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山》慆慆不归②。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今儿打从东方来, 零雨其濛。毛毛雨儿尽缠绵。 我东曰归,听得将要离东方, 我心西悲。心儿西飞奔家乡。 制彼裳衣,家常衣裳缝一件, 勿士行枚③。从此不再把兵当。 蜎蜎者蠋④,山蚕屈曲树上爬, 烝在桑野⑤。桑树地里久住家。 敦彼独宿⑥,人儿团团独自睡, 亦在车下。独自睡在车儿下。 我徂东山,打我远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今儿打从东方来, 零雨其濛。毛毛雨儿尽缠绵。 果臝之实⑦,栝楼藤长子儿大, 亦施于宇⑧。子儿结在屋檐下。 伊威在室⑨,土鳖儿屋里来跑马, 蟏蛸在户⑩。喜蛛儿做网拦门挂。 町疃鹿场(11),场上鹿迹深又浅, 熠燿宵行(12)。磷火来去光闪闪。 不可畏也? 家园荒凉怕不怕? 伊可怀也! 越是荒凉越牵挂。 我徂东山,打我远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今儿打从东方来, 零雨其濛。毛毛雨儿尽缠绵。 鹳鸣于垤(13),墩上老鹳不停唤, 妇叹于室。我妻在房唉声叹。 洒扫穹窒(14),快把屋子收拾起, 我征聿至(15)。行人离家可不远。 有敦瓜苦,有个葫芦团又团, 烝在栗薪。撂在柴堆没人管。 自我不见,葫芦在家我不见, 于今三年,不见葫芦整三年。 我徂东山,打我远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今儿打从东方来, 零雨其濛。毛毛雨儿尽缠绵。 仓庚于飞(16),记得那天黄莺忙, 熠燿其羽。翅儿闪闪映太阳。 之子于归,那人过门做新娘, 皇驳其马(17)。马儿有赤也有黄。 亲结其缡(18),娘为女儿结佩巾, 九十其仪(19)。又把礼节细叮咛。 其新孔嘉(20),回想新娘真够美, 其旧如之何(21)? 久别重逢可称心?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 ①徂:往。东山:当时军士戍守的战地。②慆(tao)慆:长久。③行(hang)枚:古代行军时,横衔口中的小木棍,以防出声。④蜎(yuan)蜎:昆虫蠕动的样子。蠋(zhu):毛虫。⑤烝:处、置放。⑥敦:上下半圆形合成球形的一种食器。此处是团的意思,形容士兵缩成一团睡在车下。⑦果臝(luo):即栝楼,一种攀援植物。⑧施(yi):蔓延。宇:屋檐。⑨伊威:即鼠妇,又名潮虫,俗称地鳖虫。⑩蟏蛸(xiao shao):喜蛛。(11)町疃(tuan):田舍旁空地。(12)熠(yi)燿:闪闪发光。(13)鹳(guan):水鸟名,形似鹤。垤(die):小土堆。(14)穹窒:尽行堵塞。(15)聿:乃。(16)仓庚:黄鹂。(17)皇驳:黄白相间和红白相间的颜色。(18)缡(li):佩巾。古代女子出嫁,由母亲将佩巾系在女儿身上,所以结婚又称为结缡。(19)九十其仪:形容婚礼仪式盛多。(20)其新:指新夫妻。孔嘉:很美好。(21)其旧:指老夫妻。 [赏析] 这诗是《豳风》中的一篇。《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今人多认为这是久戍士卒还乡途中想家的诗,未必与周公东征有关。有的书中却论证说:然就诗篇所反映的农村荒凉景象看,当时一定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且诗中有“于今三年”之语,也与《尚书大传》所说的“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东征,三年践奄”相符。《诗序》对本篇时代背景的解释,应属可信。这也不无道理。至于诗篇的作者,《诗序》说是大夫,也有说是周公的,仍当认为是还乡士卒较合情理。这诗第一章,写抒情主人公——这一西归士卒,在细雨濛濛的路上,暗自庆幸得免行军野宿之苦,从此可恢复平民身份了。第二章想象家园可能已变得很荒凉,那景象又可怕又可怀念。第三章想象他的妻子这时也正在想念他的情形。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情景,急盼早日到家团聚。这诗同《诗经》中所有那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一样,由于有切身体会,写起来自然情真意挚,容易感动人。不过,若稍加琢磨,便会觉出这诗这种实话实说的作法看似寻常,其实在艺术表现上也大有讲究。 有何讲究,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王夫之《姜斋诗话·诗译》中的这段话:“唐人《少年行》(焮案:应为王昌龄《青楼曲》)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猃狁于夷。’