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与韩荆州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与韩荆州书》
唐·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岂不以周公①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②,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③之士,皆欲收名定价④于君侯⑤。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⑥。使白得颖脱而出⑦,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⑧诸侯⑨。三十成文章,历⑩抵(11)卿相(12)。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13)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14)侔(15)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16),学究天人(17)。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18)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19),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20)。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21),人物之权衡(22),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23),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24)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25)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26),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27)躬(28),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土(29)。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白谟猷(30)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31),恐雕虫小技(32),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33),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34),缮写呈上,庶青萍(35)、结绿(36),长价于薛(37)、卞(38)之门。幸推下流(39),大开奖饰(40),惟君侯图之。 【注释】①周公:即姬旦,武王弟。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形容礼贤下士。 ②龙门:传说江海大鱼能上此门者即化为龙。 ③龙蟠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 ④收名定价:获取美名,奠定声望。 ⑤君侯:对尊贵者的敬称,此指韩荆州。 ⑥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食客。 ⑦颖脱而出:喻才士若获得机会,必能充分显示其才能。颖,指锥芒。 ⑧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⑨诸侯:此指地方长官。 ⑩历:普遍。 (11)抵:拜谒,进见。 (12)卿相:指中央朝廷高级官员。 (13)畴曩(chóu nǎng):往日。 (14)制作:指文章著述。 (15)侔(móu):相等。 (16)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 (17)天人:天道和人道。 (18)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以为礼。 (19)清谈:汉末魏晋以来,士人喜高谈阔论,称为清谈。 (20)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 (21)司命:星名,又名文曲星,旧时迷信说它是主管文运的。 (22)权衡:此指品评人物的权威。权,秤锤。衡,秤杆。 (23)惜阶前盈尺之地:意即不在堂前接见我。 (24)王子师:东汉王允字子师,灵帝时为豫州刺史,征召荀爽、孔融为从事。 (25)山涛:竹林七贤之一。为冀州刺史时,搜访贤才,甄拔隐屈。 (26)严协律:据说指严武。一说名不详。协律,掌管音乐的官。 (27)抚:拍。 (28)躬:自身。 (29)国士:国中杰出的人。 (30)谟猷(yóu):谋划,谋略。 (31)尘秽视听:请对方观看自己作品的谦语。 (32)雕虫小技:西汉扬雄称作赋为“童子雕虫篆刻”,此处乃自谦之词。 (33)刍荛(chú ráo):割草为刍,打柴为荛,刍荛指草野之人。亦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 (34)闲轩:静室。 (35)青萍:宝剑名。 (36)结绿:美玉名。 (37)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 (38)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 (39)下流:指地位低的人。 (40)奖饰:奖励称誉。 【译文】我听得天下好谈论世事的士人聚在一起说:“活在世上用不着封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使人们对您的景仰和倾慕,竟达到这样的程度呢?难道不是因为您有周公的作风,亲自实践那“握发”“吐哺”接待贤者的事情吗?使得海内的杰出人物,都奔走着前来归附您。一旦进入您的门下,就像鱼儿跳过了龙门,身价提高了十倍。所以,那些像龙一样蛰伏待动、像凤一样振羽即飞的杰出人物,都想通过您得到应有的名声和恰当的评价。您不因为自己富贵而傲视他们,不因为他们贫贱而忽视他们,那么三千宾客中肯定有毛遂那样的人才。如果我能遇上时机显现出来,就是毛遂那样的人呢。 我是陇西一个平民,流落在楚汉之间。十五岁时就爱好击剑的技术,广泛求见地方长官。三十岁时写成文章,屡次去拜访达官显贵。我虽然身不满七尺,但壮志胜过万条好汉。王公大人们都赞许我有高尚的气节和正大的精神。这就是我从前的心事和行迹,怎么敢不全部向您陈述呢? 您的著作可以和神明相比,德行感天动地;文笔精妙,深入自然的法则;学问渊博,穷究天道和人事。希望您放开襟怀,舒展容颜,不因我们向您行长揖之礼而拒绝。假若您用盛大的宴会接待我,听任我尽情谈论,请您一天让我写万字的文章,我靠着马背很快就可以完成。当今普天下人都把您当作主管文章的“文曲星”,评定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赞誉,就可成为品学优良的人。现在您又何必吝惜堂阶前这一尺宽的地方,不让我李白扬眉吐气,奋发得志呢? 从前王允做豫州刺史,未到任所就征聘了荀爽,上任后又荐举了孔融。山涛任冀州刺史时,考察选拔了三十多人,其中有人后来当了侍中、尚书,这是前人所赞美称道的。而您也曾推荐过一位姓严的协律,在朝中任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一批人,有的因才华横溢被您知遇;有的因廉洁清高被您赏识。我常见他们感恩戴德,出自肺腑;忠义之心,激荡流露,我因此感触很深,激动不已,知道您对于贤能之士能够赤诚相待,推心置腹,所以我不去归附别人,而愿意托身于您这样国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倘若急迫危难需要用人的时候,我勇于献出自己微贱的身躯。 当然,一般人并不是尧舜,谁能完美无缺?我在政治上的谋略策划,怎敢自己夸耀?至于我的诗文创作,已经积下许多卷,想拿出来玷污您的耳目,只恐这些微不足道的技能,不合大人的心意。假若您赏脸看看我这些鄙陋的文章,请给纸笔,并派誊写的人,然后退下去打扫一间闲静的小房子,誊抄好呈献给您,或许青萍宝剑、结绿美玉在薛烛、卞和的门下会增添价值。希望您推荐我这地位卑下的人,大大地给以鼓励赞扬。请您考虑我的要求吧! 字数:281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35-438页.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1): “生不用封万户侯(2),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3),一至于此耶(4)! 岂不以有周公之风(5),躬吐握之事(6),使海内豪俊(7) ,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8),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9),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10)。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11),使白得颖脱而出(12),即其人也。 白,陇西布衣(13),流落楚、汉(14),十五好剑术(15),遍干诸侯(16);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17)。虽长不满七尺(18),而心雄万夫(19)。王公大人(20),许与气义(21)。此畴曩心迹(22 ),安敢不尽于君侯哉(23) ? 君侯制作侔神明(24),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25),学究天人(26)。幸愿开张心颜(27),不以长揖见拒(28)。必若接之以高宴(29),纵之以清谈(30),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31)。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32),人物之权衡(33),一经品题(34),便作佳士(35)。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 (36),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37)? 昔王子师为豫州(38),未下车(39),即辟荀慈明(40);既下车,又辟孔文举(41)。山涛作冀州(42),甄拔三十余人(43) ,或为侍中、尚书(44),先代所美(45)。