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银匜
西汉。通高12.5厘米,通长32.5厘米。重1.4公斤。1952年陕西省西安市青门村出土。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匜长流方折,平底。腹内下层和底部饰动物纹,腹内中层和腹外部饰流云纹。流下刻有铭文3行24字:“西共窦氏银匜,容一斗七升,重五斤十四两。三年二月造。第五。”《左传》有“奉匜沃盥”之话,说明周时,匜与盘相配,为盥洗器具。但也有用以注酒的,如《礼记·内则》郑玄注:“匜,酒浆器。”汉匜的形制不同于西周,一般都没有足,且自发掘中所见,很少与盘同出。《说文解字》:“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说明汉匜多是酒器。汉代人士很重视银器,如曹操给献帝上书,曾以家藏皇帝所赐银器而自豪。此外,由于银器埋藏地下容易腐烂,所以流传到现在的汉代银器极少。除“窦氏”银匜以外,只在江苏涟水发现过一素面残器。该银匜如此完整无损,且有刻纹及铭文,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