其妙正在此。训诂家不能领悟,谓妇方采蘩而见归师,旨趣索然矣。建旌旗,举矛戟,车马喧阗,凯乐竞奏之下,仓庚何能不惊飞,而尚闻其喈喈?六师在道,虽曰勿扰,采蘩之妇亦何事暴面于三军之侧邪?征人归矣,度其妇方采蘩,而闻归师之凯旋。故迟迟之日,萋萋之草,鸟鸣之和,皆为助喜。而南仲之功,震于闺阁,室家之欣幸,遥望其然,而征人之意得可知矣。乃以此而称南仲,又影中取影,曲尽人情之极至也。”何谓“取影”?王夫之没说。但从所举的两个例子和有关议论中,我们还是可以揣度出它的基本含义来的。只要有光,物体总有影子。至于影子是否显露得恰到好处,这就取决于光源与物体之间的角度了。(中国画一般都不画影子。静物摄影和西洋画中的静物写生,却很注意选取物体和影子的最佳构图。)作诗与此也多少有相仿佛处。如果生活中有所感发,写出的诗歌又能取得由此及彼、意在言外的绝妙艺术效果,就像《青楼曲》只写楼头少妇所见所为,却能想知她“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为何“自矜得意”?王夫之又没说。其实照他的理解是,诗中暗示了那“白马金鞍从武皇”的队伍里面,一定有少妇的“良人”在),或者像《小雅·出车》只写征人随军凯旋途中想象其妇春日采蘩情景,却能见出他内心的喜悦及其赞扬大将南仲靖乱班师之意,那么,王夫之把这种诗歌表现手法叫做“取影”,倒也很形象,很能说明问题。 弄懂了“取影”的含义,我们就好借用王夫之所揭示的这一诗歌表现手法来进一步阐发《东山》的艺术特色了。 比较起来,《东山》的取影最接近上述《出车》“春日迟迟”这一章,主要是借归途中征人的联翩浮想来表现他悲喜交集的激动情绪。在《东山》这篇诗中,每章前面都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四句。以这四句最简括的叙述作复沓,犹如银幕上的背景,衬托出一个久戍还乡的士卒在赶路。然后就着重借仗描写那些在他脑海中接连闪现、逼真得像幻觉似的想象片断来抒情了。 第一章前面抒写久戍喜归之情较平直,但“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四句,我倒认为是因为想到从此以后“勿士行枚”,不再过野战军生活,而触发出有关往日露宿情景的片断回忆:桑树叶子上野蚕蠕动,露宿的战士孤零零地蜷曲在车下——此情此景,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都教人发怵,真不知当初是怎样过的啊! 拿这样富于实感的片断回忆作为反衬,不就把抒情主人公久戍得归、悲喜交加的心情,更真切感人地表露出来了么? 第二章写想象中家园的荒凉情景。“果臝”即瓜蒌,蔓生的葫芦科植物“伊威”即土鳖,常栖息于阴湿之处。“蟏蛸”,蟢子,又叫喜蛛。“町疃”,地面上被禽兽践踏过的地方。“熠燿”,闪闪发光的样子。“宵行”,磷火。诗人就是用这些在想象中幻现出来的细物、细节,把凄凉的境地渲染了出来:结着瓜蒌的藤蔓,牵到了檐下。屋里到处是土鳖,门上还有蟢子爬。庭院成了野鹿出没的场所,磷火闪烁多可怕。这景象当然可怕,但对他来说,最怕的还是亲人可别出了什么事。“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因思家而产生幻觉,没想到反把自己吓了一大跳。这,岂不就把归途游子快到家时的疑惧心理,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了么? 唐人宋之问《渡汉江》说:“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的也是这种近乡归客的疑惧之情。虽然都写得很真切,但一曲一直,各臻其妙,不妨两相对照,参悟诗歌表现艺术的三昧。 从第三章开始,渐渐将幻觉的细节描绘中所表露出来的思家之情集中地倾注在他妻子的身上:天快下雨蚂蚁出来壅土,鹳鸟见了长鸣大喜。可是我的妻子却在屋里叹气。快把房子拾掇好洒扫干净,我很快就要到家哩。那圆敦敦的葫芦瓢搁在柴堆上,我不见它到眼下已有三年——是他在想妻子,却幻现出妻子在想他的情景,可见他想得何等的出神了。杜甫的《月夜》说他的妻子这会儿也在月下想他:“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而她那“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样子,栩栩如生,简直就近在眉睫。二者描写的繁简有所不同,而以人衬己的构思路数却是相同的。这位走在路上的士卒渴望早日与亲人团聚,而家中音讯全无,吉凶莫测,这就难免会使人心神不定,胡思乱想。他一会儿把情况想象得十分可怕,一会儿又觉得并没有那么严重。等到情绪好 一些了,他不仅想象出妻子这时也正在想念他,还暗自在心中对她说:“别发愁了,快收拾屋子去,我马上就回来了!”