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型”国防理论zengzhixing guofang liluntheory of propagative-typenational defense
关于国防经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种理论,认为国防可以“增殖”。
“增殖型”国防理论是1986年12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的,首次公开发表于1987年3月23日和28日的《光明日报》。这种理论认为, “增殖型国防是指国家的国防系统在整体发展过程中,除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并产生第一次社会效益以外,还能在较大范围的各层次上,对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产生直接的间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使国防系统成为一个非单纯消耗型系统,从而为整个国家大系统的发展不断提供各类资源与动力”。还认为,国防科研费和基本建设费可以增殖, “如果这个增殖额超过整个国防费的投入,就实现了由‘消耗型国防’向‘增殖型国防’的转变”。并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头几年军工技术转民用的实践看, “建立增殖型国防是有依据的”。后来又提出:只要是“由于国防投入而带来的经济产出与用于国防的全部投入之比大于0”,就是“增殖型”国防。这一观点在当时即受到许多人的批评。
从总体来看, “增殖型国防”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不通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❶“增殖”一词是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用的范畴。现在也有人借用来说明生产中“产出”大于“投入”的部分。而国防系统中,虽有国防科研和生产部门,但就其整体和本质来说是消费部门,不是生产部门,无法增殖。国防的目的是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如果有“产出”的话,主要是国家安全,而不是价值增殖。因此, “增殖型”国防的理论混淆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抹煞了国防的本质特征,容易模糊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❷从古今中外的实践来看,国防经费中科研费的增殖额要超过整个国防经费的投入是不可能的。科研费只是整个国防经费的一小部分。而国防科研的直接目的主要是投向那些军事专用技术,投向军民通用的高技术的费用只是一小部分。军用高技术投入有很大的风险,有些项目不一定能成功。即使成功的项目,如不向民用转移,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转移到民用部门后所产生的效益,也就不在国防部门系统内部循环或增殖;
❸“由于国防投入而带来的经济产出与用于国防的全部投入之比大于0”就是“增殖型”国防看法,表面似有道理,实则极为错误。因为古代就有“军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早就把“生产队”作为三大任务之一。如按上述理论,从古至今的国防都是“增殖型”;
❹“增殖型”国防的理论,在实践中引起了一些混乱。例如,有人提出军队可以自我发展,不用或少用国家拨款等,这是违背国防发展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