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化大革命”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安徽省广大人民群众和水利工作者仍保持了可贵的治水热情,排除干扰和阻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水利建设。这期间,安徽省与河南、江苏两省团结协作,在淮北地区开挖了新汴河,治理了沱河,打开了沱河及濉河上游的排水出路;建设了舒庐干渠骨干工程;60年代末,开始建设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和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续建淠史杭灌溉工程;70年代初,开始建设治淮骨干工程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后者于1979年列为缓建,1991年冬复工建设);在江淮之间丘陵地区大力发展中小灌区;淮北地区利用机电井发展灌溉,规模不断扩大;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自力更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10年,安徽省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思想干扰,必要的规章制度被废除,一些地方在水利建设中不讲科学,不讲效益。有的地区不顾客观规律和自然条件,盲目在山区改河造田,湖洼圩区围湖垦殖,河滩圈圩设障等,破坏了生态环境,有的水系被打乱,加剧了一些地方的洪涝灾害。

☚ “大跃进”时期和经济调整时期   进入改革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企业管理混乱,工程技术人员被排挤,劳动纪律松驰,产品质量低劣,工业发展与建设的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对“文革”的种种错误做法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使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和建设仍然取得了不少成就。
工业基础有所增强 “文革”十年,尽管动乱不已,冲击频仍,全省的工业基础仍然得到了加强。新建、扩建了一批大中型项目,如马钢第二炼钢厂和中板厂、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等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先进;淝河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江淮牌”8吨载重汽车,汽车制造业逐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电子工业兴起了一个建设高潮,从机械、纺织、二轻等行业转产了一批企业,开始生产广播电视产品和军工配套产品,以及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耐用消费品;日用化工工业发展较快,合成洗涤剂、各种塑料制成品产量都有较大增长;70年代后期,各地恢复和新建了近百家小水泥厂和上百家轮窑砖瓦厂,水泥、砖瓦等传统产品以及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大理石制品等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煤炭、冶金、机械、电力等行业的实力也有所加强。10年中,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1.65倍,主要工业品产量有较大增长。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2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7.28亿元。
“小三线”建设和“五小”工业的发展 “小三线”建设继续发展,“五小”工业建设再次掀起高潮,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为适应“备战”需要,安徽省从1964年开始,在皖南、大别山区等地陆续兴建一大批“小三线”项目。“文革”中,“三线”职工顶住各种干扰,边建设边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1972年,全省共建成县以上小钢铁、小煤矿、小水泥、小机械、小化工等企业100多家,其中小化肥37家,并配套建设了交通、通讯、电力等工程。各地在兴办“五小”工业中,也存在盲目布点、一哄而上的弊端,造成一些损失,如仓促上马的20多个小型榨糖厂,因沿江、江淮地区不宜大面积种植甘蔗和甜菜,原料供应无保证而被迫下马或转产。但建成的大多数“五小”工业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与农业有密切联系的小企业,如小化肥厂、小型机械厂、农具厂等,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的发展。“三线”企业的建成,“五小”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全省的工业实力,也为80年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积累率过高,投资比例失调 1966年至1976年,全省共完成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75.77亿元,形成固定资产44.9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9.3%。突出的问题是积累率过高,投资比例失调。1957年积累率为18.7%;1970年上升到22.4%,1975年高达30.70%。过高的积累率,一方面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消费,另一方面建设战线拉得过长,投资效益很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在“四五”时期平均只有54.9%,是历史上水平最低的时期。
在投资结构方面,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状况更加突出。“三五”和“四五”的重工业投资比重分别为52.3%和55.8%,比“一五”时高出20多个百分点;1976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6年的65.74%下降到51.75%。在重工业内部,投资倾向钢铁工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偏少,比例失调。一方面造成能源、交通紧张,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造成日用消费品紧缺,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设施欠帐太多。
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企业的合理规章制度遭破坏,加上在指导思想上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下降,非政策性亏损面越来越大。每百元积累所增加的国民收入有所下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7.9%,而“三五”、“四五”期间分别为0.5%和0.2%。

☚ “二五”时期和调整时期   改革以来的新时期 ☛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掀起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复苏的安徽商业又受到严重的挫折。
商业组织机构反复分合 1966年后,省商业厅虽先后有“商业工作临时业务组”和“安徽省商业厅革命领导小组”的组织形式,但正常工作已经停顿。1968年初商业厅及各省级专业公司又再度被撤销。当年8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生产指挥组下属财贸小组内设商业小组负责处理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及外贸事务,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直至1970年5月才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其管理范围包括原商业、供销、外贸、工商行政管理等,同时再次恢复有关省专业公司。到1975年在原商业厅的基础上,商业、供销、外贸又再次分设。本来“大跃进”期间,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的合而复分,专业公司的撤而又复,正常工作秩序已经受到了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再度反复,人员流散,工作中断,遭受的破坏程度更甚于前。
商业网点减少、商品流通渠道趋于单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否定商品生产,在管理机构上大撤大并,大批商业人员被下放,集体商业再次被盲目“过渡”,个体商贩、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横加取缔,社会商业网点日益减少,服务质量继续下降,流通渠道更趋单一。1978年全省县以上社会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仅有8989个,只相当于1958年的20%,按当时的城镇人口平均计算,每千人拥有的网点还不足2个,到处出现购物难、吃饭难、洗澡难的现象,给群众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服务质量继续下降,饮食服务行业减少服务档次,取消了一些传统的服务项目。在小商小贩日趋减少,集市贸易长期冷落,供销社逐步国营化的情况下,全省商品流通渠道更趋单一,地方工业品货源90%以上由国营商业统购包销。1978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占99.72%,私营商业只占0.28%,几近于无。
商品按行政区分配形式日益强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商品短缺,市场供应紧张,加之货源基本上掌握在国营商业手中,商品分配中强化了按行政区分配的形式,形成划地为牢的格局。原来按经济区域分属蚌埠、合肥以及芜湖、安庆供应区的六安、池州,在此期间也分别按行政区建立了二级站。工业产品基本不许自销,基层零售商店严格按固定进货渠道进货,不准自行采购,只能分配什么卖什么,分配多少卖多少。在分配商品中还有许多属于奖售、换购的专项安排,地方行政还层层留有机动,市场搞得很死。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外来冲击和干扰很大,但全省商业职工特别是第一线职工始终如一地坚守工作岗位,坚持正常营业,对促进生产,保证供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76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0.60亿元,比1965年增长1.34倍,平均每年增幅在11%以上。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二 国营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000018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