没变成现实的梦想徒令人迷惘,可这到底是沉重心情中生出的一线希望啊! 这样,最后一章,就由那个偶然想到的三年前合卺用过的葫芦瓢,接着回忆起结婚那天令人心醉的情景来:“记得那天黄莺忙,翅儿闪闪映太阳。那人过门做新娘,马儿有赤也有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又把礼节细叮咛。回想新婚真够美,久别重逢可称心?”靠美丽的回忆和想象来镇定他忐忑不安的心,这滋味是甜还是苦?苦难的日子总算熬出了头,离乡三年的征人眼看就要到家了,可是前面等待着他的又是什么呢? …… 由此及彼,以一当十,意在言外,余味无穷,这是“取影”手法的妙用。从“取影”的艺术效果看,我认为,《东山》稍胜于王夫之所标举的《出车》“春日迟迟”章。把想象中的情景写活,一些细节生动得几乎能给人以感官感觉,并恰到好处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彼时彼境的思绪和心态,这也许是前者胜过后者的地方吧!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契诃夫小说中的九岁男孩万卡。万卡是刚当了三个月鞋匠的学徒。圣诞节前夜,他很想念他惟一的亲人、现在乡下老爷家打更守夜的爷爷,就给他写信祝贺节日快乐,还诉说当学徒的日子不好过,哀求爷爷把他领回去。写着写着,他生动地想起爷爷的模样和他的种种趣事,想起爷爷敲着梆子巡夜时跟在他身后的那条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另 一条叫泥鳅的貌似谦恭实极阴险的黑狗,想起往年自己跟爷爷去树林子给老爷家砍圣诞树的一些开心事儿……他终于把那封向爷爷诉苦求援的信写完了,放进信封,在上面写道:“寄交乡下祖父收。”想了想,添了几个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然后跑到街上,投进了邮筒。过了一个钟头,因为有了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他睡熟了。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炉台上坐着他的祖父,搭拉着一双光脚,对厨娘们念信。泥鳅绕着炉子走来走去,摇尾巴细节的真实描绘是小说的看家本领。《万卡》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更有其内容、情节诸方面的重要原因。但仅就逼真地描写想象中的细节以收“取影”之奇效这一点来说,《万卡》与《东山》在艺术上是有相通之处的。这是不是想说明俄国的契诃夫从中国的《诗经》中得到了启发呢?决无此意。除了想用《万卡》作对照来阐明《东山》的艺术特色,我主要想在拙文的结尾表达这样一个曾一再强调过的意思:文艺创作是应该讲究构思和表现手法的,但是,真正优美的构思和表现手法必须来源于真正的优美的生活感受,并根据这感受的原有形式加以概括、提高。就拿《东山》和《万卡》来说,它们决不是用后人总结出来的什么手法去套生活,也不是以契诃夫去套《诗经》,而是在诗人、小说家各自的特定生活中本来就有这种真情实感,然后才被加工写成这么个样子来的啊!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既然那位中国古代的无名诗人跟契诃夫毫不相干,那么就让我们衷心祝愿那位正在赶路、急于回家的久戍征人,终会跟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团聚;千万别像可怜的万卡那样,将没写地址的信投入邮筒之后,只在梦中跟爷爷相见。 《东山》
《豳风·东山》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它委婉细致地抒写了一位服役归来的征人思家恋妻、渴望和平生活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毛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说这首诗是大夫赞美周公而作,缺乏根据,不可信。但此诗所反映的背景,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公东征大概还是有关的。诗中的主人公被迫抛下新婚妻子、离别和平家园,从征伐奄,来到了今山东曲阜附近的东山。经过三年出生入死的浴血奋战,终于幸运地能够重返故乡。诗人哀怨的歌唱,就是从他踏上回乡的归途时开始的。 全诗共四章,每章的开首四句都是“我徂(往)东山,慆慆(久久)不归,我来自东,零(落)雨其濛。”以叙事和绘景,写出了征人西归时的特定环境:阴雨绵绵,景色凄然。