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46),入为秘书郎(47); 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48),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49),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50),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51)。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52)。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53)?白谟猷筹画(54),安能自矜(55)?至于制作,积成卷轴(56),则欲尘秽视听(57);恐雕虫小技(58),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59),请给纸墨,兼之书人(60)。然后退扫闲轩(61),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62),长价于薛、卞之门(63)。幸推下流(64),大开奖饰(65),唯君侯图之(66)。 〔注释〕(1)谈士: 游谈之士,这里指当时一些奔走功名的人。(2)生:平生。万户侯: 食邑有一万户的列侯。(3)景慕: 景仰羡慕。(4)一: 这里作“竟然”解。(5)周公: 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助武王灭商。(6)躬:躬行,亲自实践。吐握: 吐哺握发的省称。《史记·鲁周公世家》里记周公为了不敢轻慢来访的贤人,甚至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意谓为招徕人才而尽心。(7)海内: 四海之内,即是国内。(8)登龙门: 见王勃《滕王阁序》注(96)。(9)龙盘凤逸: 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任用,象龙一样蛰伏,一有时机,就象凤凰那样飞翔。盘: 盘踞。逸: 飞动。(10)收名定价: 获得名誉,肯定声望。君侯: 封建时代对贵官的尊称,这里指韩荆州。(11)三千宾: 形容宾客之多。毛遂: 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本不受重视,后秦围赵都邯郸,赵派平原君出使到楚国讨救兵。毛遂自己请求一起去,终于帮助平原君和楚国订立了合纵的盟约。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2)颖脱而出: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显示出才能。颖: 尖端。毛遂用“锥处囊中”来比喻自己,意思是: 锥子装在布袋里,它的尖端总是会露出来的。(13)陇西:李白自称祖籍为陇西成纪(现在甘肃省秦安县)。布衣: 平民。(14)楚、汉: 楚,指古代楚国地区; 汉,指汉水流域。这里即指荆州。(15)好(hao): 喜爱。(16)干:干求,这里是谒见的意思。诸侯:这里指州郡长官。(17)历: 普遍。抵: 接触到。卿相: 泛指有权势的高官。(18)七尺:古代尺短,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19)心雄万夫:心志雄壮,过于万夫。万夫: 万把个好汉。(20)王公大人: 就是指那些“诸侯” 和“卿相” 。(21)许与:赞许。气义: 气概和高义。(22)畴(chou)曩(nang): 从前。心迹: 存心。(23)安敢: 怎么敢。尽: 指详尽地(表露心迹)。(24)制作:制礼作乐。这里用以指政绩。下文所说的“至于制作” 的“制作” ,指诗文。侔: 相等。神明:这里指天神。(25)参: 参赞。造化: 创造化育万物的天地。(26)究: 研究。天人: 指“天人之际” ,即自然和人事的关系。(27)幸愿: 希望。开张: 开展、扩大。心颜:心胸和颜面。(28)长揖(yi): 深深地拱手。古代宾主以平等身分相见时行的礼。见拒:加以拒绝。(29)必若: 假使。接: 接待。高宴: 上等的宴席。(30)纵:放任。(31)倚马可待: 比喻文章写得快。倚马:晋桓温北征,袁宏倚马前草拟文告,顷刻写成七纸,见《世说新语·文学》。(32)司命: 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33)权衡: 这里指衡量评定的意思。(34)品题:品评定高下。(35)佳士: 品学兼优的人。(36)盈尺:一尺大。(37)激昂: 激励奋发。青云: 指天上,喻高位。(38)王子师: 名允,子师为字,东汉时人。为豫州: 做豫州的刺史。豫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39)下车:旧指官吏初到任为下车。(40)辟(bi): 征辟,聘请。荀慈明:名爽,东汉末的名士。(41)孔文举: 名融,也是东汉末名士。(42)山涛: 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 之一,曾任冀州刺史,又任吏部尚书很久,选拔官吏,能得人才。(43)甄(zhen)拔: 选择提拔。(44)或: 有的人。侍中: 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尚书: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45)先代: 以前各代。美: 称赞。(46)严协律: 协律,官名,属太常寺,管乐律;严协律,据说就是严武。(47)入: 指入朝做官。