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月》《二月》
柔石(1902~1931)著。中篇小说。1929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二月》通过“芙蓉镇”上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揭露了污秽冷酷的旧中国的一角,反映大革命失败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提出知识分子何去何从的问题。作品中主人公肖涧秋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鲁迅)的思想状态,是那时知识分子为寻找出路的真实写照。《二月》用素描式的方法刻画人物,结构严谨,语言具有抒情美和含蓄美,有些篇章和片断犹如散文诗,富有艺术感染力。鲁迅称赞《二月》在技术上是“工妙”的,很为当时文坛称道。《二月》和稍后的优秀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标志着柔石创作的高峰。在革命文学还处于幼稚阶段,“虽然没有极出色的创作……柔石的《二月》及《旧时代之死》……总还是优秀之作。”(鲁迅)《二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以为“《二月》表现了柔石面向生活的转变,表现了他创作上的进步”。在他牺牲前所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便是明证。 《二月》《二月》
帕斯捷尔纳克 二月。拿出墨水伴我哭泣! 当隆隆轰响的泥泞 燃烧出一个黑蒙蒙的春天, 我痛哭流涕把二月抒写。 雇一辆四轮马车,花上六十戈比, 听教堂钟鸣,听车轮辚辚, 匆匆赶到那豪雨喧腾 盖没了墨水和泪水之地。 那儿,成千上万只白嘴鸦, 像烧焦了的梨子, 从树上坠落水洼, 枯燥乏味的伤感沉入眼底。 愁闷笼罩之下,化雪的土地泛着黑色, 风被内心的呼声搅乱, 那抽泣哽咽织成的诗章, 越是偶然,就越是真实。 (肇明 理然 译) 【赏析】 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一直不能得到大多数读者和评论者的好评,并不是由于他的诗歌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他的诗歌与古典诗歌或其它诗人的诗歌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他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作了异常大胆的创新。要能真正理解和正确评价他的诗,必须抛开我们常用的那些衡量标准。 诗人的大部分杰作都是描绘自然风景的。但是他写这些自然风景诗的目的并不在于描绘自然风景,而在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充分显露出人的思想和感情。他把自然风景诗变成了揭示人类灵魂的万能工具。 二月,是美好春天的象征,但是帕斯捷尔纳克的《二月》却是一个黑色的二月。诗人写二月,不是为了赞赏二月的美景,而是为了让自己和墨水一起哭泣,借助二月来宣泄自己内心中郁积的愁闷和不快。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和自己的诗以及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自然的一切使悲伤的诗人更加伤感,而大自然也被诗人的情感所感应。漫天的泥泞,黑色的土地,堕落水洼的白嘴鸦使诗人禁不住痛哭流涕,风也充分理解诗人的伤感,被他“内心的呼声搅乱”了。教堂的钟鸣,车轮的响声以及那喧腾的豪雨和诗人的抽泣哽咽声交织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已经难分难辨。诗人完全进入了物我无间的境界了。 诗人的联想是出人意料的,比喻也是奇特的。他感觉到,白嘴鸦就“像烧焦了的梨子”;“泥泞”是“隆隆轰响的”,“春天”是“黑蒙蒙的”,而这“黑蒙蒙的春天” 又是从“隆隆轰响的泥泞”之中 “燃烧出” 来的。诗人的感受与诗歌形象之间的联系太隐晦了,这些对于读惯了传统诗的读者来说是很不习惯的。确实,这些比喻和联想对于描绘的现实景物来说,很难说是非常形象的。但是,它们却异常逼真准确地表达出了诗人对这些自然景物的主观感受。而做到这一点是特别难能可贵的。我们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他的诗,不能不考虑到诗人创作时所依据的法则,帕斯捷尔纳克认为: “心灵和人类激情的表现才是美好的”,“艺术主要体现一种已为感情所取代的现实,因此,它就是这种取代过程的记录。”他的诗歌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取代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而创造出一种诗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中,事物和现象不过是用以转化和变换的素材。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帕斯捷尔纳克既使用了未来派、超现实主义者所运用的出人意料的联想方法,又受到了形式主义者追求诗歌技巧的很大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