凄清的环境,烘托了还乡征人此时此刻难以言喻的忧伤心情:故园一别,关山万重;家书断绝,几度春冬。深长的感慨、沉重的叹息,化作了“慆慆不归”的形象化的诗句;千种愁绪、万种悲叹,溶入了满天濛濛的细雨之中。泪雨交织,浑然一体。诗歌在一开头就弹奏出了不同一般的乐曲,它的弦外之音,引起人们深切的关注和丰富的联想。而“细雨织愁”的渲染描写,则更成为后代诗人最爱用的一个抒情手法。首章四句不仅成功地刻划了悲凉的环境气氛,而且还通过二、三、四章的重复歌唱,使这种浓郁气氛弥漫笼罩全诗。这种重章手法的特殊效果,宋代学者朱熹早有精到的评述:“章首四句,言其往来之劳,在外之久。故每章重言,见其感念之深。”(《诗集传》) 在风风雨雨的行军途中,在露浓霜重的东山独宿时光,萦绕在征人心头、使他日思夜盼的是“制彼裳衣,勿士行枚。”穿上平民衣裳,结束戎马生涯。(“士”通“事”; “行枚”即横枚,行军时为防止出声,将状如筷子的枚横衔口中。)心中的热望在刹那间变成了现实,对此,他不应该是欣喜若狂的么?然而,他却是“我东曰归,我心西悲”,非但没有兴高彩烈,反而是默默地悲从中来。封闭在心田深处的感情潮水,现在流出来了,然而不是奔腾汹涌的,而是鸣咽潺潺的。 “悲”声中蕴含着他多少难言的苦楚,“悲”声中凝聚着他甜酸苦辣的全部人生体味。这里,通过以悲写喜的反衬手法,细致地表现了征人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 诗歌第二章,抒情进入新的境界,充分发挥了想象的艺术效果。征人离家越近,一种忐忑不安的情绪,强烈地升腾了起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他担心忧虑,脑海里展现出了一幅家园荒败的景象:葫芦藤蔓延到了房檐下(“果赢luo”,瓜萎,蔓生葫芦科植物),潮虫在屋子里满地爬(“伊威”,俗名地虱,生于阴湿处),蜘蛛网挂在门梁上(“蟏蛸xiao shao,长脚蜘蛛),户前屋旁野鹿在奔踏(“町疃tingtuan”,田舍旁被禽兽践踏的空地),昏暗的天空里还有闪闪的磷火在飘荡(“熠耀yi yao”,闪闪发光的样子)。多么荒凉破败的家园啊,然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这一幅家园荒败的逼真画面,完全通过想象描绘出来。想象得越生动、具体,征人对家园的热恋之情也就表露得越深切。 “其新孔嘉,其旧(久)如之何?”——新婚时的她是很美的,久别后的她不知怎样了?那个铭刻在心上、永远也抹不去的美丽身影,浮上了征人的脑际。于是,他似乎看到了妻子,她因为思念自己在屋里长声叹息,为了迎接自己在院里洒扫忙碌,对着柴堆上的结婚纪念物瓠瓜在睹物伤情(“瓜苦”即“瓠瓜”,“苦”通“瓠”。古时结婚行含卺之礼,以一瓠剖作二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饮)。这一章,诗人转换了直抒胸臆的写法,不从正面直叙对妻子的怀念,而是反过来,设想妻子如何惦记远行在外的亲人。 诗歌的最后一章,前人评为“骀荡之极,直是出人意表。”(姚际恒《诗经通论》)阴霾的天空里,忽然闪出了明媚的春光,悲苦的乐调中,突地响起了黄莺婉转的歌唱(“仓庚”,黄莺),一位小伙子驾着黄红马前去迎接新嫁娘(皇驳,黄白色、赤白色),吹吹打打真是一派欢闹喜庆的景象。这是现实吗?不,它是征人心头升起的甜蜜回忆,是三年前的景象。对这一章诗歌,旧注解说纷纭,有说是“乐男女之得及时”的,有说是“军中有新娶的”,也有说是征人“归家之乐”的等等。症结在于没有弄明白这乃是一种回忆对比的艺术方法。回忆三年前的欢乐,是为了同现实的悲苦组成鲜明的对比:兵役造成他们两地分离,战争拆散他们新婚家庭。对比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诗歌的思想主题,得到更动人的揭示。 前人评诗,讲求境界,以有真性情、真景物者为上品。《东山》诗的精魂,就在于它的情真。它是诗人用心灵和热血谱写成的。而它丰富多彩的抒情手法,则给予了后代诗人以无穷的启发。 《东山》(一)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二)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四)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徂(cú):往,到……去。 慆(tāo)慆:长久。 零雨:小雨。 士:通“事”,做。 行枚:裹腿,或作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这里泛指士兵的行装。 蜎(x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 蠋(zhú):一种野蚕。 烝(zhēnɡ):乃。 