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李白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李白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来。(凌宏宪《唐诗广选》卷七引蒋仲舒语)

【诗例】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析】

借绘声以传情,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抒情技巧。大多在描述诗人听到音乐或自然界声响时,或写听者的心理感受,或传音响中所蕴含的情愫,达到借声传情的意图。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首句追叙自己获罪流放夜郎,犹如“迁客”贾谊之被贬谪长沙,拈出“迁客”二字以自况自伤。安史之乱后,永王璘在襄阳、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以抗御安史叛军为名扩张势力。李亨(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对李璘颇有猜忌,调李璘入川,李璘抗命,至德元载(758年)末率舟师顺江东下。时李白避居庐山,接受永王璘征召,参加了李璘幕府。至德二载 (759年)二月,李璘与李亨会战于丹阳 (今江苏丹阳县),李璘溃败。为此李白获罪,先逃亡彭泽,后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李白途经江夏(今湖北武昌),在黄鹤楼与史钦会晤时写了此诗。次句“西望长安”,言自黄鹤楼西眺长安帝都,而此刻失陷于安史叛军手中,家国丧乱之痛溢于辞表。这里用一“家”字,不仅是为了与末句押韵,也是诗人与史钦聚谈之时所发抒的家国丧乱之激烈感慨。以 “家”代“国”,视国如家,失国则如丧家,这正是“不见家”平平淡淡三字所蕴含的悲愤情感。当然,这其间也自然包含着诗人流放夜郎,不得归家的个人感伤。这两句在诗中为“听黄鹤楼上吹笛”的主体意象的描述,起着铺垫、蓄势的作用,说明诗人是在怎样的特定情境下听到笛声的。三、四句揭明闻笛的时间、地点,即五月的黄鹤楼。“落梅花”,即乐府笛曲《梅花落》,历代诗人多有歌咏。或言“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鲍照);或言“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吴均);或言“可怜香气歇,可惜风相摧”(江总)。据此可知,乐府《梅花落》诗多借咏叹凋落的梅花以抒情咏怀。李白在此诗中特意点明“五月落梅花”,正是借梅花暗喻自身的清白,此与《万愤词投魏郎中》所讲“倘辨美玉,君出白珪”,以 “白珪”暗喻自己的清白同出一辙。同时又借“落梅花”暗喻自身负冤,遭到摧残。梅花到了暮春三月,就面临凋残的命运了,而今诗人虽如梅花之清白,却如梅花面临着五月季候,其命运较之暮春凋残的梅花更为严酷了。所以,“无限羁情,笛里吹来”,声情交会,关键即在“五月落梅花”几个字所涵容的深厚意蕴,给予读者以无限体味的余韵。

“绘声传情”的表现技巧,为历代诗人所重视。如《诗经》中的“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召南·草虫》)。此借草丛中蟋蟀、纺织娘之类的草虫唧唧乱叫,传达出女子等待情人的忧愁、烦乱的心绪。屈原的《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此借雷震、猿鸣、风吼交织杂会,渲染凄清阴冷的环境气氛,传达出山鬼思念君子的孤独悲愁之苦情。《昭明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之五,是听曲感心的佳作:“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此诗绘声婉切、含蓄,首从弦音之悲切,听出弦歌者为“杞梁妻”一流的人;中间描摹弦曲随风徘徊,一弹三叹的慷慨余哀;末以“知音稀”寄慨,表达愿作歌者之知音,与之奋翅高飞。陆时雍评此诗:“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古诗镜》),揭示了此诗绘声传情的秘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虽然是融《西北有高楼》意境脱化而出,但对“空中送情”的构思与技巧却未加重视。唐代诗人绘声传情者蔚为大观,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空外音”者,正是秋风传送的捣砧的声响,这捣砧声响一阵紧似一阵,一阵响似一阵,冲破瑟瑟秋声,透出捣衣妇女关怀丈夫的一片深情。清代吴昌祺评道:“结言君亦能听此空外之音否乎?”(《删定唐诗解》)则此“君听空外音”乃捣衣妇发自内心的一句呼问,一声咏叹:我于此尽力捣衣,这“空外音”能否传到边塞令我夫君听到呢?这又是捣衣者相思深切的一种奇想!其情虽痴,其情可悯,感人力量至深。其他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杨巨源《长城闻笛》、白居易《琵琶行》等诗,均在绘声传情的构思与技巧上获得相当的成功。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李白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可可诗词网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李白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卷八)

