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置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⑦?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注释】

①绝谷:幽深的山谷。②萦林:丛林。络石:树名,又名耐冬,为常绿乔木,秋天开红花,能耐冬。③毫末:纤细处。④樊口:地名,在武昌县西北五里,位于黄州南岸。⑤留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于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于元丰七年四月,改移汝州,前后留黄州四年二个月。“留五年”,举其成数。⑥丹枫翻鸦:自唐人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鸦翻枫叶夕阳动”句翻出。⑦武陵: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武陵渔人,这里代指桃源中人。⑧寻无缘:《桃花源记》记武陵人既出桃花源后:“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⑨归来篇: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苏轼反其意而用之,言山中清空、恬静,毫无尘世羁绊,可以长久留往。全句意谓,山中的朋友应该已经写成《归来篇》,招我归山。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七、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一○。

王定国,王巩之字,尝从东坡学文,有隽才,长于诗。他收藏的这幅《烟江叠嶂图》,乃宋代画家王诜所画。苏轼于本诗题下自注:“王晋卿画”。王诜是苏轼的老朋友,他看了苏轼这首题诗后,和了一首,说:“几年漂泊汉江上”、“四时为我供画本”,可见这幅图画的是汉江景色。《烟江叠嶂图》今存,藏上海市文管会,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6厘米,画分三段,前段是烟江浩渺,有渔舟泛于波心;中段是全图的主景,写江上叠嶂,笔墨细润,青绿设色,林木掩映,云霞明灭,流泉飞瀑。后段又是辽阔空濛的烟江。沈迈士《王诜》曾细致评论过王诜画的风格:“画中的气韵是生动的,用笔凝练,骨法端重而不刻板,著青绿重色,苍翠之中愈见菁葱鲜丽,无煊耀之燥气,有静穆之庄重。深墨渍出山洞,留白以状飞瀑,气息得唐人之敦厚,工力见宋画的精密,是学李昭道而能自创清新格调的。”这段论述很符合《烟江叠嶂图》的审美特征。

王诜(1036—约1093),宋代画家,字晋聊,祖籍太原,汴梁人。尚蜀国长公主,为附马都尉,官至定州观察使。他酷爱书画收藏,私第里筑“宝绘堂”,存放古今书画名迹。他近效李成,远师大小李将军,“不古不今,自成一家”(汤垕《画鉴》)善画墨竹、古松,尤擅山水,《宣和画谱》说他画作题材多为“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存世画作有《烟江叠嶂图》、《渔村小雪图》等。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用平声先韵,按内容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自首句起至“渔舟一叶江吞天”句,共十二句,写画面景色。开端四句,描摹画上的大江、积翠、叠嶂、云烟,写足题面的“烟江叠嶂”意,使人心生愁思。次四句,写绝谷、飞泉、丛林、奔川。最后四句,写山前平川、小桥野店、一叶扁舟、吞天江水。十二句诗境,抓住了图中的主景,重点描写江上叠嶂,映带渔舟、大江,主次分明,有所侧重地表现画面实境。王文诰说:“此诗即用两扇法,以上自首句凭空突起,至此为一扇,道图中之景也。”(《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概括了这一段诗意,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卷一二评述这一段的写作特色,曲尽其妙,他说:“起段以写为叙,写得入妙,而笔势又高,气又遒,神又王。”

自“使君”起至“虽有去路寻无缘”为止,共十四句,是诗篇的第二段,写出诗人观画后的感慨。前四句诗人由观画兴起买田隐居的高雅情趣,反映出苏轼极其爱赏此画的心态,也表现出王诜此画感人的艺术力量。“君不见”以下六句,描写诗人在黄州五年的贬谪生活。东坡用四句诗,描写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一句、一季、一景,描写黄州一年的景色,回应上文“人间何处有此境”的问题,将画上的烟江叠嶂与黄州的“幽绝处”联系起来。最后四句,诗人由此引发出“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的感叹,桃花源中的人未必都是神仙,理想中的“桃花源”即在人世间。但是江山胜景是多么清空,我等是俗人,无缘进入其中。诗人以欲去无路的感叹收结本段诗意。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上句承图,“还君此图三叹息”,为上文所发感慨总收一笔。下句承人,观画人即诗人自己,他相信山中的朋友应该已经写成《归来篇》,招我归山。结句显明地表述出诗人的归隐心愿,点出本诗创作意蕴。全诗以惊人的腕力,摹写神妙,曲尽情致,气势如云烟舒卷,读来令人神往。许觊《彦周诗话》说:“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荆公《观燕公山水》诗前六句差近之,东坡《烟江叠嶂图》一诗亦差近之。”许氏以为苏轼此诗可与子美诗媲美,确非虚言。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苏 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 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 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 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 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 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 渔舟一叶吞江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 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 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 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 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 长松落雪惊昼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 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 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 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此诗题下自注云:“王晋卿画。”王诜(1037—1093),字晋卿,太原人,居开封,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见《宋史·王全斌传·附传》)。妻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官驸马都尉。虽为贵戚,却远声色而爱文艺,与诗人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交好。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收藏颇富,苏轼为作记。善诗词、书法,尤以工山水画著名。好写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用李成皴法,也有金碧设色。兼善墨竹,学文同。据苏诗查注: 这首诗另有苏轼墨迹流传,其后有“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十三字。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云:“起段以写为叙,写得入妙而笔势又高,气又遒,神又王(旺)。”所谓“以写为叙”,是指这一段实质上是叙述《烟江叠嶂图》的内容,但没有抽象叙述,而是形象描写。其实,如果既不看诗题,又不看诗的下一段,就不会认为这是介绍《烟江叠嶂图》,只感到这是描写自然景物。