敦:蜷缩独处的样子。 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 施(yí):移。宇:屋檐。 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 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 町畽(tuǎn):屋边的空地。 熠耀(yì yào):萤光。 宵行:磷火,俗称鬼火。 垤(dié):小土丘。 聿:语气词,将要。 有敦:孤独的样子。 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 栗薪:蓼薪,束薪。 仓庚:黄莺。 皇:指马毛色黄白相杂。驳:指马毛色不纯。 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lí):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 九十:泛指多。 仪:礼节。 新:新娘。嘉:美。 〔鉴赏〕 思妇和征夫是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基本主题之一,它们表现了在战争的状态下,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两者在《诗经》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君子于役》是典型的思妇诗,讲述的是妻子对于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东山》则是典型的征夫诗,描写在外征战者返家途中的心理活动。从《东山》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验到战争结束后战士回乡时既兴奋又伤感;既喜悦又担忧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此诗把近乡情更怯的精神现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 思乡之情是该诗所要反映的基调,全诗共四章,每章前四句完全相同,以反复的方式对这一主题加以强化。在一个细雨迷蒙的日子,经过了长年征战、饱尝了思乡之苦的诗人终于得以解甲归田,踏上了回乡之途。蒙蒙的细雨则更加使人心绪烦乱,思乡之情益觉迫切。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全诗开头部分“零雨其濛”一句正是如此。“零雨其濛”这一自然景色的沉阴、朦胧、莽苍,最容易引发返乡征夫回忆军旅生活的艰辛的思潮。这四个字有力地渲染了此时此地诗人的悲凉之情,沧桑之感,使思乡之情显得十分深沉而感人。 第一章描写诗人终于脱去了戎装,踏上了返乡之路,此时诗人回想起了既往在军营中度过的风餐露宿、晓行夜住的艰苦生活,紧张激烈、残酷悲壮的战斗情景,战斗之余感到非常的孤独、凄苦,有家不能回,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思家的苦楚。“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在他乡的这种孤独感和辛劳的体验,更加激发了诗人对于家的渴望。在游子的眼中,家始终是温暖的象征,是精神和情感的归宿,对于战士而言也是如此,此章以对军旅生活的回忆,烘托出诗人返家的热切之情。 第二章是诗人在回家的途中对于家乡状况的想像。在经历了这样长久的离别之后的家乡会是怎样的景象呢?或许家乡早已变得荒凉不堪:到处杂草丛生,甚至爬上了屋顶;屋里则是布满灰尘,虫子遍地,蜘蛛网挂满四处;屋外的空地成了野兽出没的场所,四处磷光闪闪。可谓是家园残破、满目疮痍,但是即便是这样,在诗人的眼里,家还是家,还是其精神和情感的归依,“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荒凉并不可怕,因为那是家,那里有着情感的牵挂。 思家更思人,因为思家本身就是对于人的牵挂,在诗的第三、第四章,诗人表现了对于独守家中的妻子的想念。归家途中,妻子是诗人最为挂念的。在第三章中,诗人想起了自己三年征戍在外,妻子一个人孤单地在家,其凄苦、孤独的情形也是可以想见的,“妇叹于室”,想必也是和自己一样饱受相思的痛苦。这里诗人特别提到瓜瓠,按照古代的婚俗: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对于瓜瓠的描写寄托着对于妻子的深厚情感。思物更思人,返家情更切。