秘书郎: 唐朝秘书省有秘书郎,掌图书收藏及抄写等事务。(48)崔宗之:李白的朋友,和李白诗酒唱和。房习祖、黎昕(xin)、许莹(ying):不详。之徒: 这一班人。(49)衔(xian)恩: 怀念恩惠。抚躬: 手按自己的身躯,形容感激奋发的样子。(50)推:这里是“用” 、“拿” 的意思。赤心: 真心。诸贤: 此指严协律、崔宗之等人。(51)委身国士:把自己托付给国内最杰出的人物。国士: 国内最贤之士。这里指韩荆州。(52)敢: 斗胆请求。微躯: 微贱的身躯,这里是谦指自己的生命。(53)尽善: 样样都好。(54)谟猷(you): 谋略。画: 同“划” 。(55)自矜(jin): 自我矜夸。(56)积成卷轴: 积下来的文稿很多(古代的书是把纸粘成长条,每条的开端加一根轴,称为一卷)。(57)尘秽: 这里用为动词玷污。(58)虫: 笔画如虫形的一种字体,为秦代八种字体之一。雕虫小技: 谦指自己的诗文。语出扬雄《法言·吾子》。(59)刍(chu )荛(rao): 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亦是李白谦指自己的诗文。(60)书人: 抄写的人。(61)闲轩(xuan): 安静有窗的小室。(62)庶(shu): 或许。青萍: 宝剑名。结绿: 美玉名。(63)长(zhang)价: 增长身价。薛: 薛烛,善于审定宝剑的人,见《吴越春秋》卷四。卞: 卞和,善于辨识宝玉的人,见《韩非子·和氏》。(64)推: 这里作“推奖”解。下流:谦指自己。(65)奖饰: 奖励称赞。(66)图:考虑。 〔鉴赏〕这篇文章大约写于盛唐的开元二十二年(734)。盛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蓬勃昂扬的时代,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崇尚功业、激奋上进的朝气,许多文人才士都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这是处于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的勃勃生气和雄心壮志的反映。李白就是一个素怀大志的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自比为倚天大鹏,幻想着“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志向如此之大,且又傲岸不羁,因此他不屑走当时一般知识分子所奉行的科举仕进的道路。他所选择的是游侠任性,如纵横家一般地四出游说,或者是如当时所流行的那种靠隐居以博取盛名而达到目的的所谓“终南捷径” 。为了实现其一步登天,感会风云的愿望,李白先后拜会了许多达官贵人。《与韩荆州书》就是李白谒见韩朝宗的自荐书。作者以战国时的毛遂自比,表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希望韩朝宗赏识自己,并且以礼相待,使自己得以扬眉吐气,激昂青云。整个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首先开宗明义,讲韩朝宗能够谦恭待士,所以天下豪俊“奔走而归之” ,自己也慕名而来,希望能成为毛遂式的人物;继而叙说自己平日之所学及其交游意气之盛,以此显示自己不同于一般的士人;接着,颂扬韩朝宗的道德文章,称赞其胸怀宽广,必定会礼贤下士,从而使自己得以进取,平步青云;随后又历数后汉王子师、西晋山巨源甄拔人才的事,并说明韩朝宗也屡次举荐后进,有如古人,同时申言自己一旦被任用,定当奋力报效; 最后则客观具体地分析自己,评价短长,希望韩朝宗能够品题鉴赏自己的作品。 《与韩荆州书》不是一篇抒情散文,却充满了作者的激情。这篇文章的特色,可用两个字来概括: 气势。文贵乎情,而情发于中,李白豪迈的个性诉诸文辞之中,必然地体现为一种类似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感情气势。李白这篇文章如同他的诗一样,抛开一切清规戒律,以其天才大胆的勇气,直率而又真诚地抒写了自己的思想。文章起首就不同凡响,显得高耸突兀。作者略去陈言,开门见山地指出“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寥寥数语,排空而来,给整个文章奠定了雄壮亢昂的基调,同时这种高屋建瓴式的开端也赋予整个文章一种促迫的节奏感,对于表现李白豪放的思想感情具有积极意义。谓“天下谈士” ,可见所言范围之广,气概之盛。而至于谈士相聚而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集焦点于韩朝宗一人,更加衬托出了韩朝宗为士人所仰慕的盛状。这就使得下文讲自己意欲归其名下的愿望显得自然而然了。这里泛言韩朝宗之善于知人而为天下士人所仰慕,实际上也正暗示了李白自己并非泛泛之辈,而确是怀着高才大略趋于门下的。作者名为言人,实为托己。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的手法,不但使得文章表面如江流浩荡,其势无比,而且也使得其间所潜藏的千钧冲击之力得以体现。这种冲腾的力量正好形成了一个有力的回旋,使得接下一段作者对自己的介绍显得恰到好处。“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既是叙说身世,又是夸耀自己的家世及阅历。陇西李氏系当时望族,唐朝皇帝就是源于陇西李氏,这种从血统上的标榜,使得李白从家世上便体现了一种异于常人的荣光,况且“流落楚、汉”又正表明了其仗剑任侠的英迈性格;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既是介绍自己,又不是简单介绍自己。