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闾祠》 - 清·查慎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闾祠》 - 清·查慎行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是诗人于康熙十九年(1680)途经湖南凭吊屈原祠而作。

屈原曾官三闾大夫,祠在今湖南汩罗县。

屈原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为楚国人。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作过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宰相)的左徒,时常和楚怀王商量国家大事。后遭谗去职。怀王末年,因为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接连失败,曾经把屈原召回,但一直没有重用他。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又被陷害,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一度对统一祖国南方作过贡献,地广人众的楚国,就这样变得一蹶不振。屈原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祖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便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他死后五十多年,楚国也就被秦国灭亡了。《三闾祠》诗中所写,包含着这些基本内容。

屈原的一生就是悲剧。从官场的倾轧上看,这位爱国诗人所以落得蒙冤沉江的悲惨结局,就因为他有“才”。“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诗饶有哲理。屈原“正道直行”,他“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致使屈原忠不被用,贤不为重。屈原在《离骚》中悲呼:“国无人莫我知兮’,可见其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屈原的不遇于世,是因为庸人的妒忌,“未有”二字,是由此而引发,告诉人们这又是古今同慨之事。妒才的人固然是庸人,反过来讲,不被人妒的也是个庸人,这种因果关系的现象常见于不能延揽贤能,重用人才,相反的却是误用庸人,压制人才的典型环境之中。如果屈原放弃了他的政治理想,与“庸人”同流合污,那他怎么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呢?问题是在于屈原品德高尚,他要作凌霜斗雪的长松,不愿作经不起风吹寒袭的桃李,即使在逆境中他也保持着自己志不可摧的人格。如此看来,他的被庸人忌才就难以避免了。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社会里,他是多么需要有人能理解他啊,可是君王昏庸,奸佞横行,其志洁行廉不为当世所容,令他陷入了“举世无知己”的境地。这里又说明了“相知”对贤才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三闾祠》这首诗,一开头就写了古祠的荒凉寂莫,流露着诗人的万千感慨,接着抒发“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的万般感受,凝聚着诗人的哲理认识。屈原由于昏君奸臣的弄权使他委身沼泽。“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指庸人忌才的结果导致了楚国的灭亡,后代居住楚地的人们每年在屈原自投汩罗江的这一天,都要到古祠来崇祀。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他作有《哀郢》,发出了“亡国恨”的悲吟。“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这结末两句诗,指湘水、沅水的兰、芷芳草,年年青翠碧绿,人们看到它就像看到了高洁的屈原,呼唤着屈原心魂的复归,说明世世代代的人都怀念着屈原。

全诗通过屈原因有才而被妒,因妒而被贬,因贬而“无知己”,因“无知己”而抑郁离世,因抑郁离世而被后人同情,层层写来,激起人们作“未有庸人不忌才”的哲理深思,很富于启示。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三闾祠》 - 清·查慎行 - 可可诗词网

《三闾祠》 - 清·查慎行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是诗人于康熙十九年(1680)途经湖南凭吊屈原祠而作。

屈原曾官三闾大夫,祠在今湖南汩罗县。

屈原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为楚国人。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作过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宰相)的左徒,时常和楚怀王商量国家大事。后遭谗去职。怀王末年,因为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接连失败,曾经把屈原召回,但一直没有重用他。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又被陷害,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一度对统一祖国南方作过贡献,地广人众的楚国,就这样变得一蹶不振。屈原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祖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便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他死后五十多年,楚国也就被秦国灭亡了。《三闾祠》诗中所写,包含着这些基本内容。

屈原的一生就是悲剧。从官场的倾轧上看,这位爱国诗人所以落得蒙冤沉江的悲惨结局,就因为他有“才”。“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诗饶有哲理。屈原“正道直行”,他“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致使屈原忠不被用,贤不为重。屈原在《离骚》中悲呼:“国无人莫我知兮’,可见其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屈原的不遇于世,是因为庸人的妒忌,“未有”二字,是由此而引发,告诉人们这又是古今同慨之事。妒才的人固然是庸人,反过来讲,不被人妒的也是个庸人,这种因果关系的现象常见于不能延揽贤能,重用人才,相反的却是误用庸人,压制人才的典型环境之中。如果屈原放弃了他的政治理想,与“庸人”同流合污,那他怎么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呢?问题是在于屈原品德高尚,他要作凌霜斗雪的长松,不愿作经不起风吹寒袭的桃李,即使在逆境中他也保持着自己志不可摧的人格。如此看来,他的被庸人忌才就难以避免了。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社会里,他是多么需要有人能理解他啊,可是君王昏庸,奸佞横行,其志洁行廉不为当世所容,令他陷入了“举世无知己”的境地。这里又说明了“相知”对贤才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三闾祠》这首诗,一开头就写了古祠的荒凉寂莫,流露着诗人的万千感慨,接着抒发“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的万般感受,凝聚着诗人的哲理认识。屈原由于昏君奸臣的弄权使他委身沼泽。“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指庸人忌才的结果导致了楚国的灭亡,后代居住楚地的人们每年在屈原自投汩罗江的这一天,都要到古祠来崇祀。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他作有《哀郢》,发出了“亡国恨”的悲吟。“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这结末两句诗,指湘水、沅水的兰、芷芳草,年年青翠碧绿,人们看到它就像看到了高洁的屈原,呼唤着屈原心魂的复归,说明世世代代的人都怀念着屈原。

全诗通过屈原因有才而被妒,因妒而被贬,因贬而“无知己”,因“无知己”而抑郁离世,因抑郁离世而被后人同情,层层写来,激起人们作“未有庸人不忌才”的哲理深思,很富于启示。


《三闾祠》 - 清·查慎行 - 可可诗词网

《三闾祠》 - 清·查慎行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 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 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 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 想见吟魂自去来。

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千古使人悼念,然而类似屈原那样的悲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却不断重复演出。诗人于康熙十九年春,由故乡海宁赴贵州游幕,途经朗州(今湖南常德),看到朗州城外的三闾大夫祠冷冷清清,而屈原在楚辞中反复吟咏的香草与兰芷却又添新绿,不免引起内心的的感慨。这种感慨由眼前的三闾祠而发,但诗人所想到的却不限于屈原一人。“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一联,概括了封建社会中无数忠贞才智之士的相同遭遇,激起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感喟。但诗人的感情并不停留在这种愤懑与悲叹上,他钦敬屈原忧时爱国,即使身遭放逐,还是心系祖国,写出了《哀郢》等诗篇,正是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赢得了楚人的永远怀念。三闾祠的存在说明到了端午节楚地的人民将要到这儿来祭祀,寄托着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悼。然而这又何尝是诗人屈原生前所期待的呢?当作者看到湘兰沅芷年年滋生着新绿,想象屈原的诗魂独来独往,仍难免有“众人皆醉吾独醒”的感喟。这感喟切合三闾大夫的心情,也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自己的身影。

怀古之作,往往结合诗人自身的感受。杜甫写“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刘长卿写“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都语意双关。查慎行的《三闾祠》也同样使人低徊吟诵,别有会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