最后一章,诗人则回忆起了自己和妻子结婚时的情形,彼时种种此刻皆历历在目,当初自己新婚别新妇,如今一晃已是三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当初恩爱难舍,如今相见时又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会有“久别胜新婚”的那种欣喜之情么?于是,在如此种种对于妻子的想念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再一次得到了加强。 就诗歌艺术创作而言,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广泛运用联想。在所有的《国风》类(甚至是整本《诗经》中),《东山》是想像力表达得最为丰富的一首。诗中有往事的再现(对于军营生活的回忆)、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设想妻子的想念和叹词)、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而正是在这种想象之中,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想象,使得诗歌能够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 作为一种类型的代表,《东山》对于后世描写战士思乡情感的诗歌具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在后世的诗歌,诸如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曹操的《蒿里行》之中,都隐约可以看到《东山》的影子。明朝王士祯说“《豳风·七月·东山》诸篇,述情赋景如化工之肖物”(《池北偶谈》),“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祖”(《渔洋诗话》)。这一评价非常公允。 《东山》我徂东山,我从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一) 漫长岁月没归还。 我来自东,我从东方动身, 零雨其濛。(二) 落着细雨濛濛。 我东日归,(三) 身在东方将回乡, 我心西悲。想着西方心悲伤。 制彼裳衣,制好那日常的服装, 勿士行枚。(四) 不用再把裹腿绑。 蜎蜎者蠋,(五) 那蠕蠕动着的蠋蚕, 烝在桑野。(六) 爬行在那边的桑田。 敦彼独宿,(七) 那团团独睡的人儿, 亦在车下。在那兵车的下边。 我徂东山,我从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漫长岁月没归还。 我来自东,我从东方动身, 零雨其濛。落着细雨濛濛。 果裸之实,(八) 栝楼结的实儿呀, 亦施于宇。垂在那边的屋檐下。 伊威在室,(九) 土鳖子在屋里走, 蠨蛸在户。(十) 喜蛛网结在门上头。 町疃鹿场,(十一) 场地上鹿儿踏来鹿儿践, 熠耀宵行。(十二) 黑夜里萤火虫儿光闪闪。 不可畏也,(十三) 这多么荒凉可怕呀, 伊可怀也。真叫我多么怀念呀。 我徂东山,我从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漫长岁月没归还。 我来自东,我从东方动身, 零雨其濛。落着细雨濛濛。 鹳鸣于垤,(十四) 鹳雀土堆上叫喊, 妇叹于室。老婆房中唉声叹。 洒扫穹窒,(十五) 扫房间,塞孔洞, 我征聿至。(十六) 想我该在归途中。 有敦瓜苦,(十七) 那葫芦呀圆又圆, 烝在栗薪。(十八) 放在柴堆的上边。 自我不见,自从我们不见面, 于今三年。现在整整有三年。 我徂东山,我从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漫长岁月没归还。 我来自东,我从东方动身, 零雨其濛。落着细雨濛濛。 仓庚于飞,黄鹂来回地飞忙, 熠燿其羽。(十九) 羽毛美丽又鲜明。 之子于归,那姑娘出嫁的时光, 皇驳其马。(二十) 马儿红呀马儿黄。 亲结其缡,(二十一) 母亲为她结佩巾, 九十其仪。(二十二) 十来样礼节细叮咛。 其新孔嘉,(二十三) 新婚时节真美满, 其旧如之何? 老伴重逢该多欢? 注 释 (一)毛亨:“慆慆,言久也。” 郑玄:“我往之东山,既久劳矣。” (二)毛亨:“濛,雨貌。” 陈奂:“濛,微雨。” (三)余冠英:“聿、曰都有将意。……我东曰归也是说将归。” (四)毛亨:“士,事。” 闻一多《风诗类钞》:“行,胻。枚,徽。后世谓之行縢,行缠,今之裹腿。” (五)朱熹:“蜎蜎,动貌。蠋,桑虫如蚕者也。” (六)马瑞辰:“‘烝’与‘曾’同音,为叠韵。‘烝’当为‘曾’之借字。曾,乃也。” (七)吴闿生:“敦敦然独宿貌。” (八)吴闿生:“果裸,栝楼也,状如王瓜。” (九)陈奂:“伊威,……似今之鳖虫。” (十)朱熹:“蠨蛸,小蜘蛛也。” (十一)王先谦:“町疃,鹿迹所在也。