【诗例】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析】

诗贵含蓄,这是古今中外共识的一个道理。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情,要而言之,就是说文艺创作不宜用语句直接说出来,而应寄托于形象,使人思而得之,读后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李白这首诗在含蓄上可谓恰到好处。

五月的江城武昌,霏霏细雨,缤纷落英。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迎着习习的江风,诗人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到了武昌。老朋友史郎中在这里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纵目,苍茫渺远,一阵悠悠的笛声传来,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满腔的迁谪之怨和故国之情。

在诗中,诗人是以西汉贾谊自比的。贾谊是汉文帝时一位颇具才华而却得不到发挥的著名青年政治家,曾任太中大夫,因忧虑汉室安危,上疏陈述己见,言辞激切受到朝廷权贵的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李白的才能、抱负与贾谊颇为相似,他在安史之乱中为了报国杀敌,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结果因此获罪,被贬放夜郎。其遭遇还远不如贾谊。此时,诗人登上黄鹤楼,想到当年贾谊被贬长沙,不是也经过此地吗?莫非古往今来的精英都难逃被淘汰的厄运?感慨不禁油然而生。诗人引贾谊为同调,就含蓄地流露出了怀才不遇,无辜受害的愤懑之情,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政治上的严重打击,并未冷却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温热之心,他仍然关心着国事,在坎坷不平的贬谪路上,依然频频回首,望着渐去渐远的长安方向。此时,长安万里,黄鹤楼虽高,长安仍是遥遥而不可见,尤其是对于迁谪之人,更是重重阻隔,分外遥远,望而不见,该是多么的怅惘。怀有神圣的社会使命感,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贯传统。与西方社会权力多元整合的格局不同,中国社会的封建一统制,使知识分子将“弘道”的希望紧紧维系在君主身上。因此,他们常常希望在朝廷做官,以便于发挥经纶之才。李白也是这样,早在天宝初年,他曾一度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即被谗离去。此后一段时间,他仍不忘长安。可见,他西望长安并不是思念妻儿老小,而是眷恋朝廷,关心国运。

长安不见,正使人无限忧愁之时,忽然听到了黄鹤楼上吹奏《落梅花》的笛声。这充满凄凉离情的笛声,更增添了诗人的满腔愁绪,仿佛感到五月的江城凛然生寒,漫天梅花飘然而来。《落梅花》即汉横吹曲《梅花落》的别名,此曲又称《落梅》、《大梅花》、《小梅花》,初唐时卢照邻、沈佺期等开始以此题咏梅花。江城五月,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是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奏得非常动听,使人闻曲而生情,由情而及景,仿佛看到了梅花漫天飞舞的景象。又因《梅花落》曲多在笛中,诗人们便想象其声可以感物,遂认为笛怨惊梅,而使之落。实际上这正是一种以形喻乐的通感手法,它是以人对景物故实的感受来形容人对音乐的音声节奏的感受。这种通感是由听觉通于视觉,而后由视觉来表现听觉。诗人凭楼一览大江景象,本是一种赏心悦目之事,但听到动人的《梅花落》的笛声,眼前便幻化出了一片梅花飞舞的景象,声音、画面虽美,但终不免给人一种寒冷袭人之感,这正是诗人凄凉落寞心境的写照,同前两句的身世之感相互照应,这种飘零之思,迟暮之悲,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之情。但这种情绪的流露又是极为含蓄和不留痕迹的,正是“凄切之情,见于言外”。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曾这样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对照李白的这首闻笛诗仔细品味严羽这段话,犹觉恰切; 盛唐诗人,果真如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