前四句,着眼于高处远处,写烟江叠嶂的总貌。“江上”,点“千叠山”的位置。“愁心”,融情入景。“浮空积翠”,是“积翠浮空”的倒装,其主语为“千叠山”。“积翠”,言翠色之浓。“千叠山”积蓄了无穷翠色,在远空浮动,像烟,也像云。而烟消云散之后,则山形依然。几句诗,变静景为动景,写远嶂千叠、翠色浮空之状如在目前。

次四句,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先突现苍苍两崖,再从两崖的绝谷中飞出百道泉水;这百道飞泉,萦林络石,时隐时现,终于“下赴谷口”,汇为巨川,奔腾前进。在这里,诗人以飞泉统众景,从而运用了以明见暗、以隐见显的艺术手法。两崖之间,有无数幽谷,因为“暗”而不见,无从写;只写百泉飞来,而百泉之所自出,即不难想见: 这是以明见暗。林木扶疏,奇石磊落,可见可写;但要一一摹写,就不免多费笔墨,分散重点,于是只写百泉之“隐”,就不难想象其所以“隐”: 这是以隐见显。

后四句,诗人把读者的视线从百泉的合流出谷引向近景。“川平、山开、林麓断”,展现了三个画面;“林麓断”处,“小桥”、“野店”、“乔木”、“行人”,历历如见。而“渔舟一叶”,又把视线推向开阔的烟江。“吞江天”三字,涵盖了“烟江叠嶂”的全景,真有尺幅万里之势。

“使君”以下四句自为一段。纪昀评云:“节奏之妙,纯乎化境。”方东树云:“四句正锋。”“使君何从得此本”一句回到本题,既变真景为画景,又点出此画乃王定国所藏;而此画之巧夺天工,也不言而喻,为“点缀毫末分清妍”的赞语提供了有力的根据。“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一句,又由画境想到真境,希望于“人间”寻求如此美好的江山,买田退隐,从而把全篇的布局,从写景转向抒情和议论。

“君不见”以下是最后一段。以“君不见”领起,将读者引向诗人回忆中的天地。这回忆对于诗人来说,并不那么愉快。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罢徐州知州,改知湖州。四月,到湖州任。何正臣摘引《湖州谢表》中的话,指斥苏轼“妄自尊大”;舒亶、李定等又就其诗文罗织罪状。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于湖州被捕,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乌台诗案”(御史台又叫“乌台”)。十二月结案,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从元丰三年二月到达贬所,至元丰七年四月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共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辛酸岁月。现在,他因看《烟江叠嶂图》而有所感触,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君不见”领起的“武昌樊口幽绝处”,点贬谪之地的幽深;“东坡先生留五年”,言贬谪之时的漫长。以下四句,吴北江认为分写“四时之景”,固然不算全错,因为的确写了景;但更确切地说,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叙事、因景抒情。这四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概括了诗人在那“幽绝处”、“留五年”的经历和感受: 春天,闲看“春风摇江天漠漠”;夏季,独对“暮云卷雨山娟娟”;秋夜寂寥,“丹枫翻鸦伴水宿”;冬日沉醉,“长松落雪惊醉眠”。一年,两年,三年,四年……年年如此!贬谪生涯,贬谪心情,都通过四时之景的描绘而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桃花流水”二句,用“桃花源”的典故而翻新其意。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是苦于暴政的人们所追求的“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后人又附会为仙境。苏轼则说: 桃花源就“在人世”,那里的人们也不见得都是“神仙”。这两句,就是对前面“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的回答。“江山清空我尘土”一句,句中有转折。“江山清空”,紧承“桃花流水在人世”;“我尘土”,遥接“君不见”以下六句,既指黄州的“五年”贬谪生活,又包括了当前的处境。惟其“我尘土”,才想到买田退隐。第一段的画境,第二段的“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第三段的“桃花流水在人世”,和“江山清空”一线贯串,都指的是可以退隐的地方。而“虽有去路”以下数句,则是这条线的延伸。“寻无缘”的“寻”,正是“寻”退隐之处。因为欲“寻”而“无缘”,所以“还君此画三叹息”。虽“无缘”而仍欲“寻”,故以“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结束全诗。