以文章而及卿相,以剑术而及诸侯,正道出自己文才武略不同一般,也就是说自己并非是平庸之材,这与下文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说法具有相同的意旨,因此这种把自己“畴曩心迹”“尽于君侯”的命意也就十分明确了。这一段对自己的介绍与前面起首一段相辅相成,不但在内容上显得清雄刚劲,壮气宏声,而且文辞也干练而富有节奏,掷地作响。自然,讲文章富有气势,并不仅仅是说其行文表现得凌厉洒脱。实际上如果文章仅仅是如江河自天而降,直泻无余的话,洒脱固然是洒脱,然终不免显得单调而缺乏凝重感。所以李白在勾勒了主客二者的来龙去脉后,又进一步承转递进。如果说前面主要讲自己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要归于韩朝宗门下的话,那么下面则讲的是自己对韩朝宗的认识和猜想,以及自己的态度。这种往复回环,使文章显得一张一弛,上可吻合前面的起伏波澜,下可以铺开其后的沉稳之势。“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这是颂扬韩朝宗的政治才能和超逸群伦的道德文章。这段话也是名主实宾,表面上是颂扬韩朝宗,但实际上却为下面对自己的标榜作了引子与铺垫,这也正是李白那种恃才自负的典型性格的一种表现。正是由于韩朝宗具有这样非同一般的道德才能,所以才能包容象李白这样杰出的天才。故言及自身,信笔激荡而下,“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这段话淋漓尽致,把一个潇洒风流、才华超人的自我形象勾了出来。“高宴”“清谈”、“倚马万言” ,这些都生动表现了李白的特点: 既有纵横今古,评说万物的雄才,而又具备晋朝袁宏那样倚马而立,不时则有洋洋万言的敏捷文思。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才华,想必贤明的君侯一定会待若上宾的。这里,从李白坚定的自信中所反映出的似乎不仅仅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可能性,而仿佛是一种勿庸置疑的现实。本来文章作到这里,已经阐明认识,述尽才能,也提出了愿望,似乎可以结束了。李白却仍不甘休,而是掉过头来再说,“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 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 。历数古代美事,借以引起对韩朝宗的赞扬,今古并提主要是为了言说今者,并以此类同于古代之贤人美事。因此说前人“衔恩抚躬,忠义奋发” ,实际上也是借指自己不会忘记赏识之恩。采用这种暗引借代的方法,既可表明作者的心意,又不失其清高自负之风格,可谓恰到好处。这一段文字别开生面,节外生枝,极尽纵横驰骋之能事,于承转之间又自然得体,毫无生涩之感,既可见作者任意放浪之文采,又不失浑然天成之境致,的确是李白奔放个性的一种典型表现。最后,作者也并不是虎头蛇尾般地草草收束,依然要略施铺张。请韩朝宗品评自己的著作,虽然说“尘秽视听” ,“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但内心所蕴含的不无对自己文章的自负,“庶青萍、结绿” ,所以只有在“薛、卞之门” 这样具有高度辨识能力的地方才能受到重视。“唯君侯图之” ,戛然而止,气概万千,不失其持重。大凡作文章,有的讲究章法结构,精细严密,每出一言,必得反复斟酌;有的则重心不在于此,乃是开阔胸怀,随意铺张,初看上去,不见章法,但细加搜索却又天衣无缝。李白属于后者。读他的文章,就不能只从字句上着眼去作琐碎的分析,而首先应该注意其整个文章所包含的气势。 交游干谒本是封建时代求仕进者所习用的从政活动的方式之一,唐代尤盛此风。一些有志之士不但不讳言自己的壮志雄心,而且堂而皇之,广为宣传。李白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富有个性。他是一个英气勃勃、狂放不羁的诗人,在他身上既奔腾着天才诗人磅礡浪漫的激情,又带着豪侠放纵、义气凛然的个性,这一切杂糅着,构成了他的特殊气质,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一种迥然特异的风格,给人一种不可一世、激越亢昂的印象。这篇《与韩荆州书》大开大合,纵横驰骋,有时虚说,有时实写。读罢全篇,只觉其豪气逼人,雄壮无比。其实不如此不足尽李白之意。李白直率不羁的性格及刚强自信的心理,只能以这样的形式予以显现。他的诗中曾有记载这次谒见的句子:“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足见当时气宇轩昂、一派不凡的样子。如若把这种个性和气度与一篇拘泥严谨的文书联系在一起,那么必然要使李白的性格受到某种压抑和矫饰,也就必然要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作为一篇谒见文书,而李白又是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在《与韩荆州书》中难免也有当时文人在诗文投赠中所表现的吹捧奉承的通病。但李白虽然称颂对方,却不贬低自己,也绝无阿谀献媚的意思。尽管有些地方过于标榜自己,然通篇却不失其“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的英雄气概,这在本质上还是与其“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思想相一致的 字数:6328 卫军英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01-707页. 