《楚词·九思》:‘鹿蹊兮𫐙𫐙’,其义正同。谓鹿所步处也。《说文》町下云:‘田践处曰町’;疃下云:‘禽兽所践处也。’” (十二)毛亨:“熠燿,磷也。磷,萤火也。” (十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不’语词。‘伊’亦语词,言室中久无人,荒秽如此可畏,亦可怀也。” (十四)吴闿生:“垤,蚁冢也。鹳,鹳雀。” (十五)陈奂:“穹,穷。窒,塞也。廷内则洒埽之,向户则穷塞之。” (十六)严粲:“我征夫将至矣,望我之辞也。聿者,将遂之辞,实未至也。” (十七)吴闿生:“敦,犹团也。” 余冠英:“瓜苦,即瓜瓠,也就是匏瓜,葫芦类。古人结婚行合卺之礼,就是以一匏分作两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这诗瓜苦,似指合卺的匏。” (十八)陈奂:“《释文》引《韩诗》作蓼薪,云聚薪也。” (十九)郑玄:“熠燿其羽,羽鲜明也。” (二十)吴闿生:“黄白曰皇。駵白曰驳。駵,赤色也。” (二十一)吴闿生:“缡,妇人之褘,即帨巾也。” (二十二)毛亨:“九十其仪,言多仪也。” (二十三)严粲:“其新昏者甚美矣,其旧昏相见之欢,当如何哉?” 注 音 慆tao滔 蜎yuan冤 蠋zhu烛 烝zheng征 裸luo倮施yi异 蠨xiao消 蛸shao梢 町ting挺 疃tuan团上燿yi意 鹳guan灌 垤die迭 缡li离 《东山》 诗歌。《诗经·国风·豳风》的第三首。这是一首征夫思乡的诗。诗中描叙了一名兵士出征三年幸而生还的情景。在归家途中,他回忆起新婚时的欢乐,怀念久别的故乡和妻子,预感到家乡已满目荒凉、残破不堪,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感深沉,语句悲凉。 《东山》《东山》
我徂东山①,慆慆不归②。我来自东,零雨其濛③。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④。蜎蜎者蠋⑤,烝在桑野⑥。敦彼独宿⑦,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赢之实⑧,亦施于宇⑨。伊威在室⑩,蟏蛸在户(11)。町畽鹿场(12),熠燿宵行(13)。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14),妇叹于室。洒扫穹窒(15),我征聿至(16)。有敦瓜苦(17),烝在栗薪(18)。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19),熠燿其羽。之子于归(20),皇驳其马(21)。亲结其缡(22),九十其仪(23)。其新孔嘉(24),其旧如之何(25)! 【注释】 ①徂 (cu): 往。②慆慆(tao): 久久。③零: 落。濛: 细雨貌。④勿士行枚: 不再过征战生活。士,通 “事”,从事。行枚,即横权,行军时嘴里横衔着枚 (筷子似的短棍),以防止出声。⑤蜎蜎(yuan冤): 蠕动的样子。蠋(zhu 烛): 野蚕。⑥烝:久。⑦敦 (dui堆)彼:即敦敦,团团,此指身体蜷缩一团。 ⑧果(luo裸):即瓜蒌,葫芦科植物。⑨施(yi异): 蔓延。宇:屋簷。⑩伊威:今名土鳖,俗呼潮虫。(11)蟏蛸(xian shan萧梢):喜蛛。(12)町畽(ting tuan):兽蹄践踏过的田舍旁的空地。(13)熠燿(yi yao异要): 鲜明,闪光的样子。宵行: 磷火。(14)鹳(guan贯):一种水鸟,似鹤。垤(die迭):小土堆。(15)穹窒:堵塞洞隙。(16)征: 征夫。聿:助词,无实义。(17)敦:形容瓜圆。瓜苦:即瓠瓜。古时结婚行合卺之礼,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这瓢就是用瓠瓜一剖为二的。(18)栗薪:栗树柴。(19)仓庚:黄莺。于:助词,无实义。(20)之子: 此女。于归: 出嫁。(21)皇: 黄白色。驳: 赤白色。(22)亲结其缡: 古时嫁女,母亲训诫,并替她结好佩巾。亲,指妻子的母亲。缡,佩巾。(23)九十: 极言其多,非实数。仪: 指结婚的仪式。(24)新:指刚娶时。孔嘉: 很美。(25)旧: 久。 【诗大意】 我到东山去打仗,好久不归岁月长。今天我从东方回,落着濛濛细雨真凄凉。听说要回乡,西望家乡心悲伤。缝好平民穿的衣装,不再衔枚奔赴战场。那蠕动着的野蚕,爬息在野外桑树上。那孤身独睡的人儿,蜷缩成团在兵车底下。家中想是很荒凉了:瓜萎结的果实挂在屋檐下,土鳖虫满地爬,门上喜蛛结了网,田地变成野鹿场,暗空中磷火在闪亮。虽然荒凉却不可怕,仍令我怀想。我的爱妻在干什么呢?鹳雀在土堆上叫,她在空房中唉声叹。扫房院,堵缝隙,想我征夫该要回家乡。圆圆瓠瓜久放在柴堆上,三年分别长嗟伤。想起三年前,黄莺飞飞毛羽鲜,她出嫁做新娘,我迎亲把车马驾。