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书《洛阳名园记》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①,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②。”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③。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 高亭大榭④,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馀处矣。予故尝曰: “园囿之兴废⑤,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 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 《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⑥,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释】 ①殽(xiao):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是函谷关的东端,地势险要。渑 (mian):古时的“九塞”之一,在今河南渑池县。秦、陇: 秦,今陕西一带; 陇,指今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因陇山而得名。赵、魏: 赵,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部一带;魏,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南部一带。走集: 原指边境上的堡垒,因往来必经而得名。此处指交通枢纽。②候: 征兆、标志。③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627—649)。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713—741)。东都: 唐代建都长安,称洛阳为东都。邸 (di): 府邸,王侯贵宦的住宅。④五季: 五代,指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榭(xie): 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⑤囿 (you): 畜养野兽的园林。⑥治忽: 治乱。忽,荒怠,犹乱。 【译文】 洛阳位于全中国的中心,拥有殽山和渑池一带的险要地势,正堵着秦川和陇西的咽喉,又是赵、魏两国的往来要道,历来就是天下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全中国保持太平没有战事也就罢了; 一旦有动乱,那么洛阳必定首先遭受兵灾。我因此说过: “洛阳的兴旺或衰落,就是全中国太平或动乱的标志呀。” 在唐朝贞观、开元年间,朝廷高官和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造馆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唐朝政治发生变化,接着又遭受到五代战争的残酷破坏:洛阳的池塘、竹林、花树,在兵车的践踏下,变成了废墟; 高耸的亭台、开阔的楼阁,在烈火浓烟中焚烧后,变成一堆堆灰烬。那些馆第同唐王朝一起烟消云散,没有一处完好地保存下来。我因此说过: “园林花卉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的兴旺或衰落的标志啊。” 既然说全中国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地区的兴旺或衰落的迹象上可以看出来; 而洛阳地区的兴旺或衰落,可以从当地馆阁园林的繁盛或毁灭的迹象上看出来,那么 《洛阳名园记》 的写作,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吗? 唉,达官显贵们正在朝廷上得意受宠时,大都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而把天下的治理与荒乱抛在一边。他们想在告老回家后安享园林之乐,办得到吗? 有唐一代的没落之路就是前车之鉴啊! 【鉴赏】 洛阳园林在宋代号称天下第一。《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十九处洛阳名园,本篇是记述这些名园后的总结。作者由洛阳名园的兴废看到洛阳全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乱,同时还从公卿大夫放意乎园林的佚乐生活“以小及大”、“见微知著”,看出他们必将没落的命运。通篇行文简洁、论事精辟,采用由小见大、“因典型而明全局” 的论证角度和逐层严密推理的方法;卒章显志,明确亮出真正的写作意图: 借古鉴今,批判现实。其笔力 “陵轹直前”,笔端饱含感情,“警世” 的语气极为严厉深沉,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现实针对性。李格非能在号称 “太平盛世” 的北宋中期尖锐地揭露掩盖在表面繁荣下严重的社会危机,预见到达官显贵的放纵享乐必将导致亡国,尔后的 “靖康之乱” 即使人惊叹其识见之深远和文笔的犀利。南宋初流落江南的洛阳士人邵博重读此文后,曾为之痛哭流涕,并在其《闻见后录》 中特意重录此记,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字数:1583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94-396页. 《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①,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④也。 方唐贞观、开元⑤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⑥,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馀处矣。