这首诗以《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为题,当然首先是给藏画的王定国和作画的王晋卿看的。诗中的“君”也首先指王定国和王晋卿。王定国名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与苏轼同时被贬。王晋卿也同样被卷入“乌台诗案”,因为苏轼的那些“讥讽朝廷、谤讪中外”的诗,有些是王晋卿“镂刻印行”的。结果被贬到均州。还朝之后,三人相聚,“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苏轼《和王晋卿》诗序)。此诗即是“托物悲慨”之作。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王定国, 王巩之字,尝从东坡学文,有隽才,长于诗。他收藏的这幅《烟江叠嶂图》乃是王诜所画,苏轼于本诗题目下自注: “王晋卿画”。

王诜(1036—约1093),宋代画家。字晋卿,尚蜀国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利州防御使,他善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 (《宣和画谱》卷十二)。夏文彦概要地评论了他的画艺渊源: “能画,学李成山水,清润可爱,又作着色山水,师唐李将军,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图绘宝鉴》卷三)王诜看到苏轼这首题画诗以后, 和了一首,说“几年漂泊汉江上”、 “四时为我供画本”,可见这幅《烟江叠嶂图》画的是汉江景色。本诗写于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有苏轼所书全诗的墨迹可据。 《烟江叠嶂图》今存,藏上海市文管会。

全诗可分两大段。第一段自首句起至“渔舟一叶”句,共十二句,写画面景色。王文诰说: “此诗即用两扇法,以上自首句凭空突起,至此为一扇,道图中之景也。”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开端四句,描摹画上的云烟、大江、积翠、叠嶂,使人心生愁思,写足题面“烟江叠嶂”意。五、 六句,写绝谷、百道泉,七、八句,写丛林、奔川。络石,又名耐冬,为常绿乔木。最后四句,写山前平川、小桥野店、吞天江水、一叶渔舟。十二句诗境,有所侧重地表现了画面实境。 《烟江叠嶂图》开卷处是无边无际的大江,渔舟在波心晃动;画卷中段才是江中青山,层峦叠嶂,云烟氤氲,绝谷飞瀑、丛木积翠,这是整个画卷的主景。诗人苏轼又是画家,善于鉴赏绘画艺术,他抓住了图中的主景,写成题画诗的第一段,重点描写江上叠嶂,映带渔舟、大江,主次分明。

诗的第二段自“使君何从得此本”起,至“虽有去路寻无缘”,共十四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叹。王文诰云: “自使君句起,至此为一扇,道观图之人也。后仅以二句作结。”(《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这一段的前四句,诗人由观画而兴起了买田隐居的高雅情致,这一方面表现王诜此画的艺术力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苏轼极其爱赏此画景色、境界的情感。 “君不见”以下六句,描写诗人在黄州五年的生活。 “武昌樊口”,在武昌县西北五里,位于黄州南岸。 “留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于元丰七年四月,改移汝州,留黄州共四年二月,所言留五年,举其成数。黄州也在江边,擅山水之胜,真是“幽绝处”,诗人用春、夏、秋、冬四时景色,概写黄州的一年生活,与前文画面上江中青山相应,回答了“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的问题。摇江,江水随风摇动。 “丹枫翻鸦”, 自唐人陶岘“鸦翻枫叶夕阳动”句中化出,点染秋景之美。 “伴水宿”,是说人伴水而宿,不能直承上文以为是乌鸦伴水而宿。四时生活在优美的山水景色中,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这一段的最后四句,由画上的烟江叠嶂与黄州的“幽绝处”引发出感叹: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这是说桃花源中的人未必都是神仙,理想中的“桃花源”即在人世间。苏轼的诗意,与韩愈相仿佛,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桃花源图诗》。然而,江山胜景是多么的清空,我等是俗人,无缘寻到进入清空境地的道路。去路无缘,见陶潜《桃花源记》:武陵人既出桃花源,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欲去无路的感叹收结本段诗意。

最后二句,为全诗作结。上句承图, “还君此图三叹息”,为上文所发感叹总收一笔。下句承人,观画的人, “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归来篇”,见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苏轼反其意而用之,言山中清空、恬静、闲适,毫无尘世羁绊,可以长久留住,山中的朋友应该已经写成“归来篇”,招我归山。结尾回应到王诜山图、黄州山境上,表述自己的心愿,点出本诗的作意。

全诗实写画境,虚写观画感叹,亦是题画诗中常见的格式。然而诗人腕力惊人,摹写神妙,曲尽情致,气势如云烟舒卷,读来令人神往。许觊《彦周诗话》: “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荆公《观燕公山水》诗前六句差近之,东坡《烟江叠嶂图》一诗亦差近之。”以本诗与老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相比,确实略无逊色。许氏以为苏轼题画诗可与子美媲美,并非虚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