《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①,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②。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③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④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⑤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⑥,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⑦,甄拔三十馀人,或为侍中、尚书⑧,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⑨,入为秘书郎⑩;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⑪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⑫,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李白的散文现存几十篇,数量不多,但有的也写得很好。本文便是他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左右。这时李白寓家于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漫游今湖北、湖南一带,广事交游,渴望获得仕进机会,施展抱负,因此写了这封信给韩荆州。韩荆州,即韩朝宗,此时正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是荆襄地区的高级行政长官。他乐于识拔后进,为时人推重,所以李白写了这封自荐书给他,希望得到援引。 本文开头借谈士之口,说他们不想封万户侯,但愿认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对士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后世“识荆”一语,即源于此,成为人们拜见贤者、初次相识的雅语。接着,李白以西周时周公旦“躬吐握”和东汉李膺使后进“登龙门”两个典故,说明海内豪俊之士奔走归附韩朝宗的原因。相传周公为了不怠慢来谒见的士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韩诗外传》);东汉李膺以维持纲常名教为己任,后进之士被他认真接待的,名为“登龙门”,犹如鱼跃上龙门,化而为龙,成为不平凡的人物。接着又说: 韩朝宗如能不以己之富贵骄人,不以人之贫贱而轻忽之,则李白就能如战国时毛遂那样,在三千门客中脱颖而出。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他向平原君自荐,在赵、楚两国谈判中立了功。颖脱,指锥子放在袋中,其颖(尖头)立刻破袋而出,比喻贤士的才能必然迅速显现。这一段着重赞美韩朝宗能礼贤下士,把他和周公、李膺相比,可谓称颂备至。这种颂美从不少士人的谈论中引出,显得很自然,并不使人感到是阿谀奉承。后面再从平原君的故事中,很自然地表达了自荐的心情和要求。 第二段简单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才能。李白出生于蜀中,自称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代(见《上安州裴长史书》),李暠是陇西成纪人,又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故此处说是陇西布衣。这时他流寓于今湖北省汉水流域一带(战国时属楚地,故称楚汉)。他十五岁爱好击剑,三十岁文章写得很有成就,凭着其文武才能,遍谒诸侯(指各地地方长官)和王公卿相,冀求援引。那些达官贵人也承认他的气节道义很好。李白在另一篇文章《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谈到,他早年时曾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楚地,指南死于洞庭湖滨,李白素服恸哭,临时葬指南于湖侧。数年后从金陵一带归来,又筹措经费,把指南安葬于江夏城(今湖北武昌)东。这便是他重视气节、道义的一个例子。段末说: 这是他平时的心情和行为,希望韩朝宗能够了解。李白在本文中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性格特点颇为简括,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则有较详细的叙述,读者可以参看。 第三段进一步希望韩朝宗能够认识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先是颂扬韩朝宗的德行、学问、文章都好;意为他具备这么好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是不言而喻的。接着希望韩朝宗要气度宽宏,不因自己的长揖不拜而拒予接待。长揖,拱手自上而至极下,是古代宾主以平等身分相见时所行的礼。他要求韩朝宗不但不拒绝接待,而且要优厚款待,这样他的文才便能充分发挥出来。据说东晋时大臣桓温北征,半路上要写一篇露布(公告),叫幕下文士袁宏倚立在马前起草。