烽火传到京城。说明了局势的严重。 “征骑”两句中的“广武”,即今山西代县。 “朔方”, 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写出朝廷闻警后征集骑兵驻防广武,分兵救援朔方的忙碌。 “严秋”两句写在肃杀的寒秋,敌人的弓箭格外有力,敌军的阵势更加精强,反衬边防的危急。 “天子”两句描写天子亲自调兵遣将的情景。天子按剑震怒,亲自遣使发兵,使者往来不绝。以上八句是诗的开端,叙述边境传警及朝廷出兵的经过,写得来势凶猛,步步逼紧,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雁行”两句描写御敌的队伍行军的阵容。一个“缘”字写出他们象雁阵似的沿着石径及攀援石级行进的艰难。一个“度”字勾画出他们按着次序在凌空而起的桥梁上飞越大河的英姿。使诗的意境进一步深化。 “箫鼓”六句集中写边塞的环境。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旌旗、铠甲披上了胡地的风霜。疾风从塞外席卷而起,飞沙走石在空中飘扬。战马在风霜中蜷缩得象刺猬一样,用兽角装饰的强弓也僵硬得难以拉开。 “汉思”,点出壮士初到边境的一缕乡情和为保卫疆土又义无反顾的正气。 “胡霜、疾风、沙砾”,显示了塞上风光的特点,突出了环境的艰苦恶劣。壮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御敌守边,更增加了舍身赴难的份量。使气氛更为紧迫逼人。 最后四句是诗的结局。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总结了前人的真知卓见,用得恰到好处。国有危难的时刻最能识别贤臣的气节与品德。 “国殇”一词道出了壮士的心声:即使战死,也不失为国捐躯的英魂。表现了英勇的壮士不避艰险,不畏强敌,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高昂的激情,酣畅的笔墨,从边亭传警入手一下就渲染出急迫的气氛。行军的阵容井然而壮观。边塞风物写得生动逼真,使人如置身于冰天雪地、飞沙走石的边陲。不仅写出了一纸报警文书引起的动荡局势的外观,也写出壮士们的乐观精神和美好心灵。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万丈瀑布悬空而下,一泄千里,奔入大河。有挺峭跌宕的壮丽之情,又有沉郁醇厚的阴柔之美。表现了社会动荡的时代气息和豪迈的爱国主义精神。惊心动魄,振人耳目,动天地而泣鬼神,成为边塞诗的楷模,对唐代及后世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代出自蓟北门行》 诗歌。鲍照作。这是一首拟乐府之作。描述的是北方发生边警,朝廷派遣军队去抵御敌人,保卫边疆,战士们一路行军,风雪交加,沙砾飘扬,异常艰苦,表现了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视死如归的决心。格调悲壮,节奏急促,笔力苍劲,描写生动,给唐代边塞诗派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