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门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门行》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述的是一个城市贫民,无衣无食,无法生活,顾不得妻子的劝告,铤而走险,踏上了反抗的道路。作者通过这件事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同时也表现出了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的现实状况。语言铿锵有力,长短句交互使用,错落有致,简洁凝重。

《东门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东门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诗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汉代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战祸频仍,民不聊生。一个需要养活弱妻幼儿的男子汉,家徒四壁,缺衣少食,万般无奈,只得铤而走险,提着武器,当“强盗”去了。《东门行》所表现的内容是封建社会乱世最常见的社会问题:在残酷压榨下的劳动人民走投无路,只得起来造反,以求生存。

这首诗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乐府民歌叙事性强的特点,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有些波折的故事,看似平淡而实际上很深沉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开笔就写主人公“出东门,不顾归”, “不顾归”三字有力地点出此人态度的坚决。他大概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斗争才下定决心的。但是出人意外,他又回家了, “来入门,怅欲悲”。这一波折,既真实,又深刻。它表现了这位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情。一个普通的人,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的,更何况家中还有妻儿。于是他抱着一线希望又回来了,然而回家后只是更为怅惘和伤悲,因为看到的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既无吃的,又没穿的,使他感到毫无希望,激怒他再次“拔剑东门去”。 “出东门”——“来入门”——“拔剑东门去”,这去、来、再去曲折的描写,真实而有力地表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深刻思想内容。这其间没有作者主观的表述,完全是用叙事的方式来达到的。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是主人公和其妻的对话,实际上仍然是叙事。妻劝夫的几句话,是愤慨,也是哀伤;是苦劝,也是责怪。这位善良柔弱的妇人是多么可怜啊!她知道,丈夫去造反,不但本人有生命危险,家中妻儿也得遭杀戮,那可是灭门之灾啊! “贱妾与君共餔糜”,宁愿在一起喝粥,这是劝阻丈夫到头的话语了,可是,她也晓得家里是连熬粥的米都没有的, “共餔糜”,等于白说,所以后面的话简直就是誓言咒语了: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看在老天爷和孩子的份上,还是不要去冒险吧,这是多么沉痛和无可奈何的哀告!最后急促说出来的“今非”,是绝望的悲叹,也含着对丈夫的责怪,更是埋藏在内心痛苦的爆发。她也对现实不满,但她只想到忍耐,从忍耐中求得生存。但是,妻子劝阻的话越加激化了丈夫造反的思想: “共餔糜”, “盎中无斗米储”,哪儿来的“糜”! “仓浪天”,管什么用! “黄口儿”,本来就养不活!只有反抗, 别无良策。诗的最后是丈夫对妻子劝阻的回答:“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口气愤怒、严厉、决绝,可以看成是对那个不合理社会的申斥。忍耐有什么用,只有起来造反,才或许有一线生路,晚走不如早去。这夫妇俩的对话,一低沉悲怨,一激昂愤怒,一软一硬,强烈的反差,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把诗的主题揭示得更为深刻、有力。

这是一首不长的叙事诗,它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有较强的情节性,而且在短短的篇幅里,刻画出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对话的生动自不待言,心理变化的描写也很贴切,男主人公由犹豫不定到最后下定决心,其变化叙述得极其自然。另外,诗中对人物动作只有简单交代,但亦为点睛之笔,如写男主人公开始要造反是“出东门,不顾归”,再次决定造反是“拔剑东门去”,这“拔剑”的动作,就突出地勾勒出他此时已非常气愤,怒不可遏。写妻子劝阻丈夫时是“牵衣啼”,这“牵衣”的动作就勾画出她彼时紧张、害怕的神态。

《东门行》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口。


古代文学作品《东门行》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东门行》

《东门行》

乐府诗篇名。《相和歌·瑟调曲》古辞。汉无名氏作。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古词云‘出东门,不顾归。’言士有贫不安其居者,拔剑将去,妻子牵衣留之,愿共餔糜,不求富贵,且曰‘今时清,不可为非’也。”今人余冠英《乐府诗选》说:“这诗写一个男子因为穷困要做非法的事,其妻劝阻不听。”今按,此篇写一个城市贫民由于不甘忍受官府的残酷压榨被迫铤而走险的故事。它深刻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和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全诗就象是一出短剧,通过对主人公的具体行动和内心矛盾的描写,特别是通过两段感人的对话,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诗的语言朴拙自然,句式参差错落,挥洒自如,别有一番韵致。特别是“咄!行!吾去为迟!”等口语,活现出主人公急切悲愤的神态。


《东门行》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俌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本诗叙写的是一个城市贫民为生存铤而走险的故事,反映了阶级矛盾激化下日趋动乱的社会现实。据史书记载,汉王朝早在武帝时就已有小规模的流民暴动发生, “大群数千人”, “小群以百数”。无数小股反抗力量的积聚,最终成为埋葬汉朝统治的人民起义洪流。《东门行》所撷取和描绘的,正是汇入反抗浪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诗歌以社会细胞的家庭作为悲剧描写的典型,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刻画了反抗者的形象。作者设置了两类冲突: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 “出东门,不顾(考虑)归;来入门,怅欲悲。”男主人公抱着不归的决心出走东门,然而决心动摇了,他又回来了。这出而又入的行动,反映了他内心斗争的激烈。犯上作乱要杀头灭门,他能不犹豫苦恼徘徊再三吗?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回顾)架上无悬衣。”面对家徒四壁无衣无食的生活困境,在经历了再一次的心灵绝望之后,矛盾迅速果断地解决了:“拔剑东门去”。这激昂悲吭、雷霆万钧的诗句,写出了挣扎在绝境中的男主人公的愤怒和决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抗争,死里求生。

“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只)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吃粥)。上用(为了)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孩子妈拽衣哭阻的场景,突出体现了善良软弱妻子与坚毅刚烈丈夫间的性格冲突。封建专制统治对妇女身心的摧残更为严重,这位妻子既要顾虑丈夫、幼儿的安危,又难以挣脱天道、王法的桎梏,因此,她只有用尽全力劝阻丈夫不要为“非”。妻子的胆小怕事反衬出封建统治的严酷,同时,也是对男主角性格的侧面烘托。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不断脱落)难久居。”丈夫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行为动作是强硬激烈的,因为他已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日子熬下去是只有死路一条。饥寒难挨的折磨,不仅愁白了他的鬓发,而且脱落稀疏,如此下去,生命之火将无声地消亡。

这首叙事诗以现实主义典型化手法,通过反抗者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流民暴动的社会原因,从而显示出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合理性。无论题材、内容,在汉乐府民歌中,《东门行》是值得珍视的。

这首小诗如同一出独幕剧,有生动的场面描写、紧张的人物冲突,也有激烈的行动刻画和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因此,短少的文字中蕴有丰富的内函,显示出了叙事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