袁宏手不停挥,很快写满七张纸,而且写得相当好(见《世说新语·文学》)。此处用这一典故来说明自己文思敏捷、才能出众。(李白的文才确是非常敏捷的,故杜甫有“敏捷诗千首”的诗句称赞他。)接着又说: 今天大家认为你韩朝宗是衡量文章、人物的权威人士,一经你的好评,便称佳士。你何必吝惜阶前盈尺之地,不让我李白像袁宏那样倚马草文,一展文才,扬眉吐气,直上青云呢?李白颂扬韩朝宗,希望他赏识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但他对韩朝宗没有显示出一点卑躬屈膝的样子,而是长揖不跪拜。(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诗中也有“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之句。)这里充分显示了他“平交王侯”的气概。《古文观止》编者评云: “此段正写己愿识荆州,却绝不作一分寒乞态,殊觉豪气逼人。”说得颇为中肯。 第四段推开一步,补充说明自己要求归附韩朝宗的原因。先是说,从前东汉王允做豫州刺史,任用了贤士荀爽、孔融;西晋山涛做冀州刺史,甄拔三十余人,有的在朝廷做了侍中、尚书等官,为前人所赞美。接着就说韩朝宗也荐举了协律郎严某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等人,有的富有才学,有的行为清白,都被赏识荐用。李白看到他们衔恩图报,忠义奋发,因此心情激动,知道韩朝宗对贤士能推心置腹,所以决心归附于他。国士,全国推尊仰慕之士,这里是对韩朝宗的美称。段末表示,倘逢急难之际,自己愿为之献身,表现出诗人满腔报国的热忱。这里急难是指战乱等关系国运的大事。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出山参与永王李璘幕府;他临终前不久,还打算以老病之身参加李光弼军队,讨伐安史余孽(见《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诗),都表现出他敢效微躯的举动和精神。 最后一段说自己愿呈献文章,求得对方赏识。先是说人不会尽善尽美,关于政治方面的谋画主张,不敢自夸,至于诗文,写得颇多,积成卷轴,这类雕虫小技,如果对方不嫌弃而愿赐观,则请给与纸墨等文具,还有抄写人员,就可认真抄写呈上。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春秋时越国人薛烛和楚国人卞和,一个善于识剑,一个善于识玉。结尾意思说: 宝剑美玉依靠良工的鉴别,方能增长声价;自己地位不高,也要靠韩朝宗大加奖励称誉,才有光明前途啊!唐代读书人的习尚,欢喜把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写在卷子上呈献给达官贵人或文坛前辈,希望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猎取功名。李白也准备把文章呈献给韩朝宗。李白在政治才能上也颇自负,曾自称“怀经济之才”(《为宋中丞自荐表》),并常以东晋名臣谢安自比。本段说“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比较谦逊,可能是他没有写什么政治性论文,能向韩朝宗呈献的都是一些文学性诗文的缘故。 本文和李白的某些诗篇一样,充分表现了他自负和傲岸的性格。他写信要求韩朝宗赏识自己,所以更是着重称述自己。首段以毛遂自比,说明其才能超过众人;接着说自己能文有武,心雄万夫,讲究气节道义,文才更是卓越敏捷;结尾说准备呈献所作诗文: 自负不凡的高昂气概,贯穿全篇。李白不但自负,而且兀傲。对那些达官贵人,李白希望他们援引,但他不肯为此而卑躬屈膝,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而是要以平等之礼节结交。他对韩朝宗是长揖不拜,对当时另一名人李邕,李白赠诗给他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要李邕学习孔子,知道后生可畏,不要看轻自己这个年轻人。李白这种傲岸和自负的气质,在本文中紧密结合,随处流露,而在第三段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要求“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语句中达到了顶峰。由于生动地展示了自负、傲岸的性格特征,诗人的形象在本文中可说跃然纸上。 文中对韩朝宗也是颂扬备至。先是以周公、李膺相比,赞美他礼贤下士;接着又说他德行、才学都极好;继而又说他已经荐举了一批佳士。这种颂扬,目的是说明韩朝宗必能赏识、荐举自己,为本文自荐这一主题服务。颂扬对方,称述自己,两条线索在文中很好配合,交叉进行,起了打动对方的作用。 本文语言特色,是夸张而又流畅奔放。文中不论颂扬对方,称述自己,都出以夸张笔墨,充分显示出诗人的浪漫气质。全篇语言明快流畅,句子长短错综,自然奔放,富有气势,很好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性格与胸襟。前三段末尾,都使用了感情洋溢的感叹语句,“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安敢不尽于君侯哉”,“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各自在上文具体描述基础上进行小结,做到声情摇曳,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字数:4008 王运熙,施绍文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