母亲替她结佩巾,繁多仪节细叮咛。新婚时的她实在美,久别后的她不知又怎样? 【赏析】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诗经》 中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它委婉细致地描写了一位服役归来的征人思家恋妻、渴望和平生活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毛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说这首诗是大夫赞美周公而作,缺乏根据,不可信。但此诗所反映的背景,与公元前11世纪的周公东征大概还是有关的。诗中的主人公被迫抛下新婚妻子,离别家园,从征伐奄,来到了今山东曲阜附近的东山。经过三年出生入死的浴血奋战,终于幸运地能够重返故乡。诗人哀怨的歌唱,就是从他踏上回乡的归途时开始的。 全诗共四章,每章的开首四句都是“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以叙事和绘景,写出了征人西归时的特定环境:阴雨绵绵,景色凄然。凄清的环境,烘托了还乡征人此时此刻难以言喻的忧伤心情:故园一别,关山万重; 家书断绝,几度春冬。深长的感慨、沉重的叹息,化作了 “慆慆不归”的形象化的诗句;千种愁绪、万种悲叹,溶入了满天濛濛的细雨之中。泪雨交织,浑然一体。诗歌在一开头就弹奏出了不同一般的乐响,它的弦外之音,能引起人们深切的关注和丰富的联想。而“细雨织愁”的渲染描写,则成为后代诗人最爱用的一种抒情手法。首章四句不仅成功地刻划了悲凉的环境气氛,而且还通过二、三、四章的重复歌唱,使这种浓郁气氛弥漫笼罩全诗。这种重章手法的特殊效果,宋代学者朱熹早有精到的评述:“章首四句,言其往来之劳,在外之久。故每章重言,见其感念之深。” ( 《诗集传》) 在风风雨雨的行军途中,在露浓霜重的车下独宿时光,萦绕在征人心头、使他日思夜盼的是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穿上平民衣裳,结束戎马生涯。心中的热望在刹那间变成了现实,对此,他不应该是欣喜若狂的么? 然而,他却是“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我非但没有兴高彩烈,反而是默默地悲从中来。封闭在心田深处的感情潮水,现在流出来了,然而不是奔腾汹涌的,而是呜咽潺潺的。“悲” 声中蕴含着他多少难言的苦楚,“悲”声中凝聚着他甜酸苦辣的全部人生体味。这里,通过以悲写喜的反衬手法,细致地表现了征人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 诗歌第二章,抒情进入新的境界,充分发挥了想象的艺术效果。征人离家越近,一种忐忑不安的情绪强烈地升腾了起来。他担心忧虑,脑海里展现出了一幅家园荒败的景象: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然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这一幅家园荒败的逼真画面,完全通过想象描绘出来。想象得越生动、具体,征人对家园的热恋之情也就表露得越深切。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那个铭刻在心上、永远也抹不去的美丽身影浮上了征人的脑际。于是,他似乎看到了妻子因为思念自己而在屋里长声叹息,为了迎接自己在院里洒扫忙碌,对着柴堆上的结婚纪念物瓠瓜在睹物伤情。这一章,诗人转换了直抒胸臆的写法,不从正面直叙对妻子的怀念,而是反过来,设想妻子如何惦记远行在外的亲人。 诗歌的最后一章,前人评为 “骀荡之极,直是出人意表。” (姚际恒《诗经通论》) 阴霾的天空里,忽然闪出了明媚的春光,悲苦的乐调中,突地响起了黄莺婉转的歌唱,一位小伙子驾着黄红马前去迎接新嫁娘,吹吹打打真是一派欢闹喜庆的景象。这是现实吗?不,它是征人心头升起的甜蜜回忆,是三年前的景象。对这一章诗歌,旧注解说纷纭,有说是“乐男女之得及时”的,有说是“军中有新娶的”,也有说是征人“归家之乐”的,等等。症结在于没有懂得这乃是一种回忆对比的艺术方法。回忆三年前的欢乐,是为了同现实的悲苦组成鲜明的对比:兵役造成他们两地分离,战争拆散他们的新婚家庭。对此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诗歌的思想主题,得到更动人的揭示。 前人评诗,讲求境界,以有真性情、真景物者为上品。《东山》诗的精魂,就在于它的情真。它是诗人用心灵和热血谱写成的。而它丰富多彩的抒情手法,则给予了后代诗人以无穷的启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