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 现象
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是由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普遍的观点是: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刮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刮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 南太平洋的信风减弱或往东面吹; 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 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
对厄尔尼诺监测的方式为: 一般认为海水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高出平均值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当前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曾经在以下年份出现:1986—1987年、1991—1994年、1997—1998 年、2002—2003年、2004—2005 年、2006—2007 年、2009—2010年。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5 ℃,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1986—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 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 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 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 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 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 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 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 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我国西南五省的旱情也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的。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为:
❶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 (台风) 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❷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❸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