予故尝曰: 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⑦,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洛阳园林,在宋代号称“天下第一”(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四语)。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就是一本记述洛阳名园的专著。其中共记名园十九处,如富弼的富郑公园、董氏的西园和东园、王开府的环溪园、安公的丛春园等等。这些园林,都属于僧寺或达官富豪,无论在规模和风景方面,均足令人赞叹。作者在记述这些园林之后,忽又发表了一通有关国家兴衰的“大道理”(即本篇),这就使人“恍然大悟”: 原来作者之所以要为那些名园“立传”,其真正目的是要从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并用以警戒后人。证之宋代古文家们“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和李格非本人“文不可以苟作”(见《宋史》本传)的写作态度,可知这篇《书后》,实是一篇借史鉴今的严肃的政论文。 文章的结构实很简单: 第一段提出“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第二段进一步提出“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故又在此基础上揭示“《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的“文不苟作”的写作目的;第三段则由古及今,批判当朝公卿大夫的享乐风气。全文行文简洁而推理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与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不过,或许有读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天下之治乱”,难道非由洛阳的盛衰才反映出来吗?而“洛阳之盛衰”,又为什么非要由其园林之兴废才表现出来呢?这就牵涉到本文“以小及大”、“见微知著”和“因典型而明全局”的论证角度与推理方法。 照理,天下大乱,受害之处必不止一处。然而作者却斩钉截铁地说: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这里,作者提出了两个有力的论据: 第一是洛阳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人认为它地处“天下之中”)决定了它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性军事形势的战略要冲;第二是洛阳的历史告诉人们: 从东周到五代,先后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而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免不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洛阳之战。提出这样两条强有力的论据,人们就不得不同意作者的结论: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尽管人们也同时意识到, 除了洛阳也还有其他军事要地的情况与它相似。 其次,洛阳的盛衰也自有其多方面的表现,作者却紧紧抓住“园圃之废兴”来考察,这就是一种“因典型而明全局”的论证角度。他举出唐五代的例子作证: 当贞观、开元的所谓“盛世”时,洛阳的园林馆舍不止有千家之多,而等到唐末五代战乱纷起时,这些园圃却都化为灰烬。这就证明园圃之废兴与洛阳的盛衰乃至整个国家的治乱之间,存在着一种“见微而知著”的联系。至此,作者自然有理由得出又一个结论: “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 明乎上述论证角度与推理方法,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名园记》之作决非“徒然”,而实有其现实的针对性: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这样就“卒章显志”,亮出了自己真正的写作意图: 借古鉴今,批判现实。其“警世”的语气是十分严厉和深沉的。 可惜的是,北宋后期的统治集团却正好重新走进了本文所指出的“唐之末路”,由享乐荒淫而导致覆国。对于他们在洛城所过的狂游生活,只消举出当时人朱敦儒的一首词就可知其一斑: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按: 洛阳为北宋西都,故有‘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雨中花》上片)可是,就在他们“诗万首,酒千觞”,“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的“狂游”之际,金兵的铁骑却动地而来,终于一举攻陷了汴京和洛阳,使得北宋因之亡国。十年之后,“曾是洛阳花下客”的一位著名诗人陈与义,就用哀婉的笔调,写出了对于洛阳故都的深切悼念: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牡丹》)牡丹原是洛阳的“花王”和骄傲,李格非在《名园记》中就特别加以记述: “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凡园皆植牡丹……至花时张幄幕,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而至靖康之变以后,恐怕就如本篇所描绘的五代乱世那样,“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矣。这预言,竟不幸而被北宋亡国的惨痛历史所再次证实,人们对此也仅能重新发出本文所嗟叹的“呜呼”二字来表示其万千感慨!作者能在号称“太平盛世”的徽宗朝,尖锐地揭露掩盖于表面繁荣下的深刻社会危机,并预见到公卿大夫的享乐必将导致亡国,这就不能不使人惊叹其识见之深远和文笔之犀利。南宋初期流寓江南的洛阳人邵博在乱后重读《名园记》,就曾为之痛哭流涕,并在其《闻见后录》中特意重录了此记,由此亦可见出它的深刻预见性和现实针对性。本文作者除《名园记》外,著述俱已散佚,但仅从这篇《书后》来看,他已不愧是位关心国事的有识之士和笔力“陵轹直前”(《宋史》本传语)的古文家